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怡庆
(宜宾学院文学与艺术学部 四川 宜宾 644000)
我国有声读物发展历程可归纳为:音像制品、听书网站、APP三大阶段。传统的有声读物产品以CD、磁带、光盘等介质作为实物载体,其内容也以直接录制纸质读物为主。新型有声读物主要借助电脑及手机网络,采用网站及APP形式进行传播,内容也日渐多元化。其内容包括小说、历史、艺术、财经、新闻资讯等等。截至2015年,中国有2.2亿0-14岁儿童。3-15岁的孩子中有92%会接触数码设备,有76%的上网设备是手机。3-8岁的孩子中有60%以上使用互联网收听故事和音乐①。国内听读教育有低龄起步特征,将近80%的家长在孩子3岁前就开始培养他们的听读习惯,6-10岁孩子家庭是音频故事的付费主力,12岁后听故事的孩子数量陡减②。利用有声读物收听时间碎片化、信息接收轻松化、收听交互化的特点,培养儿童审美素养,提升儿童艺术修养。
美国出版商协会(Association of American Publishers,AAP)最近发布了2018年消费者图书出版商收入统计报告。报告显示2018年达到79亿美元,相比2017年提高了4.6%。有声读物的销量增长情况最为明显,达到37.1%,相比2017年提高了1.271亿美元③。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阅读方式发生了以往难以想象的改变。阅读方式的新型化以及阅读场所的多元化都让阅读这一活动增加了一些互动性和趣味性。在此基础之上,有声书实现了线上线下与读者的交流互动,这是传统纸媒所不能达到的。儿童艺术类有声书正是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知识空白的填补,可以称作是“移动的图书馆”。
有声读物有效利用现有资源,与媒体、机构共同合作开发产品是目前的趋势。博物馆是儿童获取历史、社会、文化、艺术等综合知识的地方,全国各省市的大小博物馆是学校和家长引导孩子进行课外知识填补的重要场所。部分儿童有声读物与各地博物馆合作,利用馆藏资源进行开发,做出既有趣又有知识内涵的阅读产品。《故宫里的大怪兽广播剧》就是有效利用故宫藏品进行深度开发的有声读物。它利用了孩子对童话题材的天生亲近,以故事的方式进行展开,以互动的问题引导孩子掌握故宫藏品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儿童有声读物产品与线下纸质书,二者通力合作,在牢牢吸引听众群体的同时,也为他们带来不一样的试听感受。视频语言类节目一旦培养出固定粉丝群体,便能转化成有声读物,在手机APP上进行广泛传播,郭德纲的相声就是很好的例子。儿童群体也有自己的偶像明星,这些偶像可能是卡通人物,也可能是故事大王。《凯叔讲故事》这一有声读物系列产品注重声音表演的生动性,由朗读者将经典故事进行重新演绎,吸引了大批儿童听众群体。该节目积攒了四千多个儿童故事,获得了伦敦书展“有声图书出版大奖”提名。
艺术类有声读物《给孩子们的音乐课》作为音乐类有声读物有着先天的听觉优势,与视觉艺术、文学艺术所不同的是,音乐与有声书都是靠听觉获取信息的,这就降低了儿童在欣赏时的理解难度。这档有声节目将音乐小课堂带到家中,向儿童介绍了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以及乐器、音乐家等知识信息。它走的也是内容付费模式,截至目前已有230万的收听次数。
艺术类儿童有声读物并不要求大量地原有知识储备,其收听门槛相较于传统阅读模式而言较低,因此儿童群体也能够接触到文本所不能传递的信息。其较为浅显的传播方式能够大范围地推动艺术基础教育、普及历史文化常识。
家庭是儿童认识世界的第一个场所,父母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美育正是通过种种细枝末节之处塑造儿童的审美。曹利华在《幼儿美育》中提到,家庭环境包括三个方面:家庭布置、家庭关系、学习氛围。选择好的有声读物对于塑造儿童的美感乃至人生观、世界观都是大有裨益的。
