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13)
党的十九大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做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推动全国美育工作均衡发展。
大学生艺术团主要由高校不同专业艺术特长生和兴趣爱好者经过选拔组成,在高校团组织的指导下开展工作,现已成为各高校校园艺术文化建设的主力军。积极参与高校大学生社团,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艺术团的建设和发展,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都得到了有效提升。因此,大学生艺术团以其广泛性、一致性、社会性、创新性和多样性等特点,逐渐成为广大青年学生学习生活的“第二课堂”。通过自我不断完善,大学生艺术团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提高大学生综合素养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校内训练、校外观摩交流,既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能够让他们弘扬集体主义精神,激励他们积极向上和奋斗不止的学习热情。当然大学生艺术团的发展道路并不平坦,其中仍然存在着诸多制约大学生艺术团可持续发展运行的问题。因此,发现和研究大学生艺术团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搞好大学生艺术团可持续发展运行模式开发的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高校大学生参与社团的积极性和热情很高,大学生艺术团的发展也证实了这一点。学生的积极参与不仅有力地扩充了大学生艺术团的力量,还为校园在艺术教育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了多方面便利。但是,数量急剧壮大的大学生艺术团所面临的问题也随之而来。特别是成员素质参差不齐,成员参与的动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差,不利于社团活动的开展,不利于各个团体的训练质量和演出效率。艺术团专业指导教师因为聘用制度、训练强度、管理模式、激励机制等客观因素,在思想教育和引导上力度不够等因素,都是当前大学生艺术团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随着音乐文化的多元化交融以及校园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多样的发展,大学生艺术团在社团活动形式以及日常训练内容上也有了更多的挑战。现今各高校大艺团训练活动质量提高很快,但是内容和活动创新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规划和扩展。例如,对一些性格较沉稳,技艺出众的社团成员来说,活动内容和日常训练过于常规,在一定程度上难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也影响他们自身专业技艺水平的提高。社团活动的统筹策划上需要多一点思考,可以适当考虑单人或小组成员的针对性提高训练,提升艺术团不同风格和曲艺的竞技水准和综合竞争力。在内容创新上有待加强,曲目选择上偏于传统,可以考虑适量增加当今流行元素,适当迎合大学生艺术审美的实际需求。这也是国内外著名演唱(演奏)团体经常尝试的做法,无论从艺术水准和市场反响来看都有很好的收获。应将大艺团训练内容和质量提高做到实处,避免流于形式。
就大学生艺术团管理方面而言,艺术团的管理体制建设还不够完善。特别是高校组建初期的艺术团组建时间短,自身管理体制建设经验不够,团队功能的发挥需要挖掘和完善,艺术团上级领导部门的管理状况以及管理运营投入方式等诸多方面还处于探索开发阶段。
大一新生在入学初期参与大学生艺术团活动上呈现出较为积极的状态,在参与社团活动的开始阶段一般热情程度都非常高。大学生艺术团各个分团体基本都属于技能方面训练,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特别是零基础兴趣报名的成员,出现了中途退出率较高的现实状况。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现今大学生学业负担过重而对成绩、荣誉等过于追求,相对高强度的训练产生学习压力,长时间占用个人业余时间产生了学业压力。
艺术团在社团活动的实施环节也会出现一些诸如活动经费管理、参与管理人员变动频繁,学生费用报销不及时等问题,都有可能影响学生积极性。这些管理细节的疏忽都有可能造成社团成员的流动性,不利于社团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所以各项管理制度的完善,对于高校新组建的大学生艺术团显得尤为迫切。
首先,大学生社团理论研究在我国还不够丰富,大学生社团的理论研究主要是在2005年《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通知下发后,才逐渐兴起的。虽然整体的大学生社团理论研究在深度和内容上都有一定的提高,但是从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研究状况来看,还处在探索的阶段。其次,大学生社团成员理论素养不高。大学生社团成员构成多为指导教师和大学生成员,由于艺术团存在临时聘用校外人员授课,指导教师在基础理论教育和思想教育方面不到位等问题,很容易造成大学生社团管理以及社团日常训练活动的管理存在障碍。因此,正确的思想引领和理论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生艺术团缺乏必要的长期规划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发展的目标不够明确。主要表现在学生社团的发展没有与高校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相结合,没有建立与目标相适应的激励机制,开展的活动没有切实地从学校教育、学生德育以及社团发展等方面,缺乏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第二,活动缺乏整体策划。活动是大学生艺术团的核心内容,由于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没有总体策划的指导,许多社团活动的响应不够,学生执行上有误差,教育意义缺乏,工作连续性欠缺。
高校大学生艺术团在承担艺术普及和教育,树立高效对外形象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学化、职业化管理对艺术团的自身建设和长期发展是核心保障。没有高效的运营管理,会导致艺术团训练秩序混乱、演出效率不高、承担校外社会活动能力较弱等问题。因艺术团成员涉及众多学院和不同专业,所以应由校团组织牵头,教务、后勤、二级学院等相关部门共同成立大学生艺术团管理委员会,负责艺术团日常运营管理的外围保障。内部建设要设立完善的训练制度(政治理论素养和艺术职业技能)、演出制度、请销假制度、退团制度、考核制度等。通过科学严谨的管理制度,提升艺术团凝聚力和生命力。
针对大学生艺术团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通过大学生社团可持续发展制约因素的分析,在这两者的基础上进行大学生艺术团可持续发展运行模式的开发策略研究。主要的优化策略如下。
