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实景演出的文化溯源与艺术美学特征探析

2020-01-02 21:18田晓雪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29期
关键词:实景歌剧山水

田晓雪

(内蒙古艺术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00)

山水实景演出是体验经济和大审美经济时代下的产物,是商业活动和艺术活动高度结合的产物,一部好的山水实景演出有震撼心灵的艺术魅力。 山水实景演出一经推出便获得国内外的好评,山水实景演出的审美趣味符合东方人的习惯,符合其审美基因,这种基因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下拥有的一种独特的审美偏好,具有包容性、时代性和民族性,反映其时代精神和普遍价值。 山水实景演出中把诸多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表达地淋漓尽致,展现东方独特的历史文脉和悠久历史。

1 山水实景演出的文化溯源

1.1 景观歌剧

学术界对于山水实景演出是否是中国独创至今仍说法不一,大部分学者认为山水实景演出起源于景观歌剧,但笔者认为二者有本质的区别。景观歌剧的初衷是让经典歌剧回到故事的发生地上演,其宣传口号是“歌剧回故乡”,让观众能更深度地感受剧情的内涵和歌剧的魅力。较为典型的为1986年在埃及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前演出的以真实的场景为依托、以威尔第剧本为蓝本创造的景观歌剧《阿依达》,歌剧《阿依达》创作于1871年本身就是享誉世界的经典剧本。 景观歌剧的价值在于它通过异常逼真的现场背景制造出更为真实、 更为生动地剧场感受,从而更为充分地发掘剧情内涵,使观众产生某种身临其境之感,甚至引导观众与剧情产生更为热烈的互动[1]。

1998年9月在北京太庙上演,由张艺谋执导的三幕歌剧《图兰朵》是我国第一次引入景观歌剧这种艺术形式,这部歌剧讲述了西方人想象中的中国故事。 景观歌剧《图兰朵》把传统歌剧与中国宫廷和园林景观巧妙融合,通过小桥流水与中国传统的殿堂式建筑营造出东方独特的意境,让国内外观众深层次体验了歌剧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使歌剧《图兰朵》的情节人物更加生动逼真。

景观歌剧是把已有的经典歌剧搬回故事的发生地,让演出更具感染力与真实性。但歌剧的故事情节和内容移到传统剧场一样可以上演,也可以在其他地方通过“造景”上演景观歌剧。 但是山水实景演出中的艺术创造是随着自然的变化而变化,符合“天人合一”的美学理念,自然山水在整个演出中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山水实景演出如果失去了独特的自然山水做依托便不能称之为完整的演出。 因此景观歌剧不能看作山水实景演出的起源,但对山水实景演出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山水实景演出巧妙地把天、地、 人之间的和谐统一通过舞台艺术的叙事场景呈现出来,带给观众无与伦比的视觉盛宴和心灵激荡。

1.2 山水与意境

山水实景演出的兴起不仅是因为在自然山水间演出,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和传统山水审美文化是山水实景演出的核心价值基础。 从古至今“山水”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概念,这个文化概念中又包含了基本的自然环境形态、 理想的田园生活和独特的审美形态3 个层次的解读。儒家、道家以及禅宗都对人与自然的山水关系有着独特的认识和感知,推崇“天人合一” 的和谐理念,人在欣赏山水的过程中走进自然、回归自然,使心灵得到净化和深化,主观的生命情调与自然景象交融互渗,体会到一种只可意会不会言传的独特审美意境。 “山水”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美的化身、德的极致,它所承载的是大美大德的精神内涵,所以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比德”于“山水”,每有闲暇,必亲近自然,寄情山水[2]。

正如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对意境与山水的探讨中所提到的:“艺术意境的创构是使客观景物作为主观情思的象征。人心中的情思起伏、波澜变化不是一个固定的物象轮廓能够如量表出,只有大自然的全幅生动的山川草木,云烟明晦,才足以表象我们胸襟里蓬勃无尽的灵感气韵。 ”自古以来,文人士大夫们热衷于崇尚自然、亲近自然、寄情于山水,表达对自由生命的向往以及保持独立人格的一种超世俗的审美境界。 自然山水成为文学创作和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以表达自己内心细腻情感与独特的美学追求。