有声读物利用碎片化时间,美丑、善恶等价值观潜移默化地输入到儿童思维当中,而艺术类有声读物在此基础之上,更将儿童审美素养加以提升,唤起儿童对真、善、美的热爱。艺术类有声读物一般利用手机APP为传播渠道。以国内用户下载量最多、艺术类资源最丰富的喜马拉雅APP为例,儿童标签下以3-12岁儿童为目标群体的艺术启蒙类有声读物就有《你好!大师》《给孩子的审美提升课》《故宫里的大怪兽广播剧》《你好呀!故宫》《意公子:给孩子的第一堂艺术课》《给孩子们的音乐课》等。这些节目多以自选付费作为盈利手段,将艺术博物馆、美术馆中的藏品以有声故事的方式进行讲述,让儿童在听故事的同时也提高了审美素养。
儿童有声读物《给孩子的审美提升课》里,其中一集讲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画家波提切利,节目将艺术品当中的主角形象但丁在地狱中游历的惊险场景进行语言描述,在吸引儿童注意力的同时,将文学、历史也融入了到艺术品的讲解之中,达到了提升儿童综合素养的目的。儿童天生较为好奇,喜欢新奇事物。有声读物中惊险奇特的情节能够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而富有节奏感、韵律性的朗读也能让儿童静下心来陶醉其中。
艺术类有声读物以家庭为美育的主战场,辅助学校提升儿童艺术素养。在家庭美育中,以艺术类有声书的形式引导儿童去认识社会、感知人文、体验情感,这一手段能够让儿童在游戏中受到触动,发展成为更加完善的个体。在父母的陪伴之下收听艺术类有声读物,儿童能够形成正确的情感认知,塑造健康人格。
当代儿童对电子屏幕的依赖一方面影响视力,一方面也影响了温馨的家人互动。有声读物的出现让儿童有了更多亲子阅读时间,儿童在家长的陪伴下领略经典,吸取知识,培养审美。朱青生认为,美育本来就是一种互动的社会活动。因此,家长及社会都有义务为儿童提供良好的美育环境。让儿童充分了解人类的历史进程以及艺术成就,这些知识能够增加儿童对祖国悠久历史的热爱,以及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尊重和热爱之情。这项工作仅仅依靠学校和老师是不行的,家长应该利用与儿童在一起的任何时间,对儿童进行美的教育和引导,为儿童开拓出审美的环境。艺术类儿童有声读物能够为家长带来便捷的教育环境,使家长和儿童一同进入艺术的美好世界,共同提升自我修养与审美水平。
自从1956年9月4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少儿部《小喇叭》播出以来,儿童有声阅读开始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2017年,我国国民数字化阅读率为73%,较2016年增涨4.8%,由此可见,数字化阅读正对传统阅读方式产生极大冲击④。与此同时,声音作为一种自由流动的媒介,更加适应当代社会儿童、家长的碎片化阅读时间,在丰富儿童阅读选择的同时,也提供了一种新的感官审美之可能。
以博物馆艺术品、艺术家故事为主要内容的有声读物能够激发儿童无限的想象空间,锻炼通感联想,培养儿童创造力。通过声音媒介,儿童在听到那些对艺术家或艺术品进行描述的语句同时,便对视觉形象产生了联想。结合线下纸质书籍的辅助,对儿童产生新的感官刺激。《故宫里的大怪兽广播剧》是一档将故宫文物神兽演绎成精彩魔幻故事的有声读物,适合有冒险精神以及对文化艺术感兴趣的儿童。该节目有极强的故事性,寓教于乐,培养儿童的思维联想能力。在富有感情的演播人员的演绎下,儿童能够沉浸式地进入有声读物所创造的虚幻世界,开辟新的精神空间。艺术类儿童有声读物应将传统艺术与当代艺术,东方艺术及西方艺术兼收并蓄,并注重对艺术作品的选择,侧重兴趣与知识的培养。
