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刚
(中共祥云县委党校 云南 祥云 672100)
当代大学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是经济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新时代赋予了大学生新的文化传承和文化建设任务。在新时代背景下,深入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是十分必要的。应努力构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体系,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促进文化的传承。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地区、民族通过长期发展、演变而形成的价值体系、精神追求、文化传统。目前,大学生处在一个新时代发展的背景下,不仅带来了机遇,同时也迎来了挑战。大学生怎样更好把握和接受挑战,至关重要。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优秀的传统文化必不可少;通过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提升文化自信。优秀传统文化是其文化自信的基石,想要更好的弘扬传统文化,首先必须加深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而这对增强大学生文化自豪感有着较强的意义。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首先应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在形形色色的文化信息中很容易迷失方向;只有先帮大学生确定主流文化意识,大学生才能正确审视中华传统文化。以此为基础,增强文化认同感,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要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追求,了解正确的价值导向,积极吸收文化精髓,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当代大学生应该具有活跃的思想、创新的意识,应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己任,加强文化创新,促进自己发展,真正实现双赢。
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开始慢慢地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消散,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人们对文化的保护意识淡薄,甚至出现了破坏文化的某些行为,不利于传统文化的和谐发展。除此之外,大学生业余生活非常丰富,在这样的环境下不会特别的关注传统文化。某些民间文化活动,比太极、抖空竹、刺绣等,虽然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但是大学生普遍对其不感兴趣,缺乏对这些文化活动的传承意识。
随着网络科技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的应用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他们更愿意通过网络冲浪来获取知识。在“互联网+”背景及多元化的文化影响下,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受到各个方面的冲击,影响了大学生价值观念和文化观念的创建和选择。
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一直以来,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时代的发展给传统文化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确保传统文化的发展顺应时代的发展,必须完善文化创新机制。但目前国内的文化创新机制不够完善,人才较为匮乏,使文化创新能力不足。再加上传统文化的传承者缺乏创新思想,不能将传统文化和现代审美结合起来,使得传统文化不能为人们提供有效的服务。当代大学生缺乏传承优秀文化的主动性,各大高校也没有专门的传统文化学习课程。所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创新情况不容乐观。
面对新的时代,各个社会组织都要发挥自身优势,将传统文化的精髓内容作为其发展的精神指导,实现传统文化和组织发展之间的合作和发展。各级政府应加大宣传,做好大众引导,改善社会风气,融合南北文化,创新文化形式,发挥城镇、社区的优势,通过创建文明示范点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要鼓励社会公益互助体系构建,让传统文化以更贴近生活化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加深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社会组织和基层社区最接近人们的生活,应以加强人们之间的交流,促进人们更好地进行感情沟通,共同创建和谐的、美好的社会,为人们营造健康的、欢快的文化氛围。
为了重新树立起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要注意以下内容:在空闲时间多阅读和传统文化知识相关的内容,了解传统文化发展的历程,在行动上和思想上建立文化自信。大学生只有更加充分的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才能在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自觉选择中华优秀文化;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也会坚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将自己传统的文化作为主流文化。大学生是最富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代表,要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具备较高的道德素养水平,坚决抵制落后的文化,增强传统文化自信心。同时,树立正确文化价值观,辩证看待外来文化,树立良好的文化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不断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出强有力的生命力,离不开传统文化的适应性和创造性。为保持传统文化的生机,大学生必须强化信息网络联系,树立文化自信。应密切关注网络发展,建立网络制高点,积极建立网络传播平台,利用网络优势,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传统文化建设和创新活动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