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春煊人物评述

2020-01-02 13:49于云豪
文化学刊 2020年12期
关键词:北洋学堂新政

于云豪

岑春煊(1861—1933),字云阶,广西西林人,出生于官宦世家,父亲岑毓英官至云贵总督,岑春煊受父辈余荫庇护,官至大理寺卿,在甲午战争中初露锋芒。岑春煊在戊戌变法时期以帝党维新派官僚的身份,投身于维新变法之中;庚子事变后岑春煊作为立宪派的重要成员,积极推行新政。关于这两个时期岑春煊的两次转变,学界已多有论述;除此之外,岑春煊本人晚年的回忆性文章《乐斋漫笔》也对研究岑春煊人物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一、帝党维新派

光绪五年(1879),岑春煊的父亲以“滇桂僻处边地,弟子见闻隘陋,无所师法”[1]7,将其送到工部上学习行走;十一年(1885)岑春煊中举人,任工部郎中;光绪十五年(1889)父亲去世,荫父恩受五品京堂候补;光绪十八年(1892)补受光禄寺少卿,迁太仆寺少卿、署大理寺正卿。在甲午战争之前,岑春煊并无可圈可点的政治建树。

岑春煊开始崭露头角是在甲午战争之中。在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之中,泱泱天朝上国却被蕞尔小国日本击败于平壤和大东沟海域,给岑春煊强烈的刺激,同时激发了岑春煊强烈的爱国情感。在东北战事吃紧之时,清廷以刘坤一为钦差大臣,节制诸军以应对日军,但刘坤一受命之后却畏葸不前,迟迟未上前线督军。岑春煊“发愤自请效力前敌”[1]8,受到了军机大臣李鸿藻的注意,调到刘坤一处差遣委用。当日军在荣城登陆、山东告急之时,岑春煊向刘坤一请缨,到烟台总理营务,率军在烟台地区设防,开地掘营,守备防御。当日军放弃进攻烟台而转攻营口之时,岑春煊又上疏请率军前往营口支援,东抚李秉衡命岑春煊率军至天津等待调配。尚未到达天津之时,清廷已经派遣李鸿章前去日本议和,签订《马关条约》。岑春煊听闻后愤懑难平,“余于忧劳之余,旧疾复作,遂请开缺回籍,将终老林泉,不作出山之想矣”[1]9。

岑春煊开缺后,先后参加了强学会与保国会,建立了圣学会,成为维新运动参与者。光绪二十四年(1898)岑春煊在陪同七弟到礼部考试时,因旧例需向宫门请安,得以面见光绪帝,“奏对时,力陈国势阽危,非发愤自强,不能图存。欲求自强,必先兴学、练兵、讲吏治、信赏罚,乃克有济”[1]10。后又上书光绪帝“今皇上徒有其名,而不得操其权”[1]10,对政府诸多问题直言不讳,认为官僚腐败、赏罚不明导致国家的危亡,政府机构重叠臃肿进一步加剧了政府机构的腐败和低效率。康有为虽主张裁撤旧制官府,但在实际上“但主增新,不主裁旧”[2]。此时正当光绪帝亲政,锐意进取,采取了岑春煊的意见,在其上书后便下令裁撤詹事府、通政司、光禄寺、鸿胪寺、太常寺、太仆寺、大理寺,任命岑为广东布政使,委以重任。“时局艰难,尓所条陈,颇中窾要。以后如有意见,尽可随时陈奏。”[1]11

岑春煊到达广东后,将闲散衙门甚至督抚谭钟麟衙门中的文案予以裁撤,遭到后党成员谭钟麟的反对。岑、谭相互参劾,甚至“议论抵触,谭愧且怒,遽拍案诟詈,目镜坠石棹立碎,势张甚”[1]11。岑春煊自恃有光绪帝做后台,以辞职抗议,在京的维新派也以谭钟麟阻挠新政为由请将其严惩革职。广东成为继湖南之后帝党与后党权力斗争的焦点。

岑春煊在戊戌政变之后受到牵连,调为甘肃布政使。庚子年两宫西狩,岑因勤王受到慈禧的赞赏,被任命为前路粮台督办。慈禧向众官询问“此耻如何可雪?”[1]14,台下唯有岑春煊对如何处理当下时局作了分析,并向慈禧说明中国的自强之道在兴办教育、培养人才,深得慈禧的认可。当岑春煊严惩随行宦官索贿骄横之事而遭弹劾时,慈禧支持岑春煊并同意其直接面圣奏事。在获得慈禧的支持之后,岑春煊着手打击保守派的旧官僚,如革职查办赈灾不力的凤翔县知县吴复元、批评奕劻和锡良在处理山西教案时的敷衍态度。岑春煊的行为遭到传统官僚的非议,为使岑春煊离开中枢以降低其影响力,权贵设计将岑春煊调任为山西巡抚。岑春煊在担任山西巡抚时,同地方的进步士绅广泛接触,逐步转变为立宪派官僚。

庚子末年,帝后党争逐渐平息。身为帝党维新派的岑春煊因勤王有功深受慈禧的信任,被赋予相当大的权力,但岑春煊并未成为慈禧太后的心腹,也未能直接进入国家的权力中枢,反而在地方任职的过程中逐步转变为传统官僚集团中分化出来的立宪派官僚。

