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男
(中共朝阳市委党校 辽宁 朝阳 122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是深扎在公民内心的精神根基,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组成要素,更是联系公民教化与修养、国家治理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化历程,探索文化建设就成为一项必要的课题。通过总结新中国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来解决现今社会中的实际问题,进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围绕着文化建设进行了曲折而艰辛的探索。大体来说,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第一,是社会主义文化基本确立和初步建设时期。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新纪元,推倒了封建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压迫,人民的自信心、自尊心得以增强。加之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以及各艺术领域协会成立,会议明确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方针,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事业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逐步过渡成为社会主义文化。
第二,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探索时期,1956年到1966十年期间,对文艺与文化建设有了确定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毛泽东同志在195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指出,艺术和学术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双百方针的鼓舞下,作家深入实践、投身于火热的生活,创作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作品。尽管这个时期错误的在文艺领域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展开批判,但成就和经验仍然是第一位的。
第三,是文化事业复苏和发展时期。“文革”时期文化事业历经曲折,一大批文艺工作者受到伤害,文艺创作处于万马齐喑的低谷。文化大革命结束到1992年,文化事业完成拨乱反正和复苏发展。文艺剥离掉政治的附属地位,获得相对独立的发展空间,自觉地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文化建设发展迅猛,有效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第四,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期。在这一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文化发展理念也随之焕然一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了文化建设的定位和方向,我们正创作大量的文艺作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让人民在饱汲精神食粮的过程中增强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我们正在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积淀上,坚定文化自信,不断夯实自我的文化实力。我们正在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中,焕发着生机与活力,在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基础上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进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建设作为国家战略的组成要素,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助力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一环,社会主义文化进入大发展大繁荣时期。
沿着时光长河溯流,中国已经具有5000年的历史,在漫漫时光历程中,中国创造了丰厚的历史文化。把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汲取出来,把传统文化的营养与现今文化相融合,去粗取精,才能更好地促进文化创新。让世界接受中国文化的发展模式,让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增大,需要在文化产业中吸取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努力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积极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
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让先进文化更好地融入人民生活。坚持文化的发展理念,更要夯实文化的发展方向、发展目的、发展动力、发展思路和发展格局,尤其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厘清怎样发展和发展为了谁、依靠谁的重大问题。强调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要努力的达到思想和艺术相结合,既符合社会主义的主旋律,也要提倡多样化创作,充分发挥文化民主,将一系列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提供到广大群众面前。
坚持以人为本,要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文艺创作不是凌空舞蹈,不是信笔飞驰,更要扎根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作出有温度、有筋骨的现实主义作品。要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我们要在精神文明建设的各个环节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它成为人民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导向。在表彰道德榜样、规整城乡基层文化时,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贯穿始终的红线;在日常媒体宣传中,要把主流舆论和积极向上的话语作为工作的重点;在文化产品创作上,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审美追求,让他们发现生活中值得留念和坚持的所在;要让各行各业的规章制度、公约守则体现核心价值观的内蕴,让科学的价值观念落在细处、落在实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价值目标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进行了诠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唯有坚定方向,督促落实,才能更好地弘扬共同理想,净化文化环境;唯有把全社会的成员调动起来,才能在文化基础上形成团结向上的精神纽带,使中国道路、中国精神更好的传承下去。
在社会主义新时期里,好的素材鳞次栉比,这为写好中国故事提供了现实主义基础。在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广大人民群众立足岗位、勇于追梦,这些发生在我们周围的故事,值得文艺工作者用形象的笔触、贴切的语言记录。用中国故事诠释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用中国故事沿袭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而与世界话语体系对话,增进国外对中国的了解。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创作的繁荣,不仅可以推动文化创新,也会为民族发展提供新的活力。新中国成立后,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群众,发掘生活中可歌可泣、带有温度的作品,将优秀的作品打磨、研究、传播,在社会上取得了良好的反馈,整个文艺园地也是百花齐放、硕果累累。在这样丰硕成果的积累上,文艺创作要继续打磨精品力作,在主题、形象中升华感染力,带动文艺作品提升整体质量。文艺创作也要借助信息化平台,充分运用网络资源,打造数字化、信息化产业。
随着“人才兴文”战略的大力实施,大批高学历人才和具备专业职称的人员涌入文化队伍,既懂文化又懂经营的复合型人才也越来越多。这需要我们继续重视人才培养,加强人才资源的开发。一方面要用现代经济理念开拓市场,让从事相关岗位的人才增强判断市场形势与管理的能力,注重激发文艺工作者的想象力,让其在相关文化底蕴上增进创新意识。另一方面要提高人才队伍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把领军人物、拔尖人才和刚需人才作为重点培养对象,调动业务能力突出的基层文化人才的积极性,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在选拔人才、使用人才、激励人才、考核人才的一系列流程中,离不开管理体制的规约,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协调机制和落实机制,有助于文化人才的进步和成长。在制度考核上,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形成和谐有序、团结活泼的创作环境,让专业化人才有良好的环境钻研业务,让文化工作者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制度管理和文化氛围营造上推进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