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原农牧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以青海玉树曲麻莱县乡镇文化站为例

2020-01-02 17:50
文化产业 2020年23期

(玉树州文化馆 青海 玉树 815000)

青海省发布的《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结合全省实际提出藏区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具体提出以阵地服务与流动服务相结合的方式,达到“8+2”藏区综合文化服务模式。在“八有”的基础上,增加“两种流动文化服务形式”:有一个文化活动室、有一个文体活动广场、有一个书屋、有一个广播室、有一个宣传栏、有一套文化器材、有一套体育器材、有一名文化管理员,增加每月一次流动电影放映、每季度一次综合流动文化服务模式。

笔者以青海省曲麻莱县基层文化站建设为例,对高原农牧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总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和思考,为优化高原农牧区乡镇文化站建设提供地方案例,进一步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一、高原农牧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现状

(一)农牧区乡镇综合文化站配套项目实现全覆盖

曲麻莱县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北部,全县总面积为52446平方千米,辖5乡1镇、19个行政村65个牧业社。麻莱县共曲麻河乡、叶格乡、麻多乡、秋智乡、东风乡和巴干乡六个乡。曲麻莱县具有人口居住分散、人均土地占有面积大的特点;具有以牧业为主、农业及各副业为次的地方社会经济特点。根据曲麻莱县的县情特点,在高原农牧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方面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在国家文化建设政策扶持下,玉树全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及广度加大,服务效能稳步提升,初步建立了覆盖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站点网络。截至目前,全州具备州级图书馆、文化馆各1所、县级图书馆、文化馆(两馆)6所,乡镇文化站44个,文化活动室146家。目前在曲麻莱县秋智乡乡镇综合文化站,已经具备电子阅览室、图书室、展览室、健身室、民俗文化广场、村级文化活动室等设施。

(二)地方文化遗产得到保护

乡镇文化站的设立和运营,为乡村传统文化保护提供了支点。2015年,曲麻莱县秋智乡被评为“玉树民间文化(手工编织)艺术之乡”。乡里有“玉树民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及传承人达哇战斗和“编结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及传承人赛格。在传统文化非遗化的总体布局中,秋智乡的非遗资源得到了有力保护和传承。老县城遗址、老县城革命烈士陵园遗址、格麻岩画、布青尼姑寺甘珠尔石刻等不可移动文物,也得到了相应的保护。

(三)基层文体活动丰富多彩

在乡镇综合文化站人员的组织下,每年秋智乡组织篮球比赛、长短跑、拔河、歌咏比赛等群众文化活动,促使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体育竞技活动。2016年,秋智乡被评为全省全民健身“先进集体”称号;2017年,经过各级文化部门组织筹办,秋智乡参与举办了“中国玉树曲麻莱首届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进藏66周年红色爱国旅游文化节”,得到了曲麻莱县群众的热烈响应。

玉树州“十三五”文化体育专项规划,专门将州内县级两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列入规划,进一步提升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先后启动文化进村入户工程、寺院书屋建设工程,财政投入力度持续加大,为基层文化站的发展提供助力。

二、农牧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需解决的问题

高原农牧区基层乡镇普遍具有地广人稀海拔高、日照时间长、气候多变干燥、农牧区乡镇农牧民居住分散,老城改造工程正在实施等特点。目前,在乡镇综合文化站点在发展中存在许多亟须解决的问题。

首先是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与乡镇城区规划脱节问题。曲麻莱县共19个行政村,秋智乡综合文化站覆盖布甫、格麻、加巧3个行政村;地势西高东低、又有赛吾河、加巧河、昂日曲等河流流经乡村、平均海拔4580米。随着近年来基层老城改造等社会基础设施改造,导致乡镇综合文化站在硬件建设初期,没有很好地纳入到乡村城市总体改造建设规划中。一些基层村社的综合文化站室,有的建设在乡村城市的边缘角落,有些在僻静的居民社区之内;有的长期搁置,综合文化站基本服务项目未达到按规定公示服务项目和开放时间;同时由于信息网络化建设不足,导致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及公共电子阅览室无法投入使用。

其次,是乡镇综合文化站基础设施功能及人员设置问题。农牧区乡镇综合文化站一般设立在平均海拔都在3600-4800之间。群众喜闻乐见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藏族舞蹈、歌咏、藏族传统赛马对场地要求高,需要适合户外开展的客观环境,需要满足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需求。为贴近农牧区乡镇综合文化服务活动的差异化需求,对农牧区一些文化场馆站进行地方特色化改造势在必行。据调查,农牧区乡镇综合文化站负责人员组成多为临聘人员,由于一岗多责,造成组织文化活动能力有限,影响了乡镇文化站功能发挥。

三、推进农牧区基层综合文化站建设的建议

第一,加强对农牧区乡镇综合文化站规划性建设。加强乡政府针对乡镇农牧民聚居区,就近布局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方位,从而使农牧民方便接受文化服务,提高乡镇综合文化站的使用率和效用。

第二,因地制宜规划农牧区综合文化站的特色化建设。应针对地域文化特色差异,乡镇综合文化站的设立从规划、布局、功能设置上应体现地方文化特色差异,针对农牧区地方文化特色,应采取结合高原气候特性搭设阳光温棚,达到高原寒冷地区聚光聚暖的功能,从而实现文化站的最大效能。

第三,优化乡镇综合文化站专业管理人才队伍。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人才应多方组合,在配置专业管理人才的前提下,调动当地群众,吸纳当地土生土长的“文化名人”参与管理和运营文化站运营,从而弥补农牧区文化站管理人员不足的情况。

第四,实行综合文化站点的市场化管理。为更好地服务群众,农牧区综合文化站应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试行乡镇综合文化站经营权外包的形式;通过文化服务市场化,活化乡镇综合文化站功能,满足群众日益丰富的文化生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