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民俗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用

2020-01-02 21:18李忠娟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29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留学生汉语

李忠娟

(吉林省师范大学,吉林四平 136000)

据统计,直至2018年底,全球154 个国家(地区)共建立了1 193 个孔子课堂和548 所孔子学院[1]。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政治地位也在不断提升,因此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每年都会有大量留学生来中国学习汉语言文化,我国也派遣了大量汉语教师到海外进行汉语教学。 学习汉语言不仅是要学会发音[1],还要将其灵活运用于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交流中,因此其学习必须以地域文化为背景,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由人民大众在生活、生产中创作而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生学习我国语言,势必要与我国的民俗文化接触,才能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

1 民俗文化的定义及其在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目前,学界对于民俗文化的定义尚未形成统一结论,有学者认为民俗即民间风俗,是一个民族、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为了满足生活而创造出来的生活文化; 有的学者则认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靠行为和口头传承下来的文化模式即为民俗。 通过整合多位学者的研究,民俗主要包含“民”和“俗”,“民”指全民,“俗”指以物质、行为、口头、风俗等非官方、非正式的形式而创造并传播的现象,不是通过人为倡导或宣扬而成的,而是人们在生活中无意识、不自觉地维护和遵循的一种认知、思维、行为规范[2]。

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较少,其中也有教育学者提到了民俗文化在该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总体来说,当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已将民俗文化融入其中,但是还存在诸多问题,由于对民俗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研究尚不充分,大部分研究是围绕黑龙江、陕西、江苏等地进行[2],且大多是采用经验总结式的分析、描述,缺乏实证调查。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几乎每年都是采取一样的教材,并没有根据留学生的变化而作出针对性的调整,有时还会出现缩减课程的情况,缺乏系统性、计划性的课程安排。通常,综合类院校的文化课程较多,工科类院校较少,或者院校内仅针对商务汉语、 旅游汉语等专业开设文化课程,与之相关的选修课较少[3]。 其次,在教学方式上,教师虽然会运用民俗文化,但是大都是一笔带过,没有进行详细描述,民俗文化意识不够强烈,教学更多是围绕教材进行,教学方式单一,导致课堂枯燥无趣,教学目的难以实现。 最后,学生对于我国的民俗文化体验较少,其对我国民俗文化的了解基本上局限于课堂教学,而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并不能全面的呈现出民俗文化的特点,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2 民俗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用策略

中国民俗文化包罗万象、内容丰富,尤其是少数民族的风俗文化更具文化价值与文化吸引力,这都是留学生最感兴趣和最渴望了解的内容。 将民俗文化运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中有助于留学生更深入了解中国人民的语言和行为[4],从而促进对中华文化的认识。 此外,汉语在日常交际中承载或渗透着民俗文化,将其融入教学中还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汉语运用能力,因此,需对其在教学中的运用给予重视。

2.1 合理设置课程,增加民俗文化学时

留学生在学习第二语言的时候都会觉得有较大难度,为了让留学生有更好的学习效果,对外汉语教学不能将语言教学作为唯一的重点,应当将文化与语言进行结合,令其在学习过程中民俗文化知识可以贯穿始终。 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必须合理化,让学生有充足的学习民俗文化的时间,从而将教学内容分解,更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合理设置课程包括增设文化知识课程和增加民俗文化的教学比重。 增设文化知识课程主要包括技能课程(口语、阅读、听力、写作)和知识课程(文化课)[5],让学生在感知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逐渐培养自身的日常交际能力,从而更好地运用语言进行交流。 增加民俗文化的教学比重则是在技能课或知识课上,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地引入我国传统文化,增加学生对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概况、中国历史等方面的了解[6]。

在文化课上,教师可以将民俗词汇与生活中的民俗行为联系起来,以“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为例,在学习这一词汇时,教师在设置课程时,如果时间允许,可将上课时间设置在距离春节较近的阶段,然后在上课的时候向学生讲述“腊八粥”“办年货”“贴对联”“年夜饭”等节日相关词汇,并通过多媒体设备将上述春节相关活动以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对我国民俗文化进行深层次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了解我国的特色饮食、民俗活动等。文化课程相对来说较技能课枯燥,若单纯的只讲文化知识难免会让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教师可以在文化课时适当增加文化交流主题活动,例如,将我国饮食文化与外国的饮食文化进行对比,通过播放《舌尖上的中国》等饮食文化节目,让学生可以更直观地学习文化知识,从而满足其好奇心。

2.2 丰富教学方式,创建多样文化课堂

对外汉语的起步较晚,所以其教学方式、内容仍然处于探索、创新阶段,通常对外汉语专业教师的教学经历尚浅,为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可以借鉴英语教学中的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创建一个充满活力、多元化的课堂氛围。目前的课堂教学手段逐渐丰富化,传统的教学手段已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如融合生活化教学、 校内外活动结合、现代化技术、体验式教学、小组合作等。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丰富教学方式,创建多样文化课堂,一来可以改变教学氛围,让学生可以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二来可以降低留学生学习第二语言的难度,使其畏难心理有所降低,更有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3]。

在语音教学课堂中,以北京语音最为特殊,重点是对轻声及儿化音的掌握,如“背心、笔尖、独门独院、铺盖卷”等词汇本身后面没有“儿”字后缀,但是在人们的实际交谈中,都会对尾音进行“儿”化;如“爷们、点心、烙铁”等词,要将尾音字变为轻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可在上课前播放德云社的相关相声片段供学生观看,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探讨、总结片段中相声演员在对话中的语音特点。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片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小组讨论可以改变教师机械性灌输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更多思考和自主探究的空间。讨论结束后,让学生将讨论结果与其他人进行分享,教师适当地点评并做相关补充。 丰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不再是仅从教材内容获得知识,观看视频、小组讨论可增加课堂教学的新颖性,营造一个文化氛围浓郁的课堂,而学生对于自己讨论总结出的知识点也会印象更深刻。

