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焕贵
2006年,太谷秧歌被公布为山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2008年,太谷秧歌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一批著名太谷秧歌艺术家陆续入选国家、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非遗项目的确立为太谷秧歌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太谷秧歌,研究当前太谷秧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笔者专程走访了秧歌艺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白美云,省级传承人孙贵明、杨承迁,太谷秧歌剧团团长白利民、杨建桃等民间艺术家,座谈时发现太谷秧歌的发展现状堪忧,甚至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他们认为太谷秧歌发展的危机感表现在:想演出没资金(1)访谈人白美云,太谷秧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访问时间2017年3月27日,地点:太谷县文化局秧歌传习所。;想传承传给谁?(2)访谈人杨承迁,太谷秧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访问时间2017年3月28日,地点:太谷县文化局、非遗办。一旦失传怎么办?拍新剧目没有钱怎么拍?(3)访谈人白利民,太谷秧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营剧团负责人。访问时间2017年3月29日,地点:太谷县文化局非遗办。因自身文化水平低写不了剧本,托人写一个好几万钱谁来出?(4)访谈人赵振忠,太谷文化局副局长。访问时间2017年3月29日,地点:太谷县文化局非遗办。政府没人管,靠自己又不行,太谷县原有的县剧团早就解散了(5)访谈人孙贵明,太谷秧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访问时间2017年3月30日,地点:太谷县文化局会议室。,解散后分别成立三个剧团,现在的剧团由个人承包但也都是处于维持阶段。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谁来解决这些问题?当前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生存,生存已经是秧歌艺人最基本的诉求,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太谷秧歌面临的诸多问题自然引起了学界的关注,李洁[1]从乡土文化和艺术的角度叙述了祁太秧歌的特点及形态。黄旭涛[2]采用走访的方式,记录了祁太秧歌的发展传承问题,但与本文作者走访了解秧歌现状差距悬殊,可能是由于时间跨度较大。王玲[3]及张芳[4]从现状的角度分析了祁太秧歌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任莉[5]对祁太秧歌的音乐体系、形式内容、组织经费、发展历程及秧歌曲目五大方面进行了简述。闫文静[6]阐述了太谷秧歌的渊源、艺术特征、民俗、晋商文化、艺人群体及秧歌的传承与发展等。智联忠[7]等也对太谷秧歌给予了关注。综上,学界基本上还停留在研究太谷秧歌历史沿革、传承与保护的理论层面,但对如何解决当下存在的现实问题还没有新的论断,所以还需要深入研究其实际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非遗”保护、传承经费不足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据了解,中央近10年投资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经费累计达1.42亿元,其中2012到2014年用于晋中文化生态保护项目资金就占了中央财政总量的50%左右。资金投入是太谷秧歌发展的命脉。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党和政府的政策支持,更离不开国家资金的投入。太谷秧歌作为一个地方剧种,具有本地文化特色和属性,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有着晋商文化厚重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视。在调研中发现,地方政府在太谷秧歌资金投入和国家的重视程度上反差较大。据传承人讲,几年来当地政府都没有投入任何扶持资金发展秧歌艺术,传承发展太谷秧歌面临无资金、无场地、无人员、无演出的窘境。
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优秀的人才来继承和推动,这是文化传承发展的保障。但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后继乏人、传承人知识老化、年龄结构不合理、没有形成科学的传承梯队等问题,直接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发展。经走访调查发现,老艺术家们最担心就是非遗的传承问题。当前,太谷秧歌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1)年轻人不喜欢。由于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科学技术进步,媒体传播技术日新月异,现代艺术文化不断丰富,太谷秧歌已经失去了旧日的艺术魅力。一板一眼的节奏,咿咿呀呀的唱腔、古老的戏曲服饰、缓慢的动作、做作的表演、复杂的脸谱化妆,都已不合时宜,年轻人都敬而远之。(2)后继乏人。当前太谷秧歌已经到了青黄不接的紧要关头,现状不容乐观。调查显示:现在的传承人年龄基本在55岁以上,面临着舞台形象塑造方面的难题,并且由于身体原因许多表演动作已经无法到位,迫切需要新生力量的加入。(3)艺人及团体生存艰难。走访发现,太谷秧歌艺人收入低或无收入,这也是许多非遗传承人的一种生活常态。有老师无学生,有师傅无徒弟,已经成为困扰秧歌发展的一道难题,秧歌濒临失传。