山水实景演出可以说是秉承了中国传统山水理念和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艺术法则和核心价值,这也是山水实景演出的价值基础。 中国关于山水独特的审美意象也是山水实景演出独具创新性与艺术性的主要原因,山水实景演出创新性的传承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不仅追求真实的自然山水,还强烈地展现了意境之美。 山水实景演出的创作理念与我国传统艺术精神中的“中和之美”相契合,以求和谐中庸之美,在天地万物和谐相处的演出中同样也表现出了地域文化的动态性和旺盛生命力。

2 山水实景演出的艺术美学特征

山水实景演出作为一种特殊的舞台艺术表现形式有着独特的艺术美学特征。 在演出中向观众展现了多维的艺术美感、 让观众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获得独一无二的审美感受。

2.1 “优美”与“崇高”并存

“优美”与“崇高”是人类特有的审美形态,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对立存在的两种形态,但这种对立是相对的。 在山水实景演出中这两种审美形态都展现得淋漓尽致,即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之美,又包含平静细腻的美,在审美活动中,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都获得了新的意义。

在山水实景演出《大宋·东京梦华》中以清明上河图的景色和文化背景为积淀,再现北宋都城的繁荣景象和生活状态,呈现出古老厚重的中原文化,还原宋朝开封的繁荣景象。《大宋·东京梦华》创造性地把一副极具艺术价值的古画与8 首经典宋词结合起来,运用大量现代科技手段打造宏大场面,把观众带回千年前的北宋王朝,感受中国传统山水美学和历史文化,追溯开封辉煌历史,感受其中的细腻情感与浩荡激情。

在《大宋·东京梦华》第四幕《满江红》中回到了金戈铁马的战场,满门忠烈的杨家将。西征的巾帼英雄英姿飒爽,在震耳的战鼓声中,“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玄惊”,杨门女将骑着战马穿行在战场之中。十几匹战马伴随着战鼓声走进观众视野,观众仿佛置身在战场当中与战士一起保卫国家,使演出效果更加壮烈和震撼。 这个场景通过一种特殊的行动展现了崇高的审美形态,这是伟大心灵与壮烈行动、自然沧桑与社会动荡、 现实挫折与理想追求的独特结合,化世俗的不可能为可能。同时还表达了情感浪潮的汹涌澎湃,这样的审美实践活动让观众深刻地感受到了对自由精神的震撼与洗礼,引发对生命和生活的思考。此外《大宋·东京梦华》选址在清明上河园皇家林园的景龙湖上充分利用园林景观还原《清明上河图》的原貌,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满足和享受;伴随着传统的音乐、宋词以及舞蹈令观众深陷其中,久久不能忘怀。 在演出的结尾处身穿宋朝传统服饰手拿灯笼对演员从舞台四方缓缓走向观众,手中暖色调的灯笼温暖而明亮,包含着对生活的期待和祝福,演员们低声吟唱经典宋词《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中那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晴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就足以让观众即感动又欣喜。 在这部山水实景演出中观众身临其境的体会了一个王朝的兴衰成败与爱恨故事,无论繁华或落魄都会随着时间的历史长河慢慢褪去,经久不衰的是精神与文脉。演出中把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梦想与现实的和谐统一、 主观的合目的性与客观的合规律性的和谐统一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的本质力量达到一种完整实现的美学状态,这样的和谐状态符合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也符合“优美”的审美形态。

山水实景演出中“优美”与“崇高”的展现不仅仅体现在思想上,艺术形式上也展现出这两种审美形态所表达的审美情趣、 审美风格与追求自由的人生境界。 山水实景演出从一定意义上可以归类为综合艺术,融合了多种艺术形式和艺术种类且具有现场性和不可复制性。 山水实景演出中的音乐和舞蹈这两种艺术形式是最能引发共同情感共鸣的表达形式,极具韵律美,也是艺术作品能够完整地展现给观众最直接的传达形式,山水实景演出运用多种艺术种类的特点把“崇高”与“优美”以不同的形式展现给观众,以满足其独特的审美体验。 “优美”可以唤起人圆满轻松的精神愉悦,给人以一种清婉甜蜜的美,“崇高”即包含了形式上的粗犷有力,也包含着审美主题的道德完善,同时还隐含着情感浪潮的汹涌澎湃。

