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荣
(淮安市洪泽区三河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站 江苏 淮安 223124)
中国舞蹈历史悠久,民族舞蹈和传统舞蹈形式多样。非物质文化遗产莲湘舞,民族气息浓厚,风格独特,主要特点是动作简单且表演形式灵活多变,还有民俗气息浓厚的舞蹈服饰以及通俗易懂的音乐伴奏形式。近些年来,国家大力支持民族体育事业和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推动了各地区民族传统舞蹈形式的发掘、继承和推广[1]。目前关于“莲湘舞”的研究相对较少,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关于莲湘舞的起源,专家学者一般认为其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相比宋代的瓦肆杂耍,莲湘舞的形式更加灵活多变,不局限于少数的几种表演形式。此外,莲湘舞原本也与当地一些庙会逐疫的民俗活动有关系,或许与“傩”有着一定的密切关系,因此一些学者也认为其来源于古傩。
所谓古傩,就是古代一些沿门逐疫为生的道士和尚,以驱邪、撵鬼、祈福等形式进行的一些民俗活动。比如,在民间祭祀活动中表演“老爷出会”这种节目,一般以口哨为号令,边走边打,借以祈求五谷丰登、岁岁平安,祭拜神灵祖先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传统的原始信仰逐渐消弭,但是其对民众内在心理的引导仍然不容忽视。进入现代社会,莲湘舞在大众文化传播、传统文化传承上的作用增加,不再仅仅是宗教活动的附属。莲湘舞的特点是动作轻快明朗、节奏感强,主要有交齐、起步、转棒等多种基本动作,好学易懂。莲湘舞也是一种特殊的体育运动形式,其传承和发展的形式主要集中于舞台。
由于莲湘舞的舞步、表演形式和剧本很贴近民间习俗,所以莲湘舞在广大乡村地区流传深远,老幼妇孺基本都都能掌握一些比较基础的动作和舞步。“莲湘舞”这一形式还经常出现在传统节庆和大型活动中,比如春节、元宵等。目前,各文艺演出单位对于莲湘舞的改编和创新逐渐增多,“莲湘舞”的推广与知名度逐渐扩大,获得了长足发展。
关于莲湘舞的表演形式,主要分为一人独舞、两人对舞以及集体舞三种类型。其中集体舞是最符合时代发展潮流、体现当代群众日常文化生活的形式。集体舞分为台上表演和室外艺演两种形式。一般来说,在台上进行的表演基本都是在公共歌舞团进行,属于舞台艺术类表演,形式较为单一。为迎合观众的大众审美心理,在编排过程中更加强调规范动作的打法,并适当地加大了舞蹈表演时的动作幅度,涉及的动作主要有奔、跳、拧、颤、踢、跃、蹲等等,重新组构舞蹈并再造了新的舞蹈形态。这也就是为什么现代莲湘舞能被人们接受和认同的原因。
室外艺演区别于台上表演,台下的风格大都朴实淳厚,秧歌是其表演的主要形式。目前在小区中风靡的广场舞、团体操等也很常见,一般来说人数越多气氛就越热烈、越鼓舞人心,场面非常壮观宏伟。舞到高潮时,以歌曲、数来宝、年节吉利话为伴奏,节奏整齐划一、内容丰富多彩,观赏性和自娱性强烈,并且也不受人数、性别、年龄等等条件限制,大家一齐舞动莲湘棒,跳到兴奋之时,左右四方齐声呐喊喝彩,气氛十分热烈。
通过观察不同地区和民族的各类莲湘歌舞,其特点主要集中在特殊的道具和独特的舞蹈形式。在苏北地区,莲湘舞最首要也是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手持道具“霸王鞭”。霸王鞭也被称为“双鞭”,就是用长度大约0.76米的竹竿或者木棒制成的“鞭”,另外还要在棍杆两端系上诸如小铁环和铜环等零件。“霸王鞭”后来进行了改良,大多使用铜铃,最后还要系上红丝绸布条或金色穗条来作点缀。如此舞动起来不只是会叮当作响,而且彩绸飘扬,醒目好看,喜庆美观。
为了保护这一传统文化形式,目前大多数莲湘舞表演者的服饰穿着都极具民俗气息。在莲湘舞尚未走上大众舞台的发源时期,其表演者的穿着就是最传统的民族服饰,但男装和女装在纹样上有一定的差异,在考察研究时需要引起关注。
女装服饰的沿口大都镶有颜色各异的边角饰物,配大腰叉或是收窄边角的褂子,最后还要穿着黑边超短裤,或在裤装的脚踝处应嵌上黑边来凸显服装本身的五彩缤纷;男装服饰是紫红色,要在腰间搭配上黄色彩带以及绿色的大腰裤子。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两种服饰代表着我国的传统服饰风格,现在参与莲湘舞活动的人们大都会根据演出条件和氛围来量身定做服饰。总体而言,“莲湘舞”活动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民风气息,参与者也大都是舞蹈的传承者,因此在选择服饰时应尽量选择符合其氛围和民族气息的服装来参演。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我国乡村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因此应关注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创造与时俱进、和谐共处的文化氛围[2]。通过相关调研可以得知,苏北地区不管是男女老少都喜欢参加莲湘舞活动,在当地农村俗称“打莲湘”[3];莲湘舞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已逐渐成为这个地区的特色文化和具有象征意义的舞蹈形式,成为满足广大农村人民的文化需求的载体,彰显积极乐观健康生活态度。我们应不断丰富和提高这种民族舞蹈艺术形式,让中华传统文化瑰宝世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