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 山东 济南 250358)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已步入5G时代,媒介演变速度不断加快,移动智能终端迅速普及。自媒体在Web2.0应用技术的浪潮中应运而生,也因此先天具备交互性、跨时空的典型特点,形成了全新的传播形态:打破传统专业信息壁垒、传播者与受众角色结合、主体意识增强并自我选择受众等等。如今,自媒体平台已经成为个性化内容生产的阵地,多元化的发声渠道赋予民众话语权,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自媒体,以小红书、微博为代表的社交自媒体在舆论和热点中发挥着关键的流量作用。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初代农民工群体进城务工定居,城市我国城镇人口流动态势向“家庭流动”转变,也因此出现了相对于留守儿童的流动儿童概念:“流动儿童少年是指6至14周岁,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1]据《中国流动人口子女事实与数据2020》调查显示,中国流动人口子女已达1.02亿,其中共3693万流动儿童,占中国儿童人口总数36.79%[2]。随着流动儿童队伍的壮大,他们的社会化进程对未来社会至关重要。
多数在农村长大的农民工子女跟随父辈前往城市生活,受到户籍限制往往变动生活居所,成长环境与城市儿童存在一定差距。“流动儿童随父母来到城市,部分脱离了原有的社会角色、支持系统和社会网络,面临着重建社会网络与再社会化的过程。”[3]在这个过程中,城市与农村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给年龄尚小的农民工二代群体带来价值观上的冲突与割裂。“流动儿童所处的年龄区间,是个体社会性发展过程中关键的内外行动形成阶段。这一时期,儿童在生理、认知和情感发展中的变化特点,将决定其社会性发展的特征。”[4]自媒体在网络虚拟社会的基础上构建了虚拟场景互动空间,也为流动儿童社会化范式提出了新命题——虚拟网络社会化。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9年发布的《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已达1.75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3.1%[5]。这些数字逐年攀升,互联网对于低龄群体的渗透能力持续增强。过犹不及,流动儿童相比非流动儿童,接触自媒体的诱因往往多为父母陪伴时间短、需要自己照顾自己等,他们的心理也相对成熟较快,接触使用自媒体往往要更早,在时间选择上一般也会更长,使用频度更高。根据课题组对流动儿童接触和使用移动社交媒体情况与其社会化状况之间的相关性检验,媒介接触习惯和流动儿童个体在性格行为、消费观念、人际交往、社会规范多方面有着显著的关联[6]。可以说,自媒体作为大众媒介中最受欢迎的移动社交媒体之一,对流动儿童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自媒体对流动儿童的积极影响在于能够帮助其构建自身信息系统,低成本、多渠道地了解社会规范、观察世界。流动儿童在便捷的自媒体与丰富的信息海洋以及精准传播的大数据算法中,初步完成了学习阅读、行为模仿、放松娱乐等社会化进程,也发展了兴趣爱好满足求知欲;另外,自媒体具有交互性,鼓励流动儿童群体参与热点事件讨论,早早地赋予他们话语权、监督权与调查权,有助于他们政治社会化,掌握一定的思辨能力。作为受众接收信息之余,流动儿童在社交中完善个人信息,主动进行自我展示、在QQ、朋友圈、微博、小红书等自媒体平台分享个人见闻,拉近与其他普通用户以及社会群体的心理距离,使社会化人格进一步定型。
自媒体从平台到信息发布者都存在不稳定因素,乱象也屡屡见诸报端。在成年人都难以逃避“低头族”潮流的同时,其负面影响对特殊的流动儿童群体更为严重,尤其是对儿童正常的社会化进程,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内容良莠不齐,流动儿童往往难以分辨、甚至无意中受部分信息蛊惑,影响道德社会化与价值观的形成,甚至是不知情的跟风模仿;二是流动儿童年龄偏小,自我保护能力差,假若家庭监护指导不足,容易盲目轻信网络信息,甚至导致隐私泄露与网络暴力及欺凌;三是自媒体时代信息爆炸,某些信息传播主体受“流量为王”竞争思想的影响,偏离客观性与真实性,与此同时,丰富的媒介形态给儿童的视觉与听觉需求带来满足,流动儿童家庭的教育参与相对缺少,假如无外来的干预与指导,不仅他们在碎片化阅读的习惯中无法掌握处理信息的能力,若过度依赖媒介、脱离现实生活的社交,萎靡厌世,更不利于其积极人格的培育。流动儿童成长环境相对特殊,在自制力与意志力相对薄弱的情况下,他们容易沉溺其中,进而导致心理精神问题和行为偏差。
2019年南都大数据研究院、南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研究中心主办发布的《未成年人移动互联网使用现状调研报告》调查发现,当家长对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间和方式作出管理和要求时,孩子在使用手机消费、遭遇网络欺凌、遭遇色情、暴力信息等情况均有显著减少[7]。
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必然需要家长、学校以及社会的介入,以此制约自媒体这一重要影响因素。成年人及时的指导关心、教育上的解惑与关怀,将从儿童自身因素出发,初步形成合理的使用习惯以及自制力与分辨力;同时,家长是儿童成长过程中重要的模仿对象,也应该以身作则,引导儿童正确使用自媒体以及处理信息。除此之外,社会也需要更加重视流动儿童群体,一方面加快加强对自媒体乱象的整治,净化网络社会、填补法规空白,督促自媒体平台上线青少年模式,确保儿童上网环境健康积极;另一方面,主流媒体也担有把握舆论方向、引领社会风气的喉舌功能,以更加接地气的方式吸引儿童以及青少年的关注、讨论。
显然,在5G时代,儿童的信息来源将广泛扩大,势必无法脱离自媒体平台的影响。如何正确对待和应用自媒体,关键之处在于媒介素养教育的普及。媒介素养是受众对媒介信息的解读与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良好的媒介素养无疑是一注催化剂。对学校来说,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基础教育,是培养儿童正向主动使用自媒体,促进自身社会化良性发展的最优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