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9;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 甘肃 庆阳745400)
开展公共教育是博物馆的重要职能,也是博物馆服务社会的主要方式[1]。我国博物馆绝大多数为国有事业单位,其中又以基层中小博物馆数量最多。基层博物馆与群众联系密切,在服务社会大众、满足当地群众文化需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在现有条件下进一步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更好服务广大群众,是基层博物馆工作者亟待思考的问题。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位于甘肃省合水县,现有藏品3291件,是一家以收藏、展示古石刻类艺术品为主的综合博物馆。近年来,博物馆依据藏品资源特点,积极探索社会教育工作模式,创新开展各类社会教育活动,在社会教育功能发挥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较好的效果。
基层博物馆资源有限,经费、人员力量不足,很难举办富有有影响力的展览和活动。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积极与教育、宣传等部门开展合作,利用它们的平台和资源优势,实现互通有无,互惠共赢,优势互补。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与当地教育部门签署了长期合作协议,与学校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合作完成课程开发。学校既可以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利用博物馆的场馆和文物进行教学,博物馆也可携带展品、相关资料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开展教育工作,充分发挥了博物馆的场地和资源优势。同时,博物馆严格按照学校相关学科的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与学校老师共同备课、评课,充分尊重学校老师的意见,不断完善教育内容和教学形式,将博物馆课程打造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优秀案例,纳入到学校教学体系中去长期开展,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2]。
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与当地文化馆、图书馆等联合,将文物欣赏、图书赠阅、戏曲演出等文化服务活动进行整合,统一组织、统一实施,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出一揽子“打包服务”,在世界文化遗产日、文化“三下乡”等活动中整体推出。活动过程中共用人员、场地、车辆等设施,既丰富了宣传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又弥补了各馆资源、经费的不足,大大提升了宣传教育活动效果和影响力。
博物馆文物资源丰富,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结合中国传统节日,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
以端午节活动为例,博物馆以家庭为单位设计相关活动,将活动内容分为参观讲解和家庭互动两个环节。活动筹备过程中,博物馆借助自身优势,策划了端午文化微型展,将赛龙舟、包粽子、喝雄黄酒等民俗内容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展板进行介绍,将屈原所在时代的配饰、车马器、瓦当、青铜兵器等文物进行集中展示,并制作了屈原爱国故事视频短片,进行循环播放。活动第一环节中对微型展览的参观讲解,使家长和孩子共同了解了端午节的来历及相关民俗知识,从文物中具体感受屈原生活的社会文化背景,使大家能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第二环节在图文展板和文物展品共同创设的氛围背景中进行,先由孩子和家长代表分别朗诵屈原作品《九歌》和《离骚》的节选,体味古代诗歌的韵味。之后以家庭为单位开展包粽子比赛,由博物馆工作人员做评委,对家长和孩子共同完成的粽子作品进行点评,煮熟后大家一起品尝,使青少年感受到任务完成的喜悦。
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针对不同观众,按年龄阶段和教育背景设置教育方式和活动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针对青少年观众,博物馆在对学校教育现状和青少年兴趣特点充分调研基础上,按照不同年级分别设置活动内容,以满足不同年龄阶段的兴趣点和理解能力[3]。
以“小小讲解员”活动为例,对小学生“讲解员”仅要求他们会表达,讲解时的听众也是小学生,让孩子们互相交流,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表述他们所认识的中国历史和文化,激发小朋友的表达欲望和对历史文化的兴趣。而中学生“讲解员”则设定更高的标准,要求他们不仅要掌握文物知识,还要进行仪态礼仪、演讲技巧的训练,以提高中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养;在开展汉服相关课程时,小学生阶段以游戏为主,如穿着汉服进行“投壶”比赛、汉服角色扮演、朗诵《三字经》《论语》等经典篇章等,让孩子们在其乐融融的游戏过程中了解中国古代服饰制度,体味中国传统服饰文化。针对中学生阶段的主要活动则为汉服成人礼、汉服毕业仪式、汉服摄影大赛等,让青少年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与洗礼。在成人礼和毕业仪式中,年满十八岁的中学生身着中国传统服饰,通过“行冠礼”“行笄礼”“拜父母”“拜师恩”等仪式环节,使青少年意识到自己已经进入成年人的行列,教导他们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子女,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增强了青少年的感恩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针对成年观众或文化层次较高的观众,博物馆定期举办文博知识讲座,文物鉴定、养护技能培训等,满足他们的专业需求,同时积极将他们吸纳为博物馆志愿者,让他们参与到博物馆运营、藏品管理等各项工作中来,让他们在接受文化熏陶的同时为博物馆的发展建言献策、贡献力量,增进博物馆与社会的联系,提高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
当代互联网、移动设备、数字传媒等现代媒体技术已经代替和超越了传统的媒体介质,使人们获取信息的空间、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积极调整原有的社会教育方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尝试新的传播平台、传播手法,以新颖时尚的话语和形式去吸引当代观众,借以扩展博物馆的社会活动空间,延伸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使博物馆在现代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4]。博物馆开设有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通过新媒体发布活动信息,招募活动参与人员,提高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以举办摄影大赛为例,博物馆通过微信公众号向社会发布大赛信息,招募参赛选手,展示参赛作品。广大市民报名踊跃,甚至有专业摄影师前来参赛。青少年身着中国传统服饰,以博物馆的文物陈列、古典建筑、园林美景作为创作背景,拍摄的作品唯美、庄重,发布后观众在朋友圈纷纷转发、点赞,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博物馆还建有抖音、快手公众号,将博物馆活动制作成丰富多彩的栏目进行播送,受到了大量观众的喜爱和追捧。
新时代新形势对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基层博物馆数量众多、与群众联系密切,其社会教育工作的开展水平决定着我国博物馆整体工作水平的提高。基层博物馆工作者应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创新开展工作,促进博物馆事业不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