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学院初等教育学院 新疆 昌吉 831100)
《古画品录》是我国一部古老的绘画美学著作,作者谢赫提出了绘画的“六法”论,其中一法就是“应物象形”[1],对于画家来说,应物就是刻画出对象的形态外观,说明了以视觉为媒介的绘画,其中“仿”的重要性。假如自然界中没有范本的话,画家是画不出来一草一木的。西方美学中的“摹仿”理论,根源于艺术实践中的“再现”与“仿真”。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同时也是对现实的模仿,从文艺复兴开始,人们开始运用透视的方法在画面中创造空间,以及用仿真技巧来塑造物体。到了17世纪,法国的古典主义绘画涌现了一大批代表人物,古典主义美术主张理性至上,强调描写“美”的绝对概念,虽然主张模仿,但这种“模仿”不是指物质世界,而是指自然中存在的人性和理性。1835年,照相机的发明无疑对绘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也阻碍了写实绘画的发展,再加上当时社会人们的审美情趣发生变化,与西方传统绘画相悖的艺术流派层出不穷。印象派画家反对守旧的古典主义,对光与色做出了新的诠释,影响遍及欧洲,西方现代画派的代表人物毕加索,在他的油画作品中,形体被分为诸多块面,这种画法,彻底打破了自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始的透视法则对画家的限制,还有以超现实主义作品而闻名的艺术家达利,他的作品把梦境般的形象与卓越的绘画技巧,巧妙地混合在一起,是我们真正认识到了绘画不仅仅是对物像的简单模仿,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并不是肉眼观察到的世界,而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把我们肉眼观察到的具体形象进行了提炼,艺术家们追求的不只是对物像外形的描绘,更多的是内心的感受。
古今中外的名家作品中,出现了很多善于运用夸张手法的艺术流派,艺术家们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在作品中运用夸张的手法去宣泄自己的真情实感。1908年,在奥地利沃尔道夫附近发现的雕像维纳斯,这座雕像由一块带有红赭色彩的石灰石雕刻而成,迄今为止发现的原始雕刻大多为小型动物雕刻,而这座裸体女性雕像,夸张了女性的生理特点,突出表现女性的乳房、臀部、腹部、大腿等,体现出了原始人对于母性的崇拜意识。由此可见,在原始绘画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运用夸张这种独特的造型语言。敦煌莫高窟的壁画《飞天》,在西方人的想象中,会飞的人是因为长了翅膀,而在中国,艺术家们让人物身披绸缎就可以翱翔天空,画中的人物双腿腾空跃起,双臂展开,身上的绸带在高空中随风摇曳,人物之间扭动着身躯仿佛在互相观望,使画面中的人物都统一在一个愉悦的气氛之中,这样的处理就是构思上的夸张。从作品的人物造型和体态上来看,人物手舞足蹈,无拘无束地飞翔在天际,人物的姿势显得格外动人,这就是艺术夸张的效果。五代贯休的代表作《十六罗汉图》,他笔下的十六罗汉各个面部奇异,有的长眉圆目,有的颧骨高耸,据史料记载,贯休说这不是他平日所见的佛教人物,是他梦中所见的。贯休作品中夸张的人物造型,塑造出了他心中的佛教人物形象,人物虽然怪异却又赋予了一种神秘感。可以看出夸张手法并不像写实绘画那样需要有具体形象的参照物,它更多是需要艺术家对主观世界有自己的认识。同时,还需要艺术家的大胆创新,和写实绘画不同的是,写实绘画强调写实功力和绘画技巧,是对客观现实的描绘,能让观众直观的欣赏到客观形象,夸张不仅需要艺术家对客观现实的描绘,还需要艺术家发现客观事物内在的本质规律,并加以概括和提炼,通过夸张和变形,使作品增加神秘感和威慑力来表达艺术家独特的审美情趣。
夸张一词在人们的生活中指的是把事物夸大不符合实际,夸张原是夸大事实,指不切实际的行为,有贬义意味的一个词。可是在绘画中却时常听见“夸张的造型”“夸张的动态”等词汇,难道是在嘲讽美术作品吗?其实在生活中夸张一词确实有浮夸的意味,但是在绘画中夸张却是另一层含义,它是绘画作品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表现方式。可见在绘画作品中运用夸张,不但无害,恰恰相反,运用夸张的手法能够更深刻地表现生活本质。绘画创作中允许艺术夸张,这是因为艺术必须真实地、强烈地反映生活,绘画中的夸张和行为的夸张有所不同,绘画作品是艺术家思想感情的表达,而思想情感是抽象的东西,无法让观者直接获取,当艺术家通过参考具体形象和生活情节来表达抽象的思想感情时,就不得不改变一些事物的本来面貌,利用夸张的手法来“夸大”想表达的东西,突出作品中想表达的情感,才能让观者和艺术家产生共鸣。要想达到这个目的,艺术家在创作绘画作品时就可以对实际物像、生活情节进行一番夸张处理,这时,绘画中就出现了夸张的表现手法。所以,艺术夸张不会歪曲或削弱生活的表现,相反,它能更深刻的表现出生活的本质。
