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雪芬
(珠海市三灶镇中心小学 广东 珠海 519040)
线上教学具有学习时间场地自主、教学进度自由、资源共享面广的优势特点,对学生自律性和信息化素养提出较高的要求,对师生情感交互产生一定影响。小学美术学科开展线上教学,能够更好地服务学生,助力学生美术学科素养提升,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应充分利用线上教学优势,改善和优化传统教学,使线上教学发挥最大作用。
由于教师习惯了传统教学的方法,面对新的授课形式,容易出现线上教学的理论和技能短板,难以进行从讲台教师到网络主播的角色转换。教师在课程教学设计时出现困惑、在录课或直播技术技能出现障碍,在课后辅导上无法像面对面沟通那样高效便捷。上课过程老师缺少与学生之间的及时反馈,不能捕捉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并给予及时纠正和指导。对而小学生而言,由于学习氛围不够,注意力容易分散,课堂积极性不高,从而影响学习效果。
线上教学受到信号、网速、屏幕清晰度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学生绘画作品中的色彩以及线条在视频中展现存在一定的误差,导致老师难以发现问题,从而直接影响学生的课程评价。同时,线上教学由于没有现场感,学生不能准确地认识相同色系之间不同颜色的色差,这对学生以后在色彩的认知中容易产生偏差,绘画课程的审美教学效果上大打折扣,在孩子美术水平的提升上也难以有实质性的帮助。
现实中的课堂,教师可以对不同的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使学生能够在有效的时间中接收到与其相应的知识点,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小组分工合作,提高学生知识能力。而美术线上教学中,由于没能像现实课堂那样,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层指导和个别辅导,学生之间缺少及时的交流和沟通,限制了学生们发挥自主的主观性,降低学生们的课堂积极性。教师难以区别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容易进行“一刀切”和“满堂灌”式的教学,很难进行因材施教。
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可以使学生更快地接受知识点,而线上教学难以像常规课堂那样师生在一个固定的空间内面对面交流。但是我们可以利用网络的优势,提高在线授课师生的互动性。
为了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教师可以开启直播软件中现场连麦功能,给学生提供发言机会。比如《美妙多变的线条》这一课,让学生跟随音乐的节奏、旋律和感觉,用线条表现在纸上。然后学生主动连麦,展示一分钟线条作品,可以让在线的其他同学看到作品,也可以邀请小朋友讲一讲线条创作的想法,当当“小老师”,其余的同学可以用照片的形式实时发送,这样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情和听课效率,方便老师掌握画面信息。
由于互动连麦比较费事,参与的学生数量比较少。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播放语音的功能获取学生回复。比如在《象形文字的联想》这一课,教师提问“看了这么多象形文字的介绍,你有什么想法呢?”并且用语音发在群内。学生用语音进行回答,教师进行同步播放,在听取后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反馈。这个方法可以大量快速获取同学们的回答,而且其他同学也可以听到。平时的互动只有一两个少数的同学互动,而线上用语音方式,让所有同学参与进来。课后老师也可以听不同同学的感受,比连麦节省时间,好处是范围更广,收到更多的信息。
学生的美术作品提交到平台之后,教师的及时点评极为重要,这是建立师生线上互动关系的重要一环。可以通过文字、语音、图片、星级数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对于优秀作品,教师可以发布在微信群里与学生、家长进行分享交流,鼓励学生更加积极、大胆地创作。
在欣赏课中,教师要提高小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例如《趣味国画》一课中,教师通过讲解国画的基本常识,带领学生欣赏历代以来的中国画名作,并观看示范讲解,以欣赏课的形式,激发学生对中国画的兴趣,以此了解中国画的历史,提升学生文化艺术素养。
绘画课可以考虑以写生课为主。内容上以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题材为主,比如植物、玩具、运动鞋、人物写生等,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锻炼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发现美、表达美的能力。
手工课可以就地取材。通过学生家里随处可见的生活用品,像果壳、纸盒、纸杯、包装袋等,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造型和色彩是如何构成的;思考如何改造、优化生活中日用品,使其造型、色彩、功能更加完美。这样能提高孩子的主动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也使美术学科与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1]。
教师可通过微信群、QQ群等线上功能,评价每个学生的作品。将学生的每张作品上署上学生的班级和姓名,并整理成画册,开展趣味网络展。通过美篇、学校公众号分期推送优秀学生作品,学生在作品的展示中和点评中,能够看到自己与其他同学的差距,因此更加清晰了解自己的定位和目标以及努力前进的方向。
教师每周进行总结,发布光荣榜,光荣榜分为个人榜单和进步最快榜单。每个月结束进行5—10星的评价。首先是学生进行自评,是否观看微课、对自己的成绩进行统计与梳理,其后是老师复评,根据学生分数打上金银铜星,再加上有针对性的评语,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升美术素养。
美术老师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个人网页等平台,开展美术教学“成长记”,在平台上分享教学措施、分享教学设计过程、发布教学案例、分享教学成果作品等。教师通过个人网络空间不同的内容推送给不同层次需求的学生进行学习,让家长也参与其中,以便更好地协助教师辅导学生。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在教师个人空间内选择适应自己的学习内容,这就达到了针对性辅导,有效实行因材施教[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