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静琳
(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长春 130117)
高校的学生管理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的正确价值观,对世界和人生都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 大学生将来进入到社会中,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必须具备的,这也是应对职业竞争的重要条件。但是,从当前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来看,情况并不乐观,特别是抗压能力较差心理承受力较弱,对大学生的综合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往往因为悲剧的产生受到全社会高度关注。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重视教书,更要重视育人,在学生管理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从心理层面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准确引导,确保学生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社会发生了转型,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多媒体行业的迅速发展,网络时代的来临使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他们面临升学的压力,面临就业的压力,还需要承受各种职业考试的压力,毕竟大学生的心理承受力是比较有限的,如此来自多方的压力让大学生感到窒息,很难看到事物光明的一面[1]。 虽然大学生已经进入都成人阶段,但是,他们正处于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阶段,不能完全独立,加之社会经验不足,对各种社会现象的评判比较偏激,往往重视消极的一面。困难和矛盾是人生中必然存在的,是必须面对的,此时自我调节能力是需要具备的。 但是,部分大学生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往往表现为心理承受能力很差,最终导致心理健康问题。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中休学者不在少数,还有些学生退学,更为令人触目惊心的是,个别的大学生选择了自杀或者用凶杀的方式解决问题。 这些现象并非偶然,虽然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使然,但是,最为主要的是大学生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导致其在发展中进入到瓶颈,这些不和谐因素的存在,使得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较大的难度,就需要教育管理人员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
现代的大学生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主张,不愿意接受教师的引导,就导致高校学生管理的难度增加。事实上,存在这种问题的原因还需要追溯到传统管理模式。 高校长期以来采用经验管理模式和行政管理模式,没有体会到学生的感触,没有从服务的角度实施学生管理,对于当前自我意识比较强的大学生而言,抵触情绪便会在被管理中产生。教师在管理工作中,无论所持有的管理理念,还是采用的管理方法,都与当前大学生所接受的新知识不吻合,导致大学生不愿意接受管理。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又不能做出准确判断,就会在心理上产生迷茫之感,甚至形成心理障碍。 一些高校在管理中所采用的模式依然维持在传统层面,采用指令性的方式实施管理,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因素,更不会考虑到学生自我发展以及自我价值实现,没有采用教育引导的方式,在学生管理中就会感到举步维艰。高校管理服务化,就要从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发展的角度出发实施管理,站在学生的角度实施管理,才能满足大学生的成长需求[2]。学生管理者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思想政治教育是重要的途径,心理关怀也必不能少,工作者需要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中,对于学生的异常行为充分了解,并明确原因,做到管理与疏导相结合,促进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展开。
从当前高校大学生管理情况来看,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还是日常学习生活管理情况,总体角度而言都是呈现出积极向上的态势,向着健康方向发展。 但是,当前中国高校学生的意识形态、思维方式以及行为态度上都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主要是由于社会环境的多元化以及家庭环境的影响,其中个人因素的影响也是关键,这样就会导致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难度加大[3]。高校教育管理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同时教育管理人员也存在多面性,或者是班级辅导员,或者管理组织者、领导者,他们是大学生的知心朋友,对大学生的人生方向起到指导作用,也是管理者,对大学生的行为起到规范作用。因此,管理者所扮演的角色是多重化的,这就意味着管理工作非常复杂。 此外,管理对象也存在特殊性,大学生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具有很强的自主性,他们有丰富的学识,面对问题的时候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性格上,都存在不稳定性,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这样就会导致管理人员的工作更加艰巨。
高校管理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需要与大学生之间强化沟通交流,开辟各种渠道,使学生有丰富的活动选择,激发学生接受教育的积极意识。高校学生管理中,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提高综合素质,保持身心健康,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非常必要[4]。拥有健康心理状态的大学生更容易适应大学各个时期的学习生活,在情绪上可以快速抚平消极情绪,懂得调节自己的情绪,在面对一些让人产生负能量的事情时可以调整心态,积极应对并减少负性事件带来的影响。抗压能力强,面对一些压力事件譬如期末考试考核、 集体活动等等,能迅速适应并能做出很好的回应。在人际方面也较没有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来说更胜一筹,懂得体恤别人的情绪情感,也能较好处理人际关系。在学习上能够调整自己的学习动机,面对学习上的不定因素不等价回报等,能够有一个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并且为自己的目标不断努力。因此心理健康越来越成为良好优秀大学生的衡量标准,也是保证他们在大学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更为大学生步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融入方方面面,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一部分,让教育内容渗入到大学生的意识深处,对其行为发挥指导作用。大学生接受学科教育中,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融入其中,让学生接受潜移默化的心理教导,在管理上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大学生不断接受正能量,持有积极向上的心态,为健康成长创造条件。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中,注重科学评价,做到评价要适时、适地,还要做到适中,让学生领会评价的意义,不会对评价的内容产生排斥感[5]。 在接受评价的时候,能够反思自己的不足,对于教师的关爱深有感触。 教师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要建立在关怀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消除情绪,转为积极心理,在管理中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融入其中,不仅学生管理质量提高了,高校的综合竞争实力也得以增强。
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融入学生管理活动中,根据大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心理诉求组织各种活动。比如,对大学生进行拓展训练,组织学生爬山运用等,使得学生坚韧不拔的精神得到培养,增强学生们的意志品质。在对学生进行拓展训练的过程中,让学生互相帮助完成训练,提高学生的凝聚力,对学生社会性培养非常有利[6]。 在接受训练的过程中,大学生团结的精神替代了冷漠和自私,大学生的心理素养更加健康,高校所培养的人才更加优秀。高校学生管理者还可以组织文艺汇演,鼓励学生参加演讲活动,开展辩论活动,让学生将自己的特长发挥出来,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正能量,抗挫折能力也得以增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再局限于学校,已经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社会现象。 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要从高校学生管理的角度出发,将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建立起来,发挥学校的桥梁作用,让社会了解高校学生管理情况[7]。 对于社会各界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提出的看法,高校学生管理者要积极收集,整理之后存档,形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对大学生的心理变化实时监督,动态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不断完善。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体现在活动中,在群体心理健康体系建设的同时也要注重个体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面对一些性格相对不活跃的学生时,往往一对一谈话辅导更能起到良好效果,因此建立专业的心理咨询室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建设的必然措施,由专业的心理教师出任咨询师,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健康并及时发现问题。 心理危机干预是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心理危机干预的及时得当,能减少很多突然事件的发生,做到早发现早关心早救治,现如今高校突发事件的频繁发生,也为心理危机干预事业的建设敲响警钟。危机干预工作不单局限于管理部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更要结合学生干部、心理委员、寝室室长等,组成四级防护安全网络,环环相扣,及时洞察到危机事件,及时上报,为学生们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在执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各项安排活动中,专业人员是必不能缺少的,辅导员更多的是思想教育的建设,而心理健康问题可能因为不专业很难做到工作流畅。 因此,无论是心理团训活动、拓展等集体项目,日常教育教学课程,心理咨询工作危机干预等,都需要专业团队人员来实施。因此在学生管理同时,队伍里教师专业素养也一并抓起,组织培训,资格审查等都是提升专业队伍建设的举措,也是为了更好地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做出努力。
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生管理工作中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高校提升社会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手段,为社会输入高质量人才。所以,高校在学生管理中要将“以人为本”作为原则,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管理活动,还要将心理健康管理体系建立起来并根据具体工作需要不断健全,使得学生管理质量有所提高,大学生更加乐观、积极向上,心理上呈良性发展,这样高校所培养的优质人才进入到社会中,才会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