在绘画艺术中,我们常常听到简练、精炼、提炼等词,都是概括的同义语。概括是艺术加工的一种手法,运用这种手法可以达到明确表达思想的目的。生活的现象是错综复杂的,各种事物有时互相纠缠在一起,各种事物的现象会把本质掩盖起来,常常弄不清彼此,也会使艺术的表现变得繁琐杂乱,艺术家想把生活搬进绘画作品中,必须经过一番概括。在绘画中为了突出主题,会用到夸张和概括的手法,虽然这两个手法不同,但是它们的目的是一样的,其中夸张意味着要强调什么,而概括意味着要省略什么,要突出主题,就要对主题内容进行夸张处理,强调主题,对于次要方面就要有所省略,对生活提炼后的省略称之为概括。想把生活原封不动的描摹出来,处处都想强调,那么这幅作品是真实了,画面会太杂乱,会让观者忽略作品的主题思想。在一幅作品中,不要求表现多方面的内容,而要求鲜明地突出表现一个主要的思想,作品内容丰富与贫乏,不取决于所表现思想方面的多少,而在于表现思想内容的深度,要深刻的表现一个思想,就要集中表现这个思想的本质,既要集中表现,则必要舍弃一切非本质的现象,舍弃或去除非本质的现象就是提炼,提炼概括后才能突出主题。当然,艺术夸张不是夸大生活,它需要符合生活的逻辑,并且不能脱离实际生活。艺术概括是艺术家对实际生活进行了提炼,为了更好地突出作品主题,对于艺术夸张我们不能认为那是离开社会生活的随意虚构,对于艺术概括也不能认为那是对现实生活随意的取舍,这样才能体现艺术的社会价值。
艺术夸张还跟艺术家的想象力有关,绘画人如果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就只能照搬图片中的形象,画出来的作品就会像照片一样没有生机。而一个成功的艺术家,会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会对客观世界加以分析,注入自己的思想情感,通过夸张概括等艺术手法创造出作品。比如,一片田野反映在照片里就是一片绿色,没有什么意义,而在艺术家的眼里,却是一块块深绿、浅绿的色块,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因为艺术家不满足于对现实的简单再现,而是更注意其中的美术规律,借助画笔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这样从生活中提炼并且融入画家思想的画作,是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的,想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艺术的表现手法和画家的想象力。每个人都有想象力,只是因为每个人生活经历的不同,想象力存在一定的差异罢了,人的想象力有一部分是天生获得的,另一部分是后天获得的。画家在创作中运用想象力是必须的,但要使画家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单靠天赋是不够的,还得在后天的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高。想象力是艺术夸张的源泉,画家想要熟练地运用艺术夸张的手法,就必须锻炼自己的想象力,锻炼想象力我们可以通过提高思想水平,掌握正确的世界观,提高对客观世界的分析能力,加强生活实践,积累生活经验以及丰富文艺修养,并不断地进行艺术实践等方法。
在绘画作品中,夸张的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线条的夸张,线条的运用在绘画作品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线条有较强的表现能力,例如线条的方向在画面中有导向的作用,线条的虚实能变现出远近的关系,线条的排列可以组成明暗色块,线条还能表现出物体的质感,可以让艺术家在短时间内抓住主体物像的外貌和特征。在绘画作品中线条的夸张可以从线条的表现方式上来入手,线条的夸张可以表现为直线、折现、曲线等,直线让人想到剑的锋利、地平线的平缓;斜线让人感受到不稳定、慌张;锯齿线让人想到锯子尖锐的表面、无法平静的情绪;曲线使人感受到柔和、圆润舒服的感觉,在中外许多名家作品中,都能体现出线条的夸张。第二种是色彩的夸张,在绘画创作中,如果一个艺术家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在物体固有色基础上大胆的进行了变色处理,那么这就是色彩的夸张手法。画家梵高就非常注重色彩的运用,作品中经常运用到色彩夸张,梵高的画作中充满了对生活和艺术炽热的情感,在油画作品《向日葵》中,他大胆地运用黄色和高明度的背景色,来传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表达出了自己的个性,这夸张的黄色让梵高的情感得到了宣泄,这强烈的色彩对比也表达出了他的艺术特色。第三种是构图的夸张,所谓的构图就是把想要描绘的所有物像通过合理的构思重新组合在画面上,使画面中所有物像变得整体并能表现出创作者的思想。构图可以让零碎的点、线、面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通过构图,创作者把心中最想传达的情感,以可视画面的形式呈现在观者面前。构图的夸张包括物体布局的夸张、物像大小的夸张、色块对比的夸张,运用构图的夸张手法,可以让不同的物像、不同色块的物体、不同质感的参照物合理地组织起来。
在绘画作品中,夸张的造型源于社会、道德、情感等,艺术家把社会生活的本质通过艺术夸张的手法表现出来,这是艺术家宣泄内心情感的一种方式,艺术夸张是客观世界与主观思想的统一,二者相辅相成[2]。中西方美术史中,有许多通过形象夸张来表达观念的艺术家,如毕加索、达利、贯休等,他们对艺术夸张的探索无疑为后世的艺术家开辟了道路。当今,我们追求的并不是故作高深的绘画技巧,而是艺术家们对社会生活的真情流露,就像毕加索说过的:“我要学习的是怎样像孩子一样去画画”[3]。艺术夸张要对生活进行加工处理,它所反映的是生活的真实,不能歪曲生活的本质。不符合生活逻辑的虚构、故作玄虚的夸张、为形式而玩弄技术等都是不真实的,那就谈不上反映生活的真实。艺术家必须要抓住生活的本质,才能创作出经得起历史考验的艺术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