“优美”可以说是人生理想境界与人生实践完满统一的现实呈现和展示,优美可以表现为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 “崇高”是人的本质力量在经过巨大的异己力量的压抑、 震撼和排斥后最终通过人生实践,尤其是审美实践活动而得到全面的高扬和完整的体现。 山水实景演出这种艺术形式极富包容性和创造性,不同背景的审美客体(观众)在其中都会有其独特的感悟和审美体验,“崇高”与“优美”这两种审美形态的共存使山水实景演出展现出独特的审美韵味和美学风格,这是山水实景演出最为突出的艺术美学特征,符合东方传统美学理念。

2.2 “尚和”的整体意识

山水实景演出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封闭式的舞台演出,把观众带回广阔的自然山水之中,摆脱了空间的束缚,以满足人们渴望回归自然山水的审美需要。山水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天人合一” 的美学理念贯穿于人们的生产生活,这离不开“尚和”的整体意识。 周易中的“和谐”以及早期的礼乐制度,都在宣扬着“合”“和”的整体意识。这种整体意识贯穿我们民族文化和审美文化的始终,这种意识不单单停留在思想层面,它更深层次地指导着中国人的艺术实践[3]。

这种“尚和”的整体意识追求各要素的和谐统一,与唯物辩证法中联系的观点有相似之处,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国这种“尚和”的整体意识则认为人、天、地、万物是一个有机整体,在一个系统内相互作用且和谐共生。 巫术宗教活动可以说是人们最早开始探索自然和世界的一种方式,由于远古时期生产力低下且早期人类的认知有限,生活资源直接取自自然。采集、狩猎的成果好坏都与自然条件息息相关,人类对自然始终抱有敬畏之心,相信万物皆有灵,通过巫术活动与宗教活动与万物交感,在远古时期的巫术活动和宗教活动中“尚和”的整体意识就有所展现。

山水实景演出不仅是把自然山水与旅游演艺结合在一起显现,而是体现了多种状态的共生关系,在“尚和”审美意识的基础上呈现给游客极具感染力和震撼力的艺术作品。山水实景中有多种共生关系: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 自然山水与舞台艺术的共生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共生关系、剧情与当地文化的关系等,笔者认为这种“共生关系”和整体意识是山水实景演出区别于其他旅游演艺产品且拥有独特艺术魅力的主要因素。 如我国第一部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以漓江及两岸的自然山水为舞台,以少数民族的生活场景为积淀;其中包括壮族、瑶族、苗族、侗族等多个少数民族,深入挖掘地域特色,生动立体地展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古老文化和自然朴实的生活状态。 《印象·刘三姐》分为4 个章节即红色山歌、金色渔火、绿色家园和银色盛典,把当地人民农耕、打鱼、对歌、庆典的生活场景表现地淋漓尽致。 《印象·刘三姐》 的演员为非专业演员而是当地的居民,生动朴实地展现了他们的真实活动,极富感染力,展现了情景交融的中和之美和天人合一的意境美。

山水实景演出是人与自然共同创造的艺术品,打破了传统室内的演出舞台,以真山真水为演出背景,当地民俗风情与历史文化脉络为演出内容,把人置身于广阔天地中感受自然、亲近自然、感受独特风土人情。在山水实景演出所营造的艺术氛围之中,让观众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及生活中各个要素的共生关系,在尊敬自然、敬畏生命的过程中感受到美的存在,引发观众对生命、生活以及人生意义的思考,领悟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的“尚和”意识从而可以更坦然地面对现实生活和繁忙的工作状态,真正地在旅游活动中获得放松的同时感悟人生真谛。

2.3 地域文化的符号化

旅游活动是为了满足人们高层次审美需要的文化活动,文化元素是旅游活动中重要的组成元素,旅游目的地独特的民俗风情和历史人文是吸引游客前来的主要竞争力;如丽江古城的纳西族文化、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蒙古族游牧生活、 喀什地区维吾尔族的异域风情成为一种代表和象征。“旅游是一种有着丰富的符号内涵的人类活动,旅游活动是一种仪式行为,旅游活动中的符号内涵和文化意义至关重要。提到《印象·刘三姐》 就会想到漓江两岸热闹淳朴的渔民生活,脑海中会显现出纳西族的豪放开朗,山水实景演出不仅是经济的突破口,也是能够提高地域知名度和快速打造城市名牌的文化符号[4]。

