LMWH与IPC在妇科术后预防VTE风险分级中危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

2020-01-02 12:18曾德筠吴小云
中国医药指南 2019年31期
关键词:抗凝妇科血流

曾德筠 吴小云

(1 厦门市中医院放射科,福建 厦门 361009;2 厦门市中医院妇科,福建 厦门 361009)

VTE(venous thromhoemholism))主要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动脉栓塞(PE),DVT与PE是同一疾病在不同阶段、不同部位的两种表现形式[1]。VTE是造成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加的主要原因[2],是妇科围手术期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的首要因素。DVT(Deep venous vhromboembolism)发病率高达10%~40%,我国妇科手术后未采取预防措施DVT发生率为9.2%~15.6%,DVT患者中发生PE约为46%[3]。妇科术后VTE风险分级的G-Caprini模型,确定了6个危险因素分为4个险等级[4]。本文将68例妇科手术后且风险分级为中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妇科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与IPC机械性预防方法预防VTE临床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8年5~12月共选取68例我院妇科手术治疗且风险分级为中危患者(G-Caprini评分1分)随机分组方式,将患者分成2组。对照组有34例患者,年龄27-65岁,平均(46.4±2.7)岁,其中危险因素:年龄≥50岁9例、高血压3例、静脉曲张5例、手术时间≥3 h 5例、术后卧床时间≥48 h 6例及开腹手术6例。观察组有34例患者,年龄25~67岁,平均(45.6±2.8)岁,其中危险因素:年龄≥50岁10例、高血压2例、静脉曲张6例、手术时间≥3 h 7例、术后卧床时间≥48 h 6例及开腹手术4例。一般资料两组患者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机械性预防方法,包括间歇性充气加压(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和弹力梯度袜((Graduated compression stockings,GCS)。本研究给予患者间歇性充气加压(IPC),患者入院即开始使用,12 h/d。在机械性原理下,有助于加速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防止深静脉出现严重的扩张现象,对静脉内膜损伤起到保护性作用,防止股部及足部静脉血流过于迟缓,加速患者的血液回流,加速静脉血液的流动速度,防止患者出现严重的静脉瘀滞情况,对降低术后下肢DVT发生概率具有重要作用。为了确保间歇充气加压装置使用的合理性,需要对各接口的密闭性进行认真的检查,在对管道进行捆绑时,应避免管道出现严重的扭曲情况,将患肢与袖带之间的接触面保持在一个手指头的距离,并避开导管处及肢体关节处,并对患者患肢的颜色、表皮温度及足背动脉搏动变化情况进行观察。

1.2.2 观察组:入院即开始使用IPC,术后给予患者LMWH抗凝预防方法,LMWH抗凝治疗方法为:给予低分子肝素(达肝素钠,南京健友生化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53024,规格:0.2 mL∶5000 IU),术后12 h开始使用,1次/天,每次5000 IU,采用皮下注射方法,连续使用7 d。

1.3 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预防后的凝血指标PT(凝血酶原时间)、APT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TT(凝血酶时间)、PLT(血小板计数)、PSV(血液黏度)、HCT(红细胞压积)、大腿周径。观察术后血栓发生率、并发症。

1.4 统计学处理:用SPSS22.0软件,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临床指标及术后相关指标,以t检验,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VTE发生率:两组患者的术后VTE发生率为0。

2.2 两组凝血指标比较:观察组凝血指标PT、APTT、TT凝血指标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治疗后两组凝血指标对比(±s)

表1 治疗后两组凝血指标对比(±s)

2.3 两组血细胞、大腿周径指标对比:观察组PLT、PSV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T、大腿周径指标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2。

2.4 两组并发症对比:对照组无并发症。观察组注射部分皮肤溃烂2例,注射时明显疼痛者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67,P<0.05)。

表2 治疗后两组血细胞指标对比(±s)

表2 治疗后两组血细胞指标对比(±s)

3 讨 论

术后发生VTE的主要因素包括制动、血管损伤和早期活动受限等,治疗不及时,后期形成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的概率明显增高[5]。当腘静脉血流速度小于15 cm/s,血栓发生的概率20%,IPC通过挤压下肢加快血流速度,增加回心血流量,降低了由于血流淤滞导致的血栓形成[6]。术后DVT多发生于24 h内,宜尽早采取预防措施。指南[3]建议药物预防于术后6~12 h开始使用,IPC入院即开始,无预防措施相比,应用 IPC 进行预防,可减少50%的下肢近端DVT。应用IPC预防措施同时应鼓励患者早下床活动,促进下肢静脉血流通畅[7]。指南推荐妇科手术后基于风险分级选择预防措施,对于中危患者术后采取LMWH或LDUH药物预防或机械性预防(GCS或IPC)[3]本研究应用IPC治疗对于1个危险因素的中危患者,34例未发生VTE事件,未出现并发症,说明IPC治疗安全有效。采用IPC时患者及家属的依从性也是很重要,要加强健康教育,向患者说明预防的重要性,教会家属下肢按摩方法。手术时应补充足量液体改善血液的高凝血状态,术前充分准备尽量术中损伤,充分的止血、缩短手术时间。术后注意患者有无下肢疼痛、肿胀和活动不便等,及时行彩超检查,以免延误治疗。当然本组病例的样本量较小,没有对其他数据进行分析如D-二聚体等不足。

低分子肝素作为一种血栓预防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治疗中,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能够完成对Xa因子活性的有效抑制,在激活抗凝血酶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相较于普通的肝素而言,更有助于降低患者的出血风险[8]。妇科手术创伤会引发血流状态发生改变,损伤血管内皮,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中,是诱发患者出现血栓的主要原因[9]。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术后VTE发生率为0。观察组PT、APTT、TT、PLT、PSV指标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LMWH需要注射治疗,易产生注射部位坏死、溃烂等并发症,同时还存在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风险。本研究2例发生皮肤溃烂,无出血病例。本研究有6例患者注射时明显疼痛不适。注射时疼痛会使部分患者产生紧张、恐惧等不适可能影响后续治疗。目前新型口服药抗凝药如利伐沙班等在中国已经批准应用于DVT的预防和治疗。

综上所述,在妇科术后风险分级为中危患者,应用LMWH抗凝与IPC预防临床效果一致,虽然LHWM抗凝有助于优化患者的凝血指标,同时LMWH抗凝也加大了患者的出血风险及其他并发症,我们认为在妇科术后风险分级中危患者应用IPC预防可以达到预防VTE的临床效果。

猜你喜欢
抗凝妇科血流
乙肝病毒感染在妇科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研究进展
妇科超声见盆腔积液诊断探讨
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的研究进展
超微血流与彩色多普勒半定量分析在慢性肾脏病肾血流灌注中的应用
老年人群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抗凝治疗
Effects of Fuke Qianjin Formula on hormones and their receptors and metabonomics study in uterine fibroids model rats
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基于系统论SPO模型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干预实践
抗凝治疗对心房颤动相关轻度认知障碍的影响
老年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应用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