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茜
(沧州师范学院 河北 沧州 061001)
自古以来,多文化多民族在河北地区交汇,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比如传统戏剧、音乐舞蹈、民俗文化、杂技与竞技、美术书法、传统手工艺等,体现了地方文化特色。
2014年,河北省颁布实施了《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为做好非遗文化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并且建立了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就目前为止,河北已公布七批省级非遗名录共计990项,其中入选国家级名录149项。因此,河北需要立足于自身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借助旅游产业这一平台,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不断实现二者融合发展,推动非遗资源朝着文旅产品和文旅服务方面的转化,并探索新的路径,在保护好和传承好优秀非遗文化的同时,激发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潜力,推动社会经济创新发展。本文通过分析河北非遗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作用,结合实际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针对融合发展的路径进行分析和探讨,提出了合理化和针对性的对策,为河北做好非遗旅游提供一定的借鉴,推动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河北文化底蕴深厚,有着极具地方特色的非遗文化资源,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内涵丰富,通过合理开发,可以为当地旅游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提供新的动力,创造新的载体,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推动河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河北非遗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随着河北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当地有不少的非遗文化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缺乏创新性,缺少传承手段,再加上保护资金不足,很难充分发挥非遗文化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而把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能够丰富非遗文化保护手段及内涵,带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增加人们的收入,有利于扩大河北知名度,提升河北的文化魅力,也对河北旅游经济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河北非遗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并且不同地区体现的特色也有所不同,比如比较出名的有河北梆子、吴桥杂技、藁城宫灯等,通过对非遗文化的深入挖掘与创新,可以实现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运作模式,增加当地旅游文化底蕴,为旅游产业发展助力,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让非遗文化更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非遗文化资源是历代人们经过长期加工和流传下来的文化成果,体现着不同地区的文化特点,通过把非遗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结合起来,可以增强游客的文化体验感,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这既与现代体验经济的发展相符合,又能推动当地特色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当前,河北非遗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受到传统发展理念的影响,有的地区没有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实际运行体制和管理方面受到了很多的限制,很难实现二者的真正融合发展。
河北具有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但是资源融合力度不够,尤其在实际管理运作过程中,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和影响,非遗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缺乏经济附加值,没有真正融入当地旅游发展。有的地区非遗旅游开发层次比较低,停留在表面的观光与观看层面,传统民间艺术表演方式单一,游客体验感不足。还有的地区没有制定长远的非遗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导致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存在盲目性和滞后性的问题,非遗特色文化资源和民俗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很难让游客体验河北非遗文化旅游的魅力,没有形成具有带动力的产业价值链,叠加效应和规模效应不明显。
在河北非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进程中,部分地区虽然不断加大开发的力度,但是没有建立相应的保护管理机制,增加非遗文化开发的难度。近些年来,河北省不断加大非遗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凸显非遗在乡村振兴和全域旅游的推动作用,并且在当地旅游产业迅速发展的前提下,非遗文创旅游产品不断涌现。但是有的地方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不重视文创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开发,缺乏吸引力,自身竞争力较弱,没有形成产业化的发展。另外,以乡村非遗文化旅游为例,存在同质化的问题,缺乏创新,很难给游客带来与众不同的体验,影响了非遗文化与乡村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随着现代旅游产业的发展,游客不仅仅看的是一个地区的美丽景色,更看重自身的文化体验。但是从河北非遗旅游发展现状来看,存在宣传不到位的问题。第一,非遗旅游涉及多方面的内容,需要通过大量的投资,进行全方位的宣传,但是由于有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单凭自身力量,很难保证非遗旅游的开发与宣传的效果。第二,缺乏良好的文化旅游氛围。虽然河北不断加强非遗文化旅游的宣传,但是受到区域经济发展、非遗文化旅游产业等因素的影响,没有形成良好的文化旅游氛围,虽然有的地区特色非遗文化非常丰富,但是单一的宣传手段,很难扩大其影响力和知名度,甚至阻碍了游客进一步了解河北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
河北需要立足于自身实际情况,挖掘非遗文化内涵,大力开发地方特色文化,带动当地经济发展,通过开发与创新,推动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从而走出一条适合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为了不断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河北需要针对自身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积极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建立非遗文化产业园,推动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早在2016年,河北吴桥就积极响应中央“精准扶贫”号召,不断优化现代农业产业结构,支撑农民永久脱贫,通过“景区+新农商”的运营模式,倾力打造服务农民脱贫致富的产业经营主体,积极推动吴桥杂技文化旅游小镇项目建设,为游客提供高空游客娱乐和杂技表演、帆船杂技等,不仅为当地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增加农民收入,还带动传统民宿行业和特色种植行业的发展,实现传统非遗艺术特色表演与旅游景区的无缝对接,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有效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基于此,河北还可以立足于当地未来经济发展的目标,依托各类非遗项目,采取有效的扶持手段,发展一批特色鲜明的非遗扶贫产业,提高内生动力,真正实现传统民间艺术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激发当地经济发展的潜力,从而丰富经济创收项目,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河北在推动非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不能一刀切,要根据当地特色非遗文化资源,推动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积极推动当地经济创新发展。在张家口蔚县,当地结合蔚县剪纸、蔚县秧歌、拜灯山、打树花等非遗资源,开发了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比如举办民俗文化旅游节,打造“京西第一州文化旅游度假区”,不仅让游客可以欣赏到美景,还能体验当地的非遗魅力。到了春节,蔚县都会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体验“最浓郁”的年味。2018年,从2月15日(农历除夕)至21日(农历正月初六),蔚县共接待游客45.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1亿元,这不仅增加了当地人们的收入,而且扩大蔚县的知名度,为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前提下,体验经济的发展,为当前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游客可以参与到非遗文化活动中,增强实际体验感。河北在推动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要注意挖掘能进行互动体验的各种表演技艺、手工技艺,重视游客的体验感和真实感,不断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产业。
非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离不开大量的宣传。河北需要丰富非遗文化旅游宣传手段,借助当前新媒体等手段,树立良好的旅游形象,建立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从而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比如可以组织文化旅游节、文化博览会等。2017年,第十八届河北正定“千年古韵”历史文化旅游节开幕,组织了古装“帝王礼佛”表演活动、千手观音舞蹈表演活动以及“撞金钱眼”活动等,不仅让游客饱足了眼瘾,而且组织了游客进行互动的环节,让游客体验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另外,还可以绘制全新的非遗文化旅游地图,为游客提供更加专业和全面的指导。2020年9月3日,由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领导,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印的《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地图》正式付梓,这是一本“赏、学、听、品、购、娱”为一体的河北全域非遗旅游指南,可以为游客提供全面的指导和帮助。《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地图》以纸质版和电子版发行,为游客提供便利。这本书具体包括非遗小知识、著名旅游景点等,并融入了很多高质量的非遗项目和非遗场所,规划了7条非遗旅游推荐路线,内容涉及河北336个特色非遗项目和将近一百个旅游景区,为做好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宣传提供了新的思路。
综上所述,在当前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前提下,河北需要积极探索河北非遗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针对不同地区特色的非遗文化,以旅游产业为平台,不断延伸文化产业链,丰富旅游产业文化内涵,提升发展品质,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实现传统非遗文化的创新传承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