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美声唱法与中国声乐作品的融合

2020-01-02 17:50
文化产业 2020年23期

(广西艺术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0)

长期以来,中国高等院校的声乐教育以美声为主,大量的中国艺术歌曲开始结合美声唱法进行演唱。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美声唱法进一步普及,也创作出了大量的以美声唱法来进行演唱的中国声乐作品,而其中又因客观原因仍存有许多矛盾和问题。演唱者应在贴近作品本身的同时,在演唱中保有中国声乐之精髓,更好在地在世界舞台上展示中国声乐作品的独特魅力。

一、美声唱法在我国的发展

美声唱法传入中国,最早要从学堂乐歌的出现开始说起,我国第一批留学生回国后,学习西方的曲调,并填入歌词,在学堂中演唱,引起了一阵热潮。也因此外国大量的乐理知识、演奏知识等开始传入中国。学堂乐歌的兴起也因此为我国近代声乐歌曲的创作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美声唱法的真正传入是在五四运动后,一批以专业音乐创作的作曲家开始以西洋创作手法来进行中文歌曲的创作。在这些歌曲中,作曲家多采用古诗词作为歌词,在旋律的运用上多采用中国的五声调式进行创作,使歌曲在借鉴西洋创作手法的同时保留了民族特色。萧友梅是这一时期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改变了学堂乐歌中的选取填词,使我国的声乐创作向艺术歌曲过渡,而与此同时一批从国外学习美声唱法的歌唱家也相继回国,为美声在我国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双百”方针的提出也为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带来无限可能。在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相对落后的条件下,教育部大力推进音乐学院的建设,培养了大批的音乐创作人才,为声乐演唱提供了可能。

改革开放以后,美声唱法进一步发展。中国的美声唱法开始进入了专业化道路。大批音乐学院音乐系的建立,培养出了一批声乐演唱家。另外,对外开放的政策为我国的美声演唱家提供了对外交流的途径,一些学生选择出国深造后归国,使中国的美声唱法不断保持着新鲜血液;大批的国外著名美声歌唱家来中国进行表演和交流,为中国教育家探索中国化美声唱法提供了原料,也将中国作品带向世界舞台。

二、中国声乐教育家对美声唱法的总结

美声唱法经历了几个世纪的探究与发展,现在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公认的最为科学和系统性的声乐演唱的方法。而对于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发展,周小燕先生认为;“它既不同于原有民歌、曲艺、戏曲唱法,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美声唱法,它是建立在深入研究、学习、吸收各种唱法优秀的基础上综合发展而成的一种新的演唱体系——中国的新声乐艺术”。

(一)美声演唱的正确呼吸方法

美声唱法最基础的就是对呼吸的要求,要求以胸腹式联合呼吸法,以呼吸为起点来进行歌唱,而声音强弱以及对声音艺术性的处理也离不开呼吸对每个音的把控。

(二)美声唱法的正确起音

起音的问题在美声唱法出现的早期卡契尼就提出来了,中国的教育家们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她们认为良好的起音才能使声音发出的更为轻柔,也是对整体歌唱位置以及状态的一种确定。良好的起音,首先要进行正确的呼吸,喉头放松使其位置更为宽敞,以胸腔为起点,使声音贴紧咽壁,将舌头放平保持放松的状态。根据歌曲的需要来确定硬起音或软起音。发音时以气息冲击声门,做到内紧外松。

(三)美声唱法中的共鸣

有共鸣就需要有提供共鸣的腔体,在深呼吸的状态下把腔体打开,使有足够的空气与空间产生共鸣。沈湘先生说:“‘高位置’与‘深呼吸’是辩证统一的整体。没有‘深呼吸’就没有高位置,没有‘高位置’说明你气也不深。”在充足的呼吸后,声音就应该找到贴着咽壁的感觉来进行发声。找到一种面罩共鸣感,并以高位置的一个点来进行演唱。

(四)美声唱法的连贯性

声音的连贯性也是美声唱法中在歌唱时所追求。而连贯性的前提也是呼吸,呼吸的稳定与连贯性密不可分,再就是它所要求的音与音之间均衡的连接与圆润感。所以它在演唱中的线条感,都需要演唱者对呼吸、音色、音量有着良好的把握。

上述所说的“实”“圆”“亮”“纯”是沈湘先生对于音色方面所提出的。总结起来可以概括为声音的穿透力、旋律的圆润感连贯性、声音音色的明亮(音色本身以及高频率共鸣引起的声音的明亮)与纯净。

三、中西方艺术表达上的异同

从听觉上,美声所追求的是一种深的空灵感的声音。民族唱法,从中国的声乐发展史来看中国人更注重声腔,更注重音乐对个人情感的表达,所以更加的细腻与回环曲折。在音乐创作中,西方的音乐多用规整,富有逻辑性的旋律。但是中国的传统音乐常以一字多音散拍子旋律来表达情感。西方在情感表达方面会更加直白明了,而中国则讲究含蓄之美。因此在演唱中国作品时,对于作品情感的分析强弱的控制也需结合歌词的语气语调进行构思,以传达出中国韵味。

从语言上来说,就美声演唱最初的意大利语与汉语相比较。意大利语的五个元音:a、e、i、o、u。在意大利语歌曲的演唱中,所有的发音要建立在五个元音的基础上。其他的辅音字母将与这五个基本原因进行展开组合和变化,但依然不可以影响这五个元音的基本发音,从发声位置上来讲对比中国汉字的声母+韵母+声调所组成结构上来说就更为统一。而在前文提到美声唱法从最初开始就追求高位置以及整体位置的统一性,因此从语言习惯的角度来说在演唱时意大利语歌曲的歌唱口腔状态会更加松弛,为高位置提供了更为优良的“管道”。而中文想要将歌曲中的文字演唱的清晰则需要注重每个字的头、腹、尾。在演唱时由于声母(即字头部分)受发音部位的限制,所占的音值较短,如果在演唱时随意演唱,则会造成歌唱不清晰的状况,因此为了使字头听起来更为饱满,演唱者需要更为努力地控制气息,在字头中融入气息,使字头听起来更有力量更清楚。

四、美声唱法在中国声乐作品中的运用

结合上文中对于美声演唱以及对于“中国土壤”的分析。美声唱法在中国作品中的具体运用,需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呼吸问题。呼吸是歌唱的必要准备,好的歌唱建立在好的呼吸上。这一点不管是何种唱法,都是必须遵循的。在演唱中文歌曲时,我们必须保持美声歌唱时对气息的基本要求,在演唱时注意音与音之间的连贯性、和气息的均匀使用。第二,咬字吐字问题。中文的准确讲究的是声母韵母的准确性。而声母韵母的区别最为主要的区别在于发音时是否受阻碍。声母发声时均匀,声带振动,发音洪亮。韵母发音时需要有某一部位的阻碍而形成,有时靠气息冲击,声带不一定振动。在具体的演唱中,声母的发音需要准确,韵母与声母之间的过渡需要连贯,有韵头的部分需要将韵头的部分交代清楚。一字多音的情况下,需要将声母韵母先唱出,有韵尾的部分需要在最后一个音收音时交代清楚。第三,是对歌词情绪与旋律的结合问题。在演唱时,解决了咬字的问题后就应当考虑怎样以唱传情。应以美声唱法中的具体要求为基础,再结合中国的语言对歌曲进行诠释。演唱前应当对作品的创作背景曲式进行分析,理解作者原意,并将个人思想与之靠近,感受歌唱中的语气感与情绪,从而完成歌曲的二次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