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小丁
(广西师范大学 江苏 徐州 221000)
铜镜铭文作为汉字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其文化艺术价值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汉朝是我国铜镜发展的重要时期,镜面上呈现的铭文艺术,集创新、复古、装饰于一体,艺术价值极高,更彰显汉文化的魅力以及勇于创新突破、寻求多变的审美高度和艺术品位。当代书法家徐利明先生曾在《中国书法风格史》中提到“汉代铜镜铭文书法成为汉代书法中不应被忽视的一个卓有成就的方面。”
“多变”是艺术的灵魂,一成不变的艺术是没有生命的,多变也是促进艺术不断创新发展的必然之路。汉代“隶变”的出现,是书法艺术史上的重大转折,汉代镜铭篆隶体的演化发展是承载这一转折的重要载体工具。小小铜镜上的铭文艺术,在汉字文化的史书上绝对是绚丽多彩的篇章,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这是汉朝人民智慧所在,是汉朝人民对审美高度的解读。一字多姿、一体众相、反写、增省笔画、符号的使用、空间的布局等等,诸如此类甚多,这些都体现着汉代人对艺术的审美趣味和对艺术的丰富想象力。镜铭篆隶体丰富多变的价值最主要的就是体现在“变”字。通过点画、形体的改变,传达汉人内心追求美的变化。但“变”并不是毫无章法的改变,而是遵循着法度的“变”是顺应时代的变化而“变”
初汉时期,民心、生产力等处在恢复状态,因社会财力的相对薄弱,对铜镜艺术的发展也有一定局限性。此时可看到的一些铭文篆隶体并没有太多的装饰性趣味,普遍是以中规中矩的前朝小篆体为主,铭文内容相对较少,以寥寥数字记载“地号”“族徽”“姓氏”或祭祀先人、记录军事、赏赐等内容为主,甚至很多铜镜上并不出现铭文,风格上也多延用前朝的纹饰图案。《中国古代铜镜》指出:“战国末期的铜镜铭文已经有较多形式和样式了,西汉初年铭文作为一个元素成为纹饰中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的进步和对审美提高的追求,镜上的文字便由原来的实用转化成装饰或两者相融共存,大大提高了铜镜的美观度。
“文景之治”以后,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们在物质富足的基础上,对文化艺术等领域开始无限向往,对铜镜等工艺品的追求早已不是仅仅以实用性为主了,从这个时期的铜镜铭文、纹饰等就可以看出,镜铭文字从之前的数字达到了数十字甚至更多。镜铭内容中多用美好的语句来表达希望,表达对仙人的尊崇,对吉祥富贵、对子孙繁昌的热切渴望,如:“大乐富贵”“长宜子孙”“千秋万岁”“延年益寿”“天下大明”“天人合一”等,亦多用“光辉”“玄”“清静”“仙人”“日月”“无为”“芝草”等字眼来传达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好。
汉初时期,刚刚结束了常年战乱,社会急需向前发展,人心急需安定,百姓迫切希望和平,因此道家提倡的“无为而治”的理念正符合社会的需要,帝王为收拢民心而采取无为政策,是顺应天时、民心所向的。也由此可看到在西汉初时很多青铜艺术品上,铭文字内容大多都以道家思想为主。此时文字的书写风格,已脱离秦篆圆转风貌,逐现方折之势,文字多方折钢挺、平直,以比较匀称的“缪篆”为主,有“方”“平”“均”“叠”“满”的书体特征。由此开始了铜镜铭文字从篆体到隶体的过渡时期。社会稳步发展,人们日益富足的生活之下,艺术审美也在逐步升高,对艺术的追求日益高涨,这一点在对镜铭文字的创新上就能清晰看出。为追求装饰性,将篆隶间杂使用在铜镜上并加以变形,或是大胆使用符号来填补镜面布局上的空缺,极具装饰效果,反映着社会民众审美理念的日益不同,这也是社会进步和经济文化不断前进的必然呈现,人们对于书体的需求已经超越了日常观赏。
武帝以后,西汉的文治武功皆已达到鼎盛,人们对美的艺术理念各不相同,但因社会的包容性,使文化水平多元化、丰富化,文化整体素养大大提升。此时铜镜铭文篆隶体已抛开固有体势逐渐往装饰效果上发展,为达到装饰美感,汉人们大胆使用了“一字多形态”“一体众相”的创意,在铭文笔画上勇于增减,为了突出效果,在文字上使用了“蛟蚊状”“镰刀状”“悬针状”等夸张的笔画,甚至为了打破空间布局的满闷感,用大量符号来代替繁冗的文字,极富创新趣味。“反书”现象的出现更看出古人巧思,这是一种智慧的传达,一种“正能量”的传递,一种“反观”“自省”的警示,是一种“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自我反观、思考。武帝后重儒学,倡导中庸之道,注重自身修养,人“成就自身”主要取决于自我的道德反思和认知,反书现象与铜镜内圆外方的布局相匹配,正符合了这一点,修正内涵,以镜观自身,每日以镜照面时,就要有所反思、反观、审悟,从而获取由内而外的清醒,以此树立好自我形象。
汉代人对艺术的审美趣味和对艺术的丰富想象力在铜镜铭文篆隶体中表达得淋漓尽致,对镜铭篆隶体丰富多变的方式最主要的体现就在“变”字,打破常规,从“变”中找到创新,传达汉人们内心追求美的渴望。“变”是艺术的灵魂,一成不变的艺术是没有生命的,多变也是促进艺术不断创新发展的必然之路。这个概念在汉人的审美理念之中可见早已形成。“随形布置”“增省变形”“一字多姿”“一体众相”的形式美的特征,也为后世书法创作及章法布局提供了灵感,为我们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所崇尚的道法自然思想是汉初时期的主流思想,在当时也是镜铭书法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和理想,在求“变”的同时也反映着对镜铭书法中“法”的自然形式美的美好向往。
汉朝的兴盛使艺术百花齐放,各个领域创造出的富有生命艺术的形式和形象之美。是时代的发展促成了艺术的“多变”,而艺术的“多变”在某一程度上反映着时代发展的美好和谐。这是相辅相成的。汉朝的思想理念、纹饰艺术、书法艺术都在小小铜镜上展示得淋漓尽致。铭文中的篆隶体带着浓重的图案性与装饰性趣味,与纹饰图案的巧妙搭配,既和谐又统一,美观与庄严并驾,毫无违和之感;其鲜明的书刻特色突出,视觉冲击力极强。汉代镜铭文字在“隶变”的冲击下,不仅改变了字体特征,同时带来了“随形布置”“增省变形”“一字多姿”“一体众相”等多变的形式表现,为后世书法创作及章法布局提供了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