太谷秧歌在晋中地区属于民间小戏、特色文化,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而现状是管理文化层面的领导,没有长远发展的目标,文化短视现象严重,导致太谷秧歌发展呈停滞状态。地方政府对太谷秧歌发展的漠视,究其原因,如下:(1)太谷秧歌是地方小戏,因其“小”,传播范围、影响力有限而受到冷落;(2)太谷秧歌是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很人多认为其登不得大雅之堂(这在民国期间也有论断);(3)秧歌由于多种因素发展困难,领导层面有畏难情绪,放弃不易出成绩的秧歌艺术;(4)非遗成了一种“表演秀”[8]。自从太谷秧歌申遗成功后,每当有领导来检查或视察工作,就进行表演,热闹一番,以示保护成果存在,等领导一走便束之高阁无人问津,形成“问起来有,查起来演,传不传没人管”的局面。
据统计,我国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平均年龄在七十岁以上,他们大多保持着地域传统文化的原真性,也是非遗的唯一传承者,需要很好的保护。但大多数非遗传承人生活窘迫,孤独无助,后继乏人,人亡歌息,时有发生[9]。而太谷秧歌的传承人最年轻的55岁左右,面临着断代的局面。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体质不断下降,有些动作无法到位,许多老一辈艺人已经不能再登台演出。
艺人们所说的台口是指在舞台上演出的次数。秧歌演出市场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据了解,十年以前每年能演出200至300场,如今还不到80场,人员器材闲置严重。再加上演出市场竞争激烈(晋剧占主要市场份额),相互压价导致演出市场混乱,质量良莠不齐。近期,课题组在晋中农村调研中发现,有的村子一年也演不了一场戏,况且演的还不一定是太谷秧歌。政府送文化下乡主要以电影下乡为主,戏曲下乡非常少。据当地负责人讲,主要原因是没经费,电影播放相对简单、灵活性高,比起戏曲演出更易于操作,投入也更少;多媒体的冲击也是造成演出场次少的重要原因。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就要振兴乡土文化,大力发展传统文化。弘扬乡土“特色文化”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重要的意义。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的业态,为太谷秧歌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注入新的活力,提供了新的动能。利用当前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态势,把太谷秧歌本身所具有的乡土属性和乡村旅游进行融合,增强乡土文化的可读性和乡村旅游的文化性,使非遗的文化价值得到挖掘和发展,促使乡村旅游从固态文化游到活态文化游,同时增强其知识性和趣味性。
文化始终都是人维系生命、焕发活力、凸显效能与实现提升的精神母乳与道德基因,其作用不仅是极其重要的,而且是无法取代的[10]。1.晋商文化是太谷、平遥、祁县一带乡村旅游的重要看点,而晋商文化对太谷秧歌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有晋商的地方就有太谷秧歌,家里供养戏班子是一种富有的象征。晋商把欣赏太谷秧歌作为经商必备,晋商发展到哪里太谷秧歌就唱到哪里,一度把太谷秧歌推向了高潮。利用公众对晋商文化的探究形成的旅游热潮,开发旅游经济价值链,带动非遗文化、大院文化、古镇文化发展。也可以学习“云南映象”“横店影视城”等运作模式,引进大项目带动太谷秧歌发展。利用晋商文化平台打造太谷秧歌的艺术文化氛围。2.戏曲电影作为艺术表现的一种形式,得到了广大公众的喜爱,它的出现把原本活跃于民间的戏曲舞台艺术,经过艺术家的演绎,以故事的形式、用写实的手法展现在荧屏上。用电影的手法表现太谷秧歌,改变人们对太谷秧歌的传统认识,提供了另一条展现太谷秧歌的艺术形式。
非遗保护、传承主要在于使其以“活态”的方式延续,并有机地存在于本地域人群的日常生活之中,“活”是根本,而“活”的关键在于“人”[11]。
1.接班人的培养关系到太谷秧歌的存亡。首先,接班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自己喜欢,多艰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也会坚持下去。其次,要有对艺术的痴迷与追求。太谷秧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内涵丰富、寓教于乐,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只有不断进取、勇于探索,才能找到艺术的真谛。最后,多种形式培养中青年一代。鼓励拜师收徒,壮大传承队伍,形成合理梯队,使中坚力量的传承人健康茁壮成长。
2.在对祁太秧歌的调研过程中发现,最主要的是艺人和艺术的生存问题,生存是制约乡土文化发展的瓶颈。解决措施如下:(1)解决艺人的编制,把当前在艺术上有造诣的民间艺术家,划归国家事业单位编制,确保和教师、公务员基本一致的薪酬福利待遇;(2)传承对象实行招聘制度,一旦被录用也纳入事业编制享受国家公务员待遇,解决其生活基本问题;(3)实行艺人年度考核制,对艺人进行年度考核制,制定严格的考核办法,如一年下乡演出的次数、表演质量评价等进行量化考核,对不合格的坚决辞退,保证传承的公平性。
经纪人,是买卖双方介绍交易以获取佣金的中间商人(《辞海》)。文化经纪人则是指与文化市场相关的多种行业的经纪人群体,他们在娱乐、演出、影视、美术、文物、出版等文化市场上为供求双方充当媒介。文化经纪人懂艺术、会管理,依托其广泛的社会关系,帮助文人、艺人、持有人寻找机会,具有开发艺人、“包装”艺人的潜质。他们善于经营,能凭借敏锐的市场意识为人或物寻找时机,提升形象价值,迅速开拓市场。文化经纪人在地方上还没有出现,如果有专业的经纪人参与太谷秧歌的文艺演出,将会在演出频次、演出质量上给太谷秧歌带来一定的改观。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的积淀,具有艺术、经济、政治、文化的科学价值,是研究传统文化传承的活态存在。丰富的历史文化根脉和文化遗存为我们提供了文艺创作之魂、文化传承之根、文化研究之基、文化创新之源。
非遗保护传承是多种形态的结合体,从静态展示到活态保护,从历史沿革到现代文明,在非遗的传承中不断得到体现。太谷秧歌作为非遗活态保护的一种形态,相比静态保护与传承更具有紧迫性和濒危性。积极探索非遗保护传承的有效性、持续性,用新理念、新方法、新科技赋予非遗传承新的生命、新的活力,要充分利用“非遗+”旅游、艺术、文创、电商、地方特色等模式,推进传统与现代有效融合,在非遗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使非遗更有温度、有故事、有人脉,更加符合大众审美、贴近公众生活,而不能只是成为博物馆里被尘封的古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