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冲
(北京化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29)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其后简称“五四”100周年讲话)是其有关青年工作重要思想的集中呈现。深入研习“五四”100周年讲话,学习、体会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青年工作的有关论述,进一步分析其青年工作话语方式,是做好青年工作的新指向。在此次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工作有了新的进一步阐释,生动体现了有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发展和创新,值得广大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学习和借鉴。本文将以“五四”100周年讲话为主要分析蓝本,结合其他相关资料,从话语理念、话语内容和话语方式等三个方面来透析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创新与发展,希冀对促进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提供帮助和启发。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念是“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关于思想政治话语基本问题的本质和规律的理性认识”[1]。“五四”100周年讲话集中体现了从整体性角度把握青年的定位的战略性、尊重青年的成长发展规律的人本性、打破传统单向沟通的互动性,以及重视全社会协同发力的全民性等话语理念,体现了青年工作话语理念的与时俱进,是青年工作发展的“新指南”,值得青年工作者认真领会。
关于青年工作的话语展现了从顶层设计高度着眼的战略性,应当从整体角度来把握。这在“五四”100周年讲话中主要体现在对青年定位涵盖国家、民族、社会和青年自我个体等多个层面上。一方面是以宏观角度,从五四运动等历史线索中挖掘中国青年身上所具有的特质,谈中国青年所具有的“远大理想抱负”“深厚家国情感”和“伟大历史创造力”,借此来说明青年的成长与发展之于国家、民族和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性,号召全社会一起共同助力青年的成长与发展;另一方面是以微观的角度,从青年群体自身需求及个体性诉求出发,立足于现实发展的状况,关心中国青年在当下所面临现实挑战和困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青年成长发展的几点建议和要求。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中国青年的个体性意识也在逐步增强。但由于一部分青年自我定位较为模糊,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体自我与集体社会之间关系,精致的利己主义、极端的个人主义现象开始在青年群体中抬头,对青年群体自身的发展造成了极坏的影响。此外,在青年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受传统思想和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同时也存在选择性忽略青年自身个体性发展需要的情况。这些都是缺乏整体性思维来认识青年定位的表现,不利于青年长远的健康成长与发展。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开展青年教育工作必须从整体性角度来把握和定位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既从国家、民族和社会发展的高度着眼,又关照青年个体性生存,避免出现“两张皮”的现象而顾此失彼。
关于青年工作的话语论述是其“以人为本”教育发展理念的生动写照,充分体现了对青年成长规律的尊重,这在“五四”100周年讲话中主要有两处展现。一处体现在对青年人所具有的“青春天性”予以充分理解,对“青年人阅历不广,容易从自身角度、从理想状态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世界”[2]的局限性给予宽容,提出“做好青年朋友的知心人”要尊重青年的成长规律,与他们多沟通交流,实现互信互助。另一处则体现在他谈教育和引导青年时提出“要坚持关心厚爱和严格要求相统一、尊重规律和积极引领相统一”[2],希望能够给予青年足够的鼓励、支持、包容和理解。
在现实的生活中,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囿于传达既定内容的限制和对青年的成长规律把握的不足,往往对青年群体的接受程度和个体性需求关注不够,难以青年所乐意接受的话语形式展开,存在话语表达死板、固定的问题,其话语接受度和认同度也因此大打折扣。所以,要提高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其话语表达就应充分尊重青年的成长规律,“坚持一元主导与多元语境创新体系相统一”[3],在保证维护和传达主流意识形态这一导向目标的基础上,可以根据青年教育对象所具有的特性和兴趣爱好以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以更加贴合青年话语接受的心理诉求。
“五四”100周年讲话中传达了一个重要的青年工作话语理念——打破传统的单向沟通,重视与青年群体建立平等、互动的话语沟通关系。在谈到如何与青年人做朋友、深入了解青年群体现状时,提出要“同青年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2],尊重、理解和信任青年,与青年之间多沟通和互相学习;“即便听到了尖锐的甚至是偏颇的批评,也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2]。这实际上是提出要给予青年人一定的话语权,赋予他们行使话语权利的正当权益,希望通过加强青年与教育者和外界之间的话语互动,让青年工作者更加深入地了解青年群体的现实情况,从而建立青年与教育者和外界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
受青年个体性意识不断增强、现代性社会转型发展、以及网络媒介技术创新等多种主观、客观因素的影响,青年话语“个性化、自主化、多元化、世俗化”[4]发展转向特征愈来愈明显,传统意义上依靠教育者权威进行强制性灌输的单向沟通话语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而青年教育工作要真正打破传统单向沟通,建立新型的双向“互动”话语沟通模式,可以学习、借鉴哈贝马斯所提出的“对话式”话语理论,从确保话语沟通能够达到 “真实性、真诚性和正确性等有效性要求”[5]着手。具体来说,一是要关注现实问题,解答青年在成长发展中的现实困惑来体现话语沟通的真实性;二要了解青年的心理发展诉求,了解其思想发展动态,增添话语对话中的人文关怀,凸显话语对话中的“真诚性”;三是避免在话语对话场域中出现权威性“施压”的话语表达,关照青年的个体性诉求,建立平等关系的“交往式”的话语对话,确保话语沟通的正确性。
