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彦龙 石莉萍
(兰州城市学院文史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漳盐是甘肃省定西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极其丰富的民俗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乃至西北部盐业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如今已成为漳县的特色品牌。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探究漳盐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梳理从“戎盐”[1]到“漳盐”的历史脉络,挖掘漳盐文化内涵,促进漳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漳县盐资源极其丰富,以盐井镇为中心,不仅地下蕴藏着丰富的岩盐矿藏,而且还有较大的露头盐泉,具有发展盐业生产的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漳县县志》记有“盐井创自秦时,先秦时在盐川设置盐川寨”[2];周朝时,秦人占领了漳县的盐业资源,在今漳县盐井镇设立“盐川寨”为县级建制。从此以后,漳盐在秦人的管理之下得到了有组织的生产。历代王朝对盐业日益重视,从西汉的“盐铁会议”到明朝的“漳贵宝”,漳盐的发展日益繁荣。明朝洪武年间,政府加强对盐业的管理,扩大生产规模,使漳盐迎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漳贵宝”这个漳盐的品牌,从此成为漳县的代名词。但是,到了清末,由于列强的入侵以及大量的战争赔款,给盐业产业带来了巨大冲击,漳盐生产也跌入低谷。
随着现代新兴制盐技术的发展,漳盐传统制盐工艺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如何保护和传承漳盐传统制盐工艺,挖掘漳盐文化的内涵与时代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漳县农村,依然保留着“土锅熬盐法”。所谓“土锅熬盐”,首先要挖出一个土质的灶台,用铁锹将四周的土挖去,只留下一个类似于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土台,然后在土台上挖出一个凹形小坑,类似于锅状,再挖出灶眼、烟道,然后将卤水或盐水倒入土锅内,经过长时期的熬煮,土锅便不易发生渗漏现象,然后在灶眼中生火烧柴,待水分被蒸干之后就会有盐晶析出。这种方法,既节省熬盐器具,又可以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尤其是在矿产资源贫乏的漳县地区,这种方法应该是很早被使用的。在秦人接管盐井和后世的经营中,这种土锅熬盐法逐渐退出生产,但在偏远农村地区,被保留了下来。
较为成熟的漳盐生产技艺主要分为4个步骤,分别为绞水、抬水、熬盐、打盐。绞水:盐井镇东有盐井三口,分别是上井、下井、小井。绞水,便是从这三口井中汲取卤水。抬水是由专人负责,将卤水抬至锅房内。熬盐是由专人负责熬制盐的步骤,卤水倒入锅内后,用旺火猛烧,水沸后改用小火慢慢蒸发,经过6小时熬制盐浆沉淀而出,然后用大木勺将盐浆舀到盐笊儿,盐圈内定型,在盐圈内被定型的盐,形似砖块,所以又被称为“盐砖”或“砖盐”。
相传,以前有个很俊美聪明的女子,她脖子上长了一个疙瘩,到处寻医问药,却没有丝毫效果。当她灰心丧气时,爬上后山去散心,无意中看到山坡上片片的白色粉末,就好奇地品尝了一下,其咸中带香。于是每天去品尝,谁曾想少女的疙瘩渐渐消失了。后来人们把这种白色粉末称为“漳盐”[3]。
在笔者走访时,老人们讲述了关于盐爷爷与盐婆婆的爱情故事。传说漳县盐井的盐爷爷与礼县的盐婆婆相爱,但两地相距有点距离,所以盐爷爷有时候会去找礼县的盐婆婆,这样漳县盐井的卤水水位下降,打不出卤水了。与此相反,礼县的盐婆婆也会找爷爷,礼县井盐卤水也会下降,两地的人们为了不让卤水下降,所以使盐爷爷和盐婆婆铁链缠身,但这样又不符合常理。所以在每年四月十二,礼县人会把漳县的盐爷爷请到礼县找盐婆婆,之后在十月,漳县盐井人们会把礼县盐婆婆请过去看盐爷爷。每次过去都会待三天三夜,渐渐地也就成了两地的习俗。在千百年来漫长的历史岁月里,这些优美的“漳盐”传说故事,浸润着当地民众的精神生活。
在唐朝,著名诗人杜甫曾西游秦陇,路过盐井,写下了著名《盐井》诗[4]:“卤中草木白,青者官盐烟。官作既有程,煮盐烟在川。汲井岁榾榾,出车日连连。自公斗三百,转致斛六千。君子慎止足,小人苦喧阗。我何良叹嗟,物理固自然。”历史学家顾颉刚与王树声先生专门来漳县考察盐井,并写下“镇上贸易繁荣,远胜县城”[5]的论赞。盐史馆东南角的碑碣与石兽,也为盐井蒙上神秘色彩,而这些石碑大多为明清及民国所留。这些题字碑铭是漳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挖掘漳盐文化的重要资料。
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对漳盐文化的宣传和保护力度。在舆论、政策、资金等关键方面进行支持和引导,增强社会舆论媒体宣传力度,扩大漳盐文化受众范围。地方政府可以借助“一带一路”的相关政策优势,将“漳盐文化”融入到新时代“一带一路”文化建设与传播中去,使这一文化品牌发扬光大。
在漳盐文化遗址筹资建立漳盐文化博物馆、展示厅等场所,对漳盐文化进行专门的科学保护。通过实地调查走访,利用现代化技术,采集真实数据图片、影像资料、拍摄漳盐口述史资料等进行记录,进行漳盐文化的信息记录存档管理。通过建立漳盐文化博物馆,展示漳盐历史文化遗存、漳盐题字的碑铭拓片和传统制作工艺流程,使漳盐文化得到抢救性保护。
为了保护漳盐文化传承人,建立漳盐非遗传承人制度。加大新一代漳盐文化传承人的培养力度,加强本地漳盐文化传承人与国内外相关文化传承人之间的交流。对传承人给予实际奖励,改善传承人生活和工作环境。
建设漳盐文化生态保护区,实行漳盐生产的小规模手工化,建立漳盐生产——体验园区,大力发展相关漳盐文化体验旅游,带动乡村旅游新发展。
在漳县县域范围内的中小学和幼儿园,积极开展漳盐文化进校园活动,通过开设《漳盐文化》校本课程、举办漳盐文化宣传展或邀请漳盐文化传承人到校园讲述漳盐文化的历史等活动,让年轻一代充分了解家乡独具特色的漳盐文化。提高中小幼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自觉保护意识,进而培养家国情怀。
总之,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探讨漳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挖掘漳盐文化的时代价值,对于带动漳县县域经济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也有利于促进漳盐文化的保护、弘扬、传承与创新,使其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