2.3 创建文化活动,加强学生文化体验

课堂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汉语言的正确发音和写法外,最主要的是要在课堂上积累词语、语法,并将其运用于实际社会生活环境中,以达到交际的目的。因此,对外汉语教学应当将学生的“体验”作为重点,增强学生对文化的体验,通过建设文化活动,为学生建设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平台与机会,并促使其参与其中,通过亲身体验去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但是,目前高校举办文化活动的次数较少,更多是以课堂授课为主,导致留学生的体验感不强,即使学习了相关的技能课程和知识课程,也只是停留在浅表层面,无法融入民俗文化中真正地对其进行了解[4]。各高校应当重视文化活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通过举办班级文化交流会、 校园文化交流活动月、新年晚会等方式,将我国的民俗文化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其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民俗文化无处不在。

例如,元旦来临之际,学校可以举办新年晚会,鼓励各学院、各班都踊跃参加,让学生可以尽情地在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才华,而晚会不仅是才艺展示的平台,还是留学生与本土学生进行文化交流的舞台,更是留学生体验中国文化的有效途径。 晚会上节目众多,有朗诵、民族舞、民族乐器、小品、武术表演等,校方还可以与当地的技艺文化团队进行沟通交流,请其到校表演传统技艺,为晚会增添光彩。文化活动可以将我国多样化的民俗文化集中呈现出来,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通过参加文化活动可以加深其对民俗文化的印象,同时还可以在文化活动中练习语言技能,加强学生的文化体验,使其在活动中既能运用所学,又能不断丰富认知,强化其对中国文化内涵的感知力。

2.4 中外文化对比,直观了解文化差异

学习对外汉语的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有各自的文化背景与风俗习惯,在学习第二语言时,由于不了解我国的民俗文化,所以学习过程中难免会有所阻碍与冲突,导致学习效率降低。母语根深蒂固地影响着留学生,要想让其汉语学习效率提升,对外汉语教师可从跨文化角度进行对比教学,将学生熟悉的民俗文化与我国民俗文化进行对比,从而了解汉语知识的由来,这样就可以解决学生由于不懂我国民俗文化而难以理解汉语言的问题。 通过将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进行对比,不仅能让学生增加对我国民俗文化的了解,还可以让其直观地了解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差异,扩宽学生的知识面。只有将汉语文化与自身语言文化做好明确区分,方可使用汉语时确保使用的准确性。

在饮食方面,中外饮食习惯有较大区别,以中西方之间的饮食差异为例。在我国,吃饭时大家喜欢围着一张桌子就餐,吃饭期间人与人之间喜欢进行交流、谈笑,呈现出其乐融融的氛围;而西方国家的就餐多以自助形式为主,食物、饮品分开放在专门的地方,就餐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各取所需,甚至没有固定的座位,大家可以自由来往。虽然中国饮食与外国饮食只是形式上的差异,但是这些都会让学生产生不习惯、不理解的想法,好奇为什么中国与他们国家的文化有这么大的不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引导学生将中外文化之间的差异现象进行列举,然后由表及里地引入深层次的文化差异中。 如上文提到的饮食差异,教师可以给予学生解答,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倡以和为贵,注重集体的主体性,而西方崇尚自由、独立,强调个性,以自我为主体,中西文化不同,从而造成了饮食上的差异。通过文化对比展开教学,无疑会比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空泛介绍、灌输的效果强。

2.5 强化教师素养,提高教师文化意识

对外汉语教学中,除了运用增加民俗文化课时、创建多样文化课堂、加强学生文化体验、直观了解文化差异等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外,为确保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还需不断强化自身文化素养,形成强烈的民俗文化意识,方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适当的民俗文化案例进行知识讲授,提升民俗文化的运用能力。首先,教师对中华文化与地方民俗文化进行学习,只有熟悉相关民俗文化知识才能将其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师可以阅读民俗文化书籍,并积极参与到特色民俗文化活动中,主动开展对外汉语教学与民俗文化相融合的课题申报、研究工作,令自身的文化素养不断得到提升。 其次,在民俗文化的实际应用中,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课程,选择不同的文化因素,适当地导入教学中,让民俗文化与课堂内容自然衔接,学生的接受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教师需了解汉语本体知识及其背后的文化背景方可在不同的课程中融入适当的文化知识,文化知识对教师学习语言知识和基本技能非常有利。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运用民俗文化时应以学生为主,不可根据自身喜好而进行选择或讲解,以确保教学效果。 最后,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积极学习书法、太极拳、国画、剪纸等中国传统技艺。 对外汉语教师是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介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反映并代表着中国文化形象,教师具备传统技艺可以更好地向学生展示中国文化,从而有助于提高其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内涵做进一步探究。 教师除了具有扎实的中国文化知识基础外,还具备传统技艺,形神具备,更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3 结语

虽然对汉语在国际交流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各高校中也加强了对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视程度,但是将民俗文化运用其中的研究尚不成熟,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学生的文化体验上仍存在诸多不足,还需进一步加强、完善。 因此,对外汉语专业的教师应当针对当前民俗文化运用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通过合理设置课程、丰富教学方式、创建文化活动等方式进行改善,以充分发挥民俗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留学生汉语
学汉语
缘何“问道扶桑”?——留学生如是说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热贡地区民俗文化中的洁净观与实践研究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