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非常重视“全社会协同发力”,希望通过协调各方力量,为青年的成长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关心和支持青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2],为做好青年工作提出了三条建议:一是多了解和倾听青年心声,当好 “知心人”;二是深刻认识青年的当代现实际遇,理解和关心青年人,做好“热心人”;三是积极引导、鼓励和包容青年人,做好“引路人”。并明确地向各类单位、军队和社会组织等发出号召,希望他们能够共同关心、支持青年,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发出自己的“光热和能量”。
学习、贯彻全社会协同发力的话语理念,除了让社会各界人士都认识到青年工作的重要性,明确各自在青年成长发展中所担负的责任,共同协力开展青年工作之外,还需要有针对性地发展不同类型的青年工作话语,以切实落实好青年工作。高校、企事业单位、军队、社会组织等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不同,具有各自的特点、优势,因此在开展青年工作中应该“因地制宜”地制定不同的青年工作话语策略,细化工作目标,提高青年工作的指向性,创造性地发展不同类型的青年工作话语模式,赋予“老”话语“新”内容。此外,在针对青年学生展开教育工作时,还应注意协调学校、家庭、社会、以及朋辈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形成向心力,在共同的教育目标下开展具体的行动。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的核心。随着青年工作实践的进一步拓深,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话语内容对以往青年工作理论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得到了发展。“五四”100周年讲话中就明确地提出当下青年工作的目标定位是发展“新时代中国青年”,向青年群体提出了“六点要求”,表达了希望青年继续传承“五四”精神的期许,并特别关照了青年的个体生存。这些都是青年工作者所需要重点关注和把握的新话语内容。
“五四”100周年讲话特别提出了“新时代中国青年”这一青年发展的新目标定位,将青年发展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起来,赋予了“中国青年”更强的时代内涵。与此同时,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他们的使命——“一个坚持,两个实现” ,“一个坚持”即“坚持党的领导”“两个实现”即“实现‘两个一百年’”和“实现中国梦”。“新时代中国青年”意在强调“新时代”对于青年个体成长发展所带来的新变化,其意图在于鼓励中国青年在新的历史机遇下勇担历史使命、继续砥砺奋斗。
培养“新时代中国青年”新目标定位应该在当下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体现出来。于此同时,青年工作的话语内容应该体现“新时代”的变化、紧密联系党在十九大以来所提出的相关理论话语内容,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宣传和阐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最新理论成果,让它在青年心中落地生根。更为重要的是,教育工作者要激励青年勇担时代责任,将个体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起来,号召他们为中国早日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做一名真正的“新时代中国青年”而努力奋斗。
“五四”100周年讲话中重点突出了对青年成长发展的“六点要求”,即“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2]。这既是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对中国青年的要求,更是一位浸透在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成长于中国土壤下的长者对中国青年的期许和经验分享。直面了青年成长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类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因此,这“六点要求”也是青年工作话语内容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点要求”是基于青年发展的现实困惑,回答了青年自身应该如何自我要求,实现怎么样发展这样一个问题。同时也是对青年教育以及青年工作开展要走向何处,实现什么样的目标的一个明确回答。因此,关于青年成长与发展的“六点要求”应该被当作重点内容融入到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中。几点要求中既能看到一些政治方向上的要求,也能看到对青年个人学习、工作生活上的要求与建议,兼具了政治性和人文性。青年工作者在传达这一话语内容时也应注意这一点,充分考虑和预估青年对相关话语的接受程度,避免出现存在过于倚重政治性、理论性内容而忽略生活化内容的倾向,使得话语内容过于严肃,在兼顾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基础上,做好相应的宣传教育工作。
“五四”精神作为五四运动最为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优秀青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也是青年工作话语内容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在“五四”100周年讲话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五四运动不仅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五四精神”[2],还培育了我们民族永久奋斗的伟大传统。用伟大的历史实践逻辑证明,中国青年的成长和进步与我们整个国家、社会、民族的进步紧密依存,中国青年始终是推动祖国发展繁荣的“中坚力量”,在新的历史实践条件下应该继续发扬“五四”精神。
发扬“五四”精神作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历久弥新、永不过时的重要内容,是一笔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青年工作者要学会充分利用“五四”精神等优秀青年文化来传达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充分挖掘“五四”精神与文化本身的丰富内涵,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育活动,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历史传承性,让青年在实践活动中践行五四精神;另一方面,则可以通过不断借鉴吸收其他新的优秀文化的力量,赋予五四文化更加丰富的时代内涵,增添其生机与活力。此外,青年工作者还需要密切关注青年亚文化的发展动态,通过网络新媒体等多种渠道和方式认真学习和了解青年群体之间沟通的话语表达方式,积极回应诸如网络“佛系”文化、“丧”文化等青年流行文化。巧用青年网络流行话语激活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建构与青年群体沟通的共同话语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