文化元素是旅游活动的核心元素,旅游活动是文化传播快速有效的渠道。 在大审美经济和体验经济的时代下,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趋势明显,审美活动具有大众化的特点,游客希望在愉悦轻松的环境中了解当地的历史文脉和地域特色以满足其审美需求。作为文化与旅游结合的产物,山水实景演出较好地契合了游客的审美需要,通过对当地文化深层次的发掘与艺术化把原生态的生活状态通过艺术形式表达出来。

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左江岩画文化景区内上演的《花山》把世界文化遗产“左江花山岩画”通过山水实景演出的形式美轮美奂的呈现给景区游客,展现了2000 多年前壮族先民骆越人的生活场景,把岩画上所刻画的祭祀活动、战争场面等内容艺术化、活态化地展现出来。 《花山》作为花山岩画在现代语境中的多样艺术形式展现是民族传统文化符号表达的动态作品,这部山水实景演出的舞蹈动作、 故事情节、祭祀活动、传统服饰等都是以花山岩画文化为代表的壮族少数民族文化和花山岩画图案符号为依托进行创作;这种创造理念是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再生,是对地域文化的符号化的延续、重构和现代表达,是对壮族文化精神的传承。 民族传统文化的艺术衍生品即是现在的“过去”,又与任何新事物一样,是现在的一部分[5]。它被有艺术幻想、有求知欲望、有创作激情的人重新更改和定制,成为更真实、更完善、更符合现实理想的艺术。 花山岩画文化使《花山》这部山水实景演出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把遥远、抽象、神秘的岩画故事更加生动、震撼地表现出来,把左江花山岩画和壮族民族文化的文化符号更立体地展现在大众眼前。

对于审美主体来说,观看山水实景演出是一种符号消费,游客需要把演出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理想进行解读与认定,从这种文化体验中获得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情感满足。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符号具有差异性,在山水实景演出的创作和表演过程中也应考虑到游客认知、背景的差异性,这种文化符号在动态演出的呈现即要有地域特色和独特人文,又要生动形象容易被理解,使观众普遍可以在其中获得审美愉悦,也就是满足游客的审美期待视野。 游客在旅游活动中获得多少文化感知、对文化内涵有怎样的解读,除了与游客自身的知识结构、旅游经验等相关外,还与东道主提供的旅游空间相关。 山水实景演出即满足了游客观光自然的需要也满足了游客近距离体验民族文化的需要。从空间文化符号化的角度来看,山水实景演出赋予了自然山水更有价值的生命意义,山水实景演出的舞台广阔,参演人员多,使游客可以全神贯注地观看演出,不受外界打扰,而这种专注是积极主动的,不是被动消极的。

山水实景演出《印象·武隆》是以我国巴蜀大地一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川江号子”为主线演绎的,“川江号子”这种传统的民间音乐是以川江的纤夫为传承主体的。 但纤夫这个古老的职业在当今社会中已经趋于消亡,“川江号子”也已经淡出了大众视野,那么如何在山水实景演出中把这巴蜀一带独特的地域文化生动的呈现在观众眼前呢?《印象·武隆》整个演出都是以纤夫下一辈的视角去回忆、 感受过去川江上纤夫的生活与岁月,观众情不自禁的跟着演员一起走进那个时代,把已经接近濒临的文化符号和生活习惯重新带进大众视野。 山水实景演出是对当地文化符号的深度解读与重构,综合性地从服装、音乐、舞蹈、杂技、非遗、传统故事等元素上展现当地独特的文化符号,文化的符号化有利于快速把观众带到特定的情境和环境之中,也有助于打造独一无二的城市名片[6]。

从创作理念、精神内涵、表现方式三个角度系统分析山水实景演出的文化溯源可以逐渐清晰明确山水实景演出的概念界定,对山水实景演出的艺术美学特征进行客观讨论有助于提升作品的品质与质量。 山水实景演出的制作周期长、投入成本大,要想打造出可以称之为经典的山水实景演出创造团队要苦练内功,明确定位,注重演出中美学要素的展现以满足游客的审美需求与情感诉求。 山水实景演出不仅是一场舞台演出,游客在演出中把全身心的置身于演出所营造的氛围中感受当地独特的风土人情与精神内涵,在自然天地间感受文化的生命力和艺术的张力,增强游客对当地文化的认同感。

猜你喜欢
实景歌剧山水
《山水间》
“实景与想象”——明清武夷主题的意象式文人山水画研究
爱在一湖山水间
实景演出对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婺源《梦里老家》为例
数字博物馆 线上实景游
山水之间
一处山水一首诗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