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研究与乡村文化建设融合推进刍议

2020-01-02 17:50
文化产业 2020年23期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湖南 益阳 413000)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乡村的历史记忆、生活方式、伦理道德、价值体系等,凝聚着乡村的“根”与“魂”,是乡村文化的典型代表。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广大乡村形成了各具特色、形式丰富的非遗,这些非遗项目在与当代社会变迁、现代化生产模式的遭遇和碰撞中,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淡化、同化甚至消亡的危险,其市场需求急剧缩减。因此,职业院校在开展非遗文化研究过程中,应深入挖掘非遗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精神价值等,并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使之服务于乡风文明建设,推进乡村风貌进步。

一、抢救性挖掘,留住乡村的“根”与“魂”

开设了非遗类专业、非遗类课程的职业院校,应发挥专业和人才优势,组织师生团队深入开展非遗田野调查,抢救性地挖掘整理非遗的工序流程、技艺要诀、审美价值与文化内涵,建立非遗数字化台账,为艺人立传,为民族传艺,为乡村留根,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

(一)采集与存储

采集技术主要把传统的拍照、记录等工作获取的一手档案资料转化成数字化的格式。存储技术将转化成数字化格式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保存到数据库里,使这些数字化档案资料有条不紊,便于储存和检索。

(二)复原与重现

图像处理、VR技术、动画等数字复原和再现技术的发展成熟为非遗的传承提供了更好的保护手段。复原或修复方面,一类是将三维建模、虚拟漫游、图像处理、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于现场调查和保护修复等各个环节,另一类是结合专业领域知识进行艺术品的虚拟复原和演变模拟。重现方面,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能提供解决方案,尤其是虚拟现实技术,极大提升了展示效果。

(三)展示与传播

数字化博物馆、展览馆、体验馆等数字资源展示与传播平台逐渐兴起,这些线上平台与动态网站架设、交互式程序设计等技术密不可分。另外,社交网络媒体作为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展示平台。

二、针对性研究,助力乡风文明建设

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工程”,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基础上,应大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提升乡村文明程度。职业院校组织教师开展非遗课题研究,深入挖掘非遗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形成系列理论成果,助力乡风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增强乡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职业院校组织教师开展非遗文化研究,挖掘非遗中所蕴含的特有区域的群体文化内蕴和心理结构,加以概括与提炼,并进行宣传推广。这样能有效增强乡民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自信,增强乡村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影响力,促进乡风文明,提升乡村自治和德治水平。

(二)提升乡村公共道德基因

非遗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承载着中华儿女精忠报国的担当、舍小家为大家的情怀,厚德载物、达济天下的胸襟,见贤思齐、勤俭谦恭、诚实守信、重义轻利、见义勇为、尊老爱幼的优良品德等。非遗中的这些精神财富,具有永恒的价值,需倍加珍视代代相传。职业院校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非遗文化研究,挖掘乡村非遗中的精神内核,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创造性转化、持续性弘扬,赋予和拓展非遗新时代精神文化内涵,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乡民品德建设,从而在新时代农村中构筑公共道德高地。

(三)移风易俗培育乡村先进文化

当前,一些乡村存在人情攀比、红白喜事大操大办、赌博酗酒、封建迷信等现象,这些现象污染了乡村文化,毒害了乡民心灵,阻碍了乡村振兴发展。职业院校通过组织教师开展非遗专题研究,大力弘扬非遗中蕴含的具有超越时间力量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核心价值、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等,抵制封建残余、陋俗旧风的侵蚀,培育新农民、倡导新风尚,发展新文化,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三、创新性设计,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职业院校尤其是开设了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职业院校,组织师生挖掘乡村非遗中蕴含的乡村特点、乡土味道,将研究成果运用于特色村寨建设、环境改造、生态保护、社会创新等,力争一村一品、一村一景,打造村庄特色品牌,铸造留住乡亲、乡情和乡愁的物质载体,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一)保护乡村古建筑

在中国广大乡村,与非遗紧密相关的古镇、古村落、古建筑、文物古迹、农业遗迹等较多,但保护力度不大、开发不够,不少在乡村建设中沦为废墟。因此,职业院校发挥专业和人才优势,抓住非遗精髓,结合现代技术,对古村落、古建筑等进行抢救性保护,修旧如旧,使之成为守得住历史记忆、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情乡愁的地方特色宜居村寨。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与湖南神匠古建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合作,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培养古建修复方面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师生已参与益阳市明清古巷、益阳市一中古建筑、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风雨桥等古建筑的抢救性修复工作。

(二)建设美丽新乡村

职业院校师生挖掘、提炼乡村非遗元素,为当地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村寨、公共景区、文化广场、特色院落等个性化、创新性设计,避免乡村建设中的“孪生兄弟”现象,帮助当地铸造美丽乡村品格。2015年下半年以来,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对口帮扶通道侗族自治县,师生汲取侗乡鼓楼、风雨花桥、凉亭、寨门等典型建筑元素,融入当代先进的建筑理念和审美情趣,为当地免费提供具有侗族风情的园区设计、庭院设计、村寨设计、景观设计等,在弘扬侗族历史文化传统的同时又彰显鲜明的时代精神,铸造“美丽侗乡”品格。

总之,职业院校可通过抢救性挖掘、针对性研究和创新性设计等手段,将非遗研究和乡村文明建设融合推进,一举多得,在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树立乡村新风尚,建设乡村新风貌,使职业院校能更好地履行服务社会的办学职能,为贯彻落实国家战略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