二、清流立宪派

1902年清廷颁布“新政”上谕,开启清末新政,积极参与新政的官员,多是同情维新派、支持立宪改革的人。1901年到1906年间,岑春煊担任山西巡抚、署理四川总督、两广总督,积极参与新政,以教育和军事两方面作为突破口。

教育方面,在上谕颁布之后,刘坤一、张之洞等人向清廷上奏《江楚会奏变法三折》,提出在省会城市设立高等学校的建议。岑春煊此时任山西巡抚,恰逢山西教案结束,李提摩太提议将教案赔款中拿出五十万两白银返还山西,用来设立学堂。1902年2月,岑春煊从日本聘请教员,在太原开办农林学堂;5月,岑春煊将太原的晋阳书院和令德堂合并为山西大学堂,这是中国较早创办的省立大学。1903年,岑春煊在担任署理四川总督时创办四川高等学堂,后调任两广总督,把“办学育才”“悬为鹄的”[3],设立两广学务处作为教育管理机构,创办两广实业学堂、两广高等工业学堂等一系列以实业为主的学堂。同时,大力支持师范教育,成立两广练习所以对劝学所所长和县立小学校长集中培训;建立了优秀师范学堂、女子师范学堂等师范类教育机构。岑春煊在山西、四川、广东等地创办的具有近代性质的教育机构,培养了一批接受过现代教育、支持新政立宪的人才,对山西、四川、广东地区新政的推行以及立宪政治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这些地方的近代化发展。

军事方面,岑春煊在担任署理四川总督时创办四川武备学堂速成班;在担任两广总督时创办广东将弁学堂、军医学堂、陆军中小学堂、警备学堂等,培养了一批具有军事素养的将领。岑春煊培养军事人才,目的是维护清朝的统治,但反而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如广东将弁学堂的李济深与陆军中小学堂的龙济光、陆荣廷等均参加了推翻清王朝的革命运动。

1906年9月1日,清廷宣布预备立宪,从君主制开始向君主立宪制转变,统治集团内部的各个派别都试图主导改革以获利。当时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分为以岑春煊和瞿鸿禨为首的清流派、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派、以孙家鼐为首的老臣、以载沣为首的亲贵。其中,以清流派和北洋派为立宪的支持者,也是斗争最激烈的两股势力,丁未政潮就是斗争的高潮。

丁未政潮表面上是岑春煊同袁世凯的私人恩怨导致的。岑春煊担任两广总督时将广东海关监督库书周荣曜革职,周是奕劻的手下,其任监督时为北洋派提供大量经费,此举引起北洋派的不满。岑春煊认为袁世凯“独心忌两广,隐为梗阻,久思排而去之”[1]28,而袁为控制两广地区“适滇边片马交涉事起,乃得所借口,移余总督云贵”[1]28。当岑春煊借口治病隐居上海之时,袁世凯又设计将岑调为四川总督,并明确要求不能进京面上请训。岑春煊认为“不于此际设法入都,造膝详陈种种危迫情形,机会一失,追悔无穷”[1]29,经武汉北上面见两宫,开启政斗。但岑、袁两人的私人恩怨只是丁未政潮中北洋派和清流派之间斗争的一个表现。

关于立宪团体,岑春煊向清廷上书“预备之方法不应托诸空言,而当见诸事实”[2],并向立宪派开出一万银元的经费以示支持。预备立宪公会成立后由岑春煊的亲信郑孝胥担任会长,预备立宪公会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成立最早、影响最大的立宪团体,这是丁未年间岑春煊向北洋派发动进攻的凭借。北洋派为了能够取得民间立宪派的支持,支持立宪派的领袖,袁世凯甚至公开宣称“官可不做,宪法不能不立”[4]。

关于官制改革,北洋派提出以内阁替代军机处的计划,由奕劻任总理、袁世凯任副总理,以掌握中央权力;清流派为了牵制北洋派则力主保留军机处。在1906年11月公布的中央官制改革中,军机处得以保留,清流派的势力在军机处中得到增强,袁世凯则被削弱兵权。在关于地方官制改革的问题上,1907年4月,清廷公布东三省的官制,北洋派将东三省收入囊中。东北官制改革结果一经公布,朝野哗然,清流派极为不满。北洋派为削弱清流派的实力,将称病寓居上海的岑春煊调任为四川总督。为反击北洋派,岑春煊在军机大臣瞿鸿禨的帮助下,由上海经武汉北上,开启政斗,史称“丁未政潮”。

三、结语

在清末时期,岑春煊走在时代的前列,是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激进改革派,他看到了社会的发展方向并积极投身其中,试图挽大厦之将倾,认为自己的奏折“字字皆血泪所成,其心苦矣”[1]33。岑春煊作为统治集团中的传统官僚,为挽救清朝的颓势和民族的危机,在晚清政坛中积极参加维新运动和立宪运动。随着仕途的升迁、国家危亡、新政的推进,岑春煊在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政治主张,由爱国维新派逐步转变为清流立宪派。

猜你喜欢
北洋学堂新政
媒体视野下的清末宣讲所——以《北洋官报》为中心
陕西近期新政观察
“新政”爆款第一车?
汽车业四大新政将出台
丝路新政
从报刊角度探北洋时期的民主思想
北洋外交部鲁乔奇(L.Giorgi)档案纪要
森林学堂
宝宝国学堂
宝宝国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