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艺术作品中材料对情绪表达的“服从性”

2020-01-02 21:37张雅纬
文化产业 2020年33期
关键词:诺亚当代艺术艺术家

◎张雅纬

(天津美术学院 天津 300141)

【关键字】当代艺术 材料 服从性 创作情绪

在如今当代艺术创作中,作品与材料结合的手段和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创作材料的选择取决于艺术家的创作初衷与选材观念。材料给予创作想法物质、基础与技术支持,材料从多个维度来展现、表达作品,材料本身也形成了作品的一部分。但同时,材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艺术家的主观意识和需求来做选择,且是需要服务于整个作品的最终呈现效果和立意上的,故对于艺术创作而言材料具有“服从性”。一旦忽视材料的“服从性”,忽视材料在艺术家的创作实践、创作成果中的“服从”状态,很容易走入“材料至上”的歧途;当作品反向服从于材料,为了吸引打卡、吸引报道而利用材料作为噱头博眼球时,这样的作品很容易流于表面而没有深层次的内容和作品意义,浮于当代艺术的外在表现为忽视当代艺术的核心——艺术观念,这是没有生命力的、昙花一现的作品。

一、当代艺术作品中材料的“服从性”

当代艺术作品中材料的“服从性”主要体现在对作品情绪表达的服从,以及对作品内在意义的服从,此次我们来谈谈材料对作品情绪的“服从性”。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表达欲望下的结晶。材料服从于作品的情绪表达,体现在材料的材质、寓意、体量等方面的选择上,应遵从艺术家表达的初衷。自20世纪始现代主义发展至今,现当代艺术逐日蓬勃,艺术观念随着艺术家们对于不同时代对艺术提出的不同要求和问题作出的不同回应而变革。综合材料在现代主义初始被使用时,俄罗斯艺术家亚历山大·阿尔基边克(Alexander Archipenko)曾表示:“我必须从新材料中找到新的技术,根据我的经验,我认为是新的形式风格需要新的不同材料,而非新的材料需要新的形式风格。”艺术作品的形式风格是以艺术家的创作理念为基础,创作理念跟随着艺术家的表达初衷。所以材料的选择多种多样,但有一个原则,材料的选择必须始终围绕作品的表达展开。

二、作品与材料结合的手段和方式

2016年,国内知名当代艺术家邓国源携大型装置作品《诺亚花园Ⅱ》受邀参加了第五届新加坡双年展。与上一个系列《诺亚花园》所采用的真实的花草植物与镜子之间的虚实映射所不同的是,这次镜像大型装置里面采用的材料并非真实的自然之物,人工制作的山石,人工制作的梅、兰、竹、菊、松等植物,并且覆盖上鲜艳的色彩。此外,艺术家还特别在这些人工制品上用点、线、色块描绘出地图状的图案,象征了不同地貌、地域和国家的色彩在此失去了原本的识别功能,成为了一个模糊却又鲜明的整体。如果说《诺亚花园》是在一个现代的镜面装置中放置真实的花草与山石,是艺术家想表现自然界产物与工业产物的矛盾所碰撞产生出的不和谐感,那么在《诺亚花园Ⅱ》中,使用人造的山石、植物,并附以夸张的颜色和图案,消解了其具有的自然物本身的表态特征,成为了赋有艺术氛围的物品,在这样一个镜面的迷宫里,营造出一个像万花筒一样的虚幻艺术世界,是艺术家想通过制造感官上的迷幻、刺激去传达那些不真实感。当我们参观他的两件作品时,直观体验到的是不同材料带来的不同冲击力,随之感受到的是艺术家传达出的不同的创作情绪和作品主题。邓国源通过两件系列的、递进的作品,来完成他两次不同的创作表达,在这两次不同的表达中,他所选择的材料是不同的,材料选择的改变是以他的创作初衷和表达需求作为基础,这是材料服从于作品的情绪表达的体现。

材料服从于作品的情绪表达是从材料的表态、质感切入去贴合作品的情绪,通过细节的改变来迎合作品表达的需要。有时艺术家也会百里挑一去寻找特别的材料,放弃所谓的“可操作性”,就为了表现出心中的那件作品,不管完成那件作品需要的“材料”有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克里斯托和让娜·克劳德夫妇(Christo and Jeanne-Claude),是备受关注的当代艺术家,他们的作品不出现在美术馆、画廊、博物馆或艺术品拍卖会上,而是以矗立在大地之间,在让人叹为观止之时,却又稍纵即逝。他们的著名“壮举”有1983年的《包裹群岛》、1995年的包裹柏林德国国会大厦、2016年的《漂浮码头》等,他们的作品令大地艺术名噪一时。在克里斯托夫妇的大部分作品中,无论是在实境或是照片都能给观者以庞大恢弘的艺术氛围,有这样的效果是作品的量感效应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里的“量感”除了是指被包裹物体的体量之大,还包括了作品完成的背后所需要进行的大量大量的准备工作,如沟通、设计、实行等等工作。在存在的采访记录中艺术家曾表示“包裹可以改变被包裹物体的形态,使它们脱离原有的状态和功能,回复到原始的混沌状态,获得返璞归真的奇效”。选择什么样的材料能让艺术家脑海中的作品构思得以最大化完整地实现,能完整地传递他们想表达的情绪,是每个艺术家在创作初期、选材之时需要反复斟酌的,材料为了完美表达作品而存在,若艺术家为了“方便、省力”而妥协去选择可行性较高、困难度较低的材料,很可能在作品的最终呈现上会大打折扣,材料的选择对作品表达的影响之大,使艺术家在选择材料语言的时候更多的是考虑如何能够更全面地表达作品与自己的创作理念。

在塩田千春的作品《在沉睡中》(In Silence)中,烧毁的钢琴被密密麻麻黑色的线网缠绕包围着,静立在那里,让人感到焦躁不安却又忍不住想看。像这样将不可视的内心焦虑与恐惧的情绪外在化、视觉化,是塩田千春作品风格的最大特点。塩田千春曾在访谈中回忆说,在她儿时,有次邻居家着火,火被扑灭后她看到一台被烧毁的钢琴,莫名有种被吸引的感觉,她感到那静静放置在那的,沉默的钢琴有着别样的美感,甚至比会发声的钢琴还美。发觉这一点的塩田千春为自己产生这样的想法感到恐惧。直到20年后,她将幼年时所感受到的那种无法言喻、深藏心底的感情视觉化。那围绕在钢琴四周密密麻麻、难以摆脱的黑线编织成的网,就是艺术家所找到的表达方式,这强有力的“言语”是沉默中刺耳的声音。塩田千春还有多件作品也使用了黑线这种材料作为元素,在这些作品中,黑线充当了艺术家传递情绪的媒介。

三、结语

没有“最完美的材料”一说,只有最适合的材料。好的艺术作品,是作品与材料无限贴合、浑然一体;艺术家想表达的情绪、观念从作品中迸发,无论是用哪一种方式去传达,直接地、委婉地或是隐晦地,观众总能从作品的某个点进入,从而被感动。材料必须服从于作品的表达初衷,这是材料对艺术作品情绪的“服从性”的表现。

猜你喜欢
诺亚当代艺术艺术家
当代艺术概念的确立与有效性
陈文令当代艺术作品选
当代艺术的珍奇橱柜
——评《全球视野下的当代艺术》
日本当代艺术的“三剑客” 上
守望“蔚蓝”的海洋卫星
生日惊喜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