目前艺术类儿童有声读物还处于飞速发展阶段,国内儿童有声读物市场并不成熟,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当前艺术类儿童有声读物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部分有声节目产品对儿童年龄分层不够清晰,定位不够明确,给儿童提供的知识不够有指向性。国际《儿童权利公约》当中界定的儿童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但根据我国社会上对儿童年龄的划分,将小学及其以下的孩子称为儿童,(0-12岁)。亚马逊旗下Audible听书对Children划分为Kids(0-12岁)和Teens(13-18岁)我国的艺术类儿童有声读物也应建立起年龄层级划分,保证不同年龄的儿童都能接受到适合其年龄段的有声读物。部分艺术类儿童有声读物所提供的知识已经超越了儿童所能理解的范围,甚至更有甚者,出现了色情暴力的内容。这就要求有声读物生产者和上级监管部门加强管理,采用合理的分级制度,净化艺术类儿童有声读物的土壤。
第二,版权是目前有声读物普遍存在的问题。经典文本作品如果不通过任何改编直接进行配音,势必会产生一系列的版权纠纷。教辅类文本和已出版的小说、童话是版权问题的重灾区。解决版权问题就需要内容生产者注重产品开发,研发出符合儿童欣赏习惯的艺术类有声读物。一方面,应该深挖经典作品,制作出符合当代儿童心理及知识水平的有声读物,使经典作品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另一方面,应当研发新产品,打造艺术类儿童有声读物明星产品,进一步打开有声读物市场。
第三,提升产品原创性。原创性是音频内容的生命,好的艺术类有声读物是由专人根据儿童知识现有体系进行选题开拓的,而非一味照搬经典,抱着已经有无数个版本的经典内容一再啃噬。喜马拉雅平台在儿童艺术类原创有声读物上就做出了值得借鉴的尝试,与鲸鱼美术馆共同打造的《给孩子的审美提升课》等儿童原创有声读物就在是一档既能被儿童所喜爱,又能带给儿童丰富的知识、情感和审美的节目。这档节目的线上有声读物与线下纸质书籍同步开发,儿童可以在收听有声读物之后,购买纸质书籍欣赏其中提到的艺术作品。听觉、视觉双重刺激,顾及儿童审美体验特性。
第四,把控朗诵质量。艺术类儿童有声读物的传播路径主要是声音,因此,朗读的效果直接影响了产品的接受程度。一部分有声读物虽然内容满足儿童需求,但请了一批非专业的演播人员进行录制,不能给儿童创造一个奇妙的故事氛围,不能充分调动儿童积极性,甚至还有一些普通话不标准、语病以及配乐声音过大等问题。这样一来,极大地影响了儿童的收听效果,不能吸引儿童收听,达不到很好的传播效果。艺术类儿童有声读物朗诵者要掌握专业的播讲技能,在保证吐字清晰、规范的基础上,演绎角色性格,使儿童能够达到情感认同。还可以加入一定的背景音、环境音,使儿童产生联想,更好地融入故事情节。
儿童艺术类有声书能够无缝介入坐车、娱乐、睡前、旅游、健身等生活化场景,只需要一部手机,家长就能带领儿童领略艺术的魅力,感受世界各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优秀文化。这种自由流动的收听方式,为当今时代的儿童美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物质环境,也弥补了当代儿童美育场所的局限性。在拓宽儿童知识范围的同时,也带来更丰富的情感体验。
【注释】
① 2015年中国青少年及儿童互联网使用现状研究报告[EB/OL].艾瑞网,http://www.199it.com/archives/352149.html.
② 工程师爸爸发布《2015中国儿童听书现状及趋势》数据报告[EB/OL].飞象网,http://www.cctime.com/html/2015-11-19/201511191422351455.htm.
③王宁.有声读物与纸介质图书媒介融合的思考[J].传媒论坛,2019,2(15):147,149.
④ 孔嘉雯.文化传播力视角下有声读物的发展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