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合理膳食是健康的基础,饮食风险导致的疾病负担比重在持续增长,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应关注有益于人们塑造自律自主的健康行为。
目前我国居民主要的健康指标总体是优于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但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剧,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这四类主要的慢病所导致的伤残、所带来的疾病负担日益突出。在影响因素中,不合理膳食是个非常重要的健康危险因素。
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明确指出,合理膳食是健康的基础。研究表明,不合理膳食行为,特别是高盐、高油、高糖摄入是影响人群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不合理膳食行为会导致肥胖、糖尿病、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等疾病的发生发展。
针对我国国民的这些健康隐患,《健康中国行动》提出了合理膳食行动,明确指出合理膳食行动是要针对全人群加强营养和膳食指导;重点鼓励全社会减盐、减油、减糖,包括食品产业、企事业集体食堂、家庭;要求政府部门制定并实施相关法规标准,实施贫困地区重点人群营养干预。明确提出,到2022年和2030年,成人肥胖增长率持续减缓,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分别低于7%和5%,贫血率分别小于12%和10%,孕妇贫血率分别小于14%和10%,成人脂肪供能比下降到32%和30%。
合理膳食行动在行动目标、主要指标以及具体行动内容上,聚焦当前人民群众面临的主要营养健康问题和不合蛋类、大豆和豆制品的摄入,保持膳食的多样性,满足身体对蛋白质、钙、铁、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B12、叶酸等营养素的需求;增加含铁食物的摄入或者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铁剂来纠正贫血。理膳食行为,树立每个人都要对合理膳食负起责任的理念,呼吁大家都要行动起来。
学习中国居民膳食科学知识,根据个人特点合理搭配食物。平均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日常用餐时宜细嚼慢咽,保持心情平和,食不过量,但也要注意避免因过度节食影响必要营养素摄入。少吃烟熏和腌制肉制品,少吃高盐和油炸食品,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足量饮水,成年人一般每天7~8杯(1500ml~1700ml);提倡饮用白开水或茶水,少喝含糖饮料;儿童少年、孕妇、乳母不应饮酒。
减少能量摄入,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在膳食中的比重,适当选择一些富含优质蛋白质(如瘦肉、鱼、蛋白和豆类)的食物。避免吃油腻食物和油炸食品,少吃零食和甜食,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进食有规律,不要漏餐,不暴饮暴食,七八分饱即可。
建议要在合理膳食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瘦肉类、奶
建议学习了解孕期妇女膳食、哺乳期妇女膳食和婴幼儿喂养等相关知识,特别关注生命早期1000天的营养。孕妇常吃含铁丰富的食物,增加富含优质蛋白质及维生素A的动物性食物和海产品,选用碘盐,确保怀孕期间铁、碘、叶酸等的足量摄入。尽量纯母乳喂养6个月,为6~24个月的婴幼儿合理添加辅食。
提倡按需购买食物,合理储存;选择新鲜、卫生、当季的食物,采取适宜的烹调方式;按需备餐,小份量食物;学会选购食品看标签;在外点餐根据人数确定数量,集体用餐时采取分餐、简餐、份饭;倡导在家吃饭,与家人一起分享食物和享受亲情,传承和发扬我国优良饮食文化。
合理膳食以及减少每日食用油、盐、糖摄入量,有助于降低肥胖、糖尿病、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等疾病的患病风险,保持身体健康。
此次国务院发布的合理膳食行动,和2017年国务院发布的《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一起,将是国家层面指导未来十余年我国营养和合理膳食工作的重要文件,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塑造和完善我国国民的合理膳食行为,为全面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高我国国民的健康水平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