“五四”100周年讲话中,多处体现了对青年个体生存的关照,指出“要尊重青年天性,照顾青年特点”[2],通过密切沟通,增加对青年群体的了解,“关注青年所思、所忧、所盼”[2],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烦心事”“操心事”,让他们感受到关怀和温暖。此外,在“理解青年的所思所想”[2]的同时也要注意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给予他们必要的鼓励和支持。正因为与青年对话的基础建立在对青年的充分尊重、了解和支持基础上,所以对青年成长与发展的建议与指导往往更能被青年群体所接纳。
关照青年的个体生存应该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中得到展现。在现实的青年教育工作中,受传统教育思维的限制和客观的教育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往往更加倾向于在集体中进行集中的、系统的教育灌输,对青年个体性关注不够,因而教育效果不太理想,造成了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话语“鸿沟”。实际上,将对青年的个体性关照纳入到话语对话内容当中,不仅有利于建立与话语对象之间的良好关系,更好对青年教育对象进行话语传输;同时也有利于青年基于个体的现实境遇更加准确的认识自我,为实现更好的自我发展做出努力和改变。
“五四”100周年讲话及其相关论述中主要体现了善用贴近生活形象比喻、赋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借助榜样增加话语力量以及展现严密理论逻辑论证这样几种话语方式与风格,通过这样一种兼具生活、文化气息和逻辑论证的话语方式,使得青年工作的话语生动、活泼起来,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和作用。
“善用比喻是习近平语言的一个典型风格。”[6]这样一种风格在对青年工作的相关论述中也得到了充分展现。例如,将青年价值观的培育与养成比作“穿衣服、扣扣子”,认为青年只有养成正确的价值观,才算“扣好了人生的第一粒扣子”[7];将青年在高校学习这一时间阶段比作“小麦的灌浆期”[8],借此来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青年价值观塑造和引导的重要性;将青年汲取知识比作“海绵吸水”[8],以此来告诫青年要努力学习、注意积累;在谈如何做好青年“引路人”时,将青年比喻为“幼苗”,提出“培土、浇水、施肥、打药、整枝”[2]要适时,以此来显示青年教育工作者悉心教育和引导青年的重要性。以这样一种贴近生活的形象比喻话语方式,增添了话语的感染力、亲和力,使得其关于青年工作的相关话语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
比喻之所以生动形象是因为来源于生活经验,而贴近生活实践的比喻更容易引起大众的共鸣。青年工作者要善于利用和挖掘自身的生活经验,巧用比喻来传达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更加贴合青年的现实生活,能够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更好地实现宣传教育的目的。
除了巧用比喻以外,善于援引诗歌和典故也是有关青年工作相关论述的一大特色和亮点,这一点也在“五四”100周年讲话中得到了充分展现。例如,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来勉励青年勇担时代使命;用“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来说明青年须立志高远;用“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来激励青年砥砺奋斗;用“青春虚度无所成,白首衔悲亦何及”谈珍惜时间、苦练本领的重要性。这样一种话语论证方式不仅展示了话语者深厚的文化底蕴,更为话语论证增添了一份诗意和人文气息。
善用诗歌、典故,展现深厚中国文化底蕴这样一种话语论证方式,是创新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话语方式的一种重要手段。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巧用诗歌、典故,不仅能够使得论证丰富、生动,展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艺术性,其本身也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与发扬。但借用这样一种方式展开论证一定要注意契合性,否则反而会使话语变得生硬,使其实际效果大打折扣。
“五四”100周年讲话中还非常擅长借助榜样来增加话语力量。讲话指出,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无论是人类社会,还是中华民族都是青年英雄辈出。[2]通过列举一系列的青年榜样人物的例子来鼓励青年们在青年时期就要勇于创造、创新。青年工作者借助榜样来增加话语力量时,还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一是话语者自身一定要注意严格自律,做到真正的言行统一;二是在选取榜样人物例子时,一定要考虑到榜样人物本身的适当性和真实性,切不可为了达到教育效果,杜撰榜样人物经历和过分夸大榜样人物的作用;三是要充分挖掘身边的榜样,特别留心由青年群体内部产生的榜样,要充分发挥朋辈教育的作用来开展榜样教育。
“五四”100周年讲话关于青年工作的相关论述都具有非常清晰的逻辑理路。首先,讲话评议了五四运动的性质和伟大意义,解析了五四精神的主要内涵及其现实意义和作用;其次,讲话论证中国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离不开中国青年自五四运动传承而来的优秀品质;最后,基于实践发展变化的现实需求,为中国青年立足当下弘扬五四精神,成为真正的新时代青年提出了“六点要求”,从而确定了青年成长发展的目标、并为他们提供了现实的实践发展路径。严密的理论逻辑使论证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和“信服力”。
严密的理论逻辑论证是说服青年的有力“武器”,只有有理论基础、有事实依据、有论证逻辑的话语表达方式,才是能立得住脚、经得起推敲的话语表达方式,才能真正地起到教育和说服青年的作用。因此,将严密的理论逻辑论证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才能解决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仅停留在“口号”宣传层面,无法得到青年人内心真正认同的困境。此外,青年工作者在使用理论逻辑论证方式时,还要注意将理论话语论证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话语方式对现实的解释力度,让话语本身不仅经得起理论的论证,更经得起实践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