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鹭峰
(福建艺术职业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1)
地域文化代表了不同地域的特色和民族文化,应该被保留并传承。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地域文化传承有了新的方式,这有利于保护地域文化工作开展,更好地推动地域文化发展。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多样,民族众多,形成了不同地域特有的文化内容。地域文化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历史的沉淀下逐渐将地域特色汇聚在一起,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文化。
提到地域文化,首先想到的就是方言。“百里不同音”,是说隔一百里就会有一种方言,形容我国方言众多。实际上,我国南北地区方言差别很大,在南方不同地区的方言也相差很大,比如浙江南部,中部,北部的人互相听不懂对方的话。食物作为地域文化的另一种体现形式,不同地域的食物有各自地域的特色。我国有名的“八大菜系”,有川菜的辣、粤菜的清淡。另外,少数民族服装具有鲜明的特色。不同地域的方言、食物及服装,都是地区文化特色的表现,体现了我国文化的丰富性、包容性、开放性。不同地域、民族的文化经过碰撞融合最终形成。
我国拥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文学、没有文字的语言、传统手艺、书法、戏曲、杂技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在我国历史的长河中融合累积而形成的,显示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特色。一般情况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于普通的人民群众中,是在时间的流逝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中留存下来的。比如吴桥的杂技,天津的大鼓等,这都是非常宝贵的文化财产,是我国不同地域的人民创造并发扬的历史留存。地方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措施来保护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利用网络信息传播迅速的特点,在互联网上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让民众了解、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重要性,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全民 参与。
建筑是一个地区文化最好的体现,也是地区文化发展的证明。我国的传统住房建筑主要采用木结构,以榫卯结构联结构件。从我国的传统建筑也能看出不同时代的文化特色和精神。以故宫为例,故宫在古代又叫作紫禁城,其建筑群严格按照对称规则进行构建,位于南北走向中轴线上的建筑;是皇帝所用的场所,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以及居中思想。我国南北方的住房建筑也有很明显差别,北方的房顶是平的,南方的房顶是尖的。南北住房的不同,充分体现了我国南北的气候差异。南方多雨,尖房顶能够不让雨水在房顶留存,从而更好地保护建筑;而北方气候干燥少雨,则不需要尖房顶。南北不同地域的建筑让人们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和气候差异。通过实地观察的方式,对不同地域建筑文化以及建筑所体现出的精神内涵进行了解和宣传,也是对地域建筑的保护、对地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对于戏曲、杂技等地域文化的媒介,应结合多媒体时代的特点,可以制作相关舞台表演,并录制影像视频进行传播。比如著名的京剧曲目《十面埋伏》《贵妃醉酒》等,就是影像传媒传承的体现。传统的舞台表演形式所呈现出的节目,具有较强的文化渲染力,能让观众更加直接地了解地域文化特色。中央电视台有专门的戏曲频道,利用信息化手段为地域文化传播提供平台,增加了地域文化的传播扩散渠道,为地域文化传承增加了影响力。借助网络,可以向公众展示地域文化形象,加深地域文化在人民心中的印象,有效传播地域文化,增强地域文化软实力。
从古至今,文字书本是我国传播文化和知识的主要途径。但是在当今这个网络和移动终端广泛普及的时代,纸质书本传播信息的方式已经落后,纸质文化传播具有很强的时空局限性,并且看纸质书的人也越来越少了。如果继续使用纸质书本作为地域文化的传播方式,将极大限制地域文化的传播范围,降低地域文化的普及度。地方政府和文化传承者要应用多媒体,把单调的文字变成形象立体的图像,这样的方式使地域文化能更容易快速被人们接受。比如,元代关汉卿床的戏曲《窦娥冤》被制作成了电影后,得到了人们广泛关注并互相传播。突破纸质传播文化的形式,将无形象的文字制作成一维甚至多维作品,能够扩大地域文化的传播区域。
各地可以在高校举办地方文化活动,以展览或者其他形式扩散地域文化,从而增加地域文化的影响力。高校学生的信息接收能力和传播能力很强,在高校举办展览的方式,能将传统的文化传播给年轻一代;可以利用热门社交平台,进行地域文化的传播,增加地域文化的“粉丝”数量,将地域文化影响区域从线下扩大到线上,促进地域文化的宣传与推广。在高校学生的“圈子”里,微电影成一种潮流。可以制作简单的微电影,将地域文化渗透到微电影中并突出文化特色,让电影观众能清晰了解地域文化的特点。比如《戏梦》这部微电影,通过讲述女主角为马大妈圆戏曲梦的一系列趣事,体现了我国的戏曲文化并将文化融入故事当中,更能增加观众的接受度。
在网络和移动终端广泛普及的时代,传播地域文化的方式和途径更加多样。各地政府和文化传承者要顺应时代发展,利用网络传播信息快速、广泛的特点进行地域文化的传播,让人民群众能更便捷地获取地域文化,更好地进行地域文化传播与宣传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