实现大学生艺术团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学生社团成员综合文化素养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文化底蕴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开发就无从谈起。
第一,文化艺术底蕴是基础。艺术团成员来自不同院系、不同专业,前期招录基本以先天条件为主要参考因素,要不断提升艺术团所有成员的文化艺术底蕴。在综合文化艺术素养的能力培养方面,可以考虑开设相关艺术欣赏和传统艺术文化理论课程,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艺术知识素养是提高学生的艺术理解力和艺术实践创造力的基础。通过必要的文化和艺术课程的学习来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和艺术情感。同时,为艺术团各团队配备德艺双馨的师资力量,通过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直接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
第二,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如音乐专业院系、兄弟院校专业团队、校园文化活动、校外社会实践基地等平台让学生在交流和实践中提高自身艺术素养。在观念上重视和正确看待社团成员的创新行为,鼓励社团活动以及日常训练内容创新,这是艺术团可持续发展的生命之源。创造条件建立大学生艺术团社团活动和日常训练方面的激励机制,从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加强对有贡献的社团成员的奖励,积极培育学生成员的创新动机。
第三,树立品牌意识,加强精神传承。社团整体的文化素养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训练和学习就能够实现,需要建立长效机制,有一个长期开发建设的心理准备。应结合高校的文化底蕴和学校自身特色,在大学生艺术团的发展上找特色、谋亮点。例如高校传统戏曲教学品牌,应以大学生艺术团为载体,将高校自身优势传统戏曲的教学积极融合,探索艺术团品牌路径;通过长期的社团建设,形成自己独特的团队文化和艺术品牌,传承并发扬艺术团精神,为大学生艺术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精神保障。
第一,明确和坚定大学生艺术团的发展目标。大学生艺术团的发展目标是大学生艺术团可持续发展模式开发关键的点。明确大学生艺术团的目标,不仅能够引导社团活动等相关方面的策划工作,还能够为社团管理的有序性和可持续性提供动力。第二,完善大学生艺术团的管理体制。实现大学生社团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社团管理体制的建设,要在抓牢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上,发挥团员的主观能动性,让社团成员能够在思想层面对艺术团发展目标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真正融入团队,在社团活动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
因目前大学生艺术团的保障管理正处于摸索阶段,团员所在院系不同、课程时间不统一,所以只能选择休息和周末时间进行训练;特别是在重大演出交流和参赛期间需要大面积的调课甚至停课,在一定程度上团员学业成绩受到影响。因此,在学分制建设上可以尝试考虑以下几方面的机制探索。1.经过面试和试训期后,在公选课程选修上建立免修机制,设立训练、演出课时制,完善艺术团考核机制,完成日常课时考核通过,给予艺术类公选课程免修。2.与教务主管部门协调配合,将艺术团训练课程设置为艺术类选修课程,这样对艺术团的训练管理以及课程考核更为完善,在教师聘用选择上更加具有主动性,诸多高校艺术团因专业限制,只能临时校外聘请专业老师授课,但这样教师的流动性弊端也凸显出来,如将相关训练课程设置公选课程,对艺术团的指导教师公开招聘,既保障学生的课程学习也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将日常教学、节目排演、比赛指导等工作融为一体。3.针对因比赛和学术交流演出等排练任务重,影响团员文化课程学习进度和产生考试压力的,可以给予统一申请缓考和针对性的补习帮扶,这样给学生解决了正常学业的后顾之忧,有效避免因训练影响学业,引起包括心理压力在内的额外问题。
第一,高校积极采取“走出去”发展模式。高校也是社会科学文化中心,对社会文化艺术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大学生艺术团是由在全校选拔的各个院系、不同专业的优秀艺术特长学生组成,一定程度上高校大学生艺术团是诸多学科学生资源的整合,在文化底蕴,技能学习、作品创作、特色打造、品牌建设上都有独特的优势。通过“走出去”,积极参加省内、国内外的专业竞赛和艺术交流,有助于提升高校大学生艺术团自身水准,加强品牌建设。
第二,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走职业化道路。江苏省文化体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2011年,江苏省委明确提出未来要促进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这种发展需要的不仅是资金的投入,更需要各地相关部门思维的革新,“从源头上推进文化体制和机制的创新”。相对于高校大学生艺术团来说,艺术团的运行需要相对稳定的经费支撑,但在高校这样的拨款事业单位面前,这也是不小的实际困难。那么,如何运用市场的作用帮助艺术团运行和发展值得思考。在宁某高校艺术团通过积极探索和对接,赢得金融机构全程赞助,而金融机构也获得艺术团完全冠名权,这是市场合作非常成功的尝试;有了稳定的经费支持,艺术团将会在规模、水平和服务上得到全方位加强。团队成熟之后,也可选择性地参与公益演出任务和社会商演今后的市场化运作,提高高校艺术团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
进一步承担社会责任,增强服务社会功能。服务社会是高校的四大基本职能之一。现今,高雅艺术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等系列艺术品牌和活动方案运行已非常成熟。大学生艺术团应发挥自身优势,选择性地参与社会服务。长远来看,大学生艺术团参与社会服务也有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一是大学生艺术团管理需要有限度地参与社会服务和竞争,通过社会参与,借鉴社会团体的管理模式和运行制度,走职业化道路。二是参与社会服务,有利于大学生艺术团发现自身不足,挖掘自身潜力,不断完善,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政治素养,提升大学生服务学校、服务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大学生艺术团在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开发中不断完善和发展,不仅能够为我校大学生的个人成长提供一个广阔的发展平台,还能够为促进学校高等教育创新以及大学生社团管理创新等多个方面提供有益的参考。在艺术团的可持续发展开发道路上,要做好长期发展的准备,模式的开发和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我们要不断总结、改进和研究,把握好社团奋斗的目标,将方案落到实处,建立高效可行的管理和发展机制。这样才能够让高校大学生艺术团担负艺术教育使命,永葆青春活力,也为文艺大发展、大繁荣做出高校艺术团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