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价值观为导向的大学生资助体系建设策略

2020-01-02 14:22虹,曹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资助价值观育人

王 虹,曹 军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当代大学生是与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人,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健康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高校肩负着培养青年健康发展的重任,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问题。面对被资助的大学生群体,如何资助,建立什么样的资助体系,才会使受资助群体真正感受到国家的关怀,坚定理想信念,以更加饱满的状态迎接未来,投身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事业之中,这是需要我们不断思考的问题。

一、大学生资助体系建设价值观指向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1]培养受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前进姿态,同亿万人民一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奋勇搏击,是大学生资助体系价值观建设的指向。这种价值观指向具体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蕴含强烈的国家意识,坚定爱国主义和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政治立场

国家意识是指生活在同一国家的公民在长期共同生活、生产、斗争中形成的对整个国家认知、认同等情感与心理的总和,是社会个体基于对自己祖国的历史、文化、国情等的认识和理解而逐渐积淀形成的国家主人翁意识。这是一种政治意识,也是一种文化意识,它蕴含对国家的责任感、自豪感和归属感,能有效激发公民的责任心和义务感,使之投身于建设繁荣富强的国家和民族的实践之中。在我国,国家意识的集中体现就是爱国主义,这是凝聚中华儿女的重要思想基础和激励我们不断追求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在当代中国,大学生承担着国家建设的重任和民族复兴的希望,因此国家意识的培养应该成为当代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以价值观为导向构建大学生资助体系,有利于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使受资助者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价值观,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并增强抵制西方腐朽思想侵蚀的免疫力,自觉地把人生追求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在服务国家与人民的实践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二)蕴含浓厚的家国情怀,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统一的发展理念

家国情怀在中国就是以家庭文化为基础,衍生出的一整套中国式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是个人追求与社会目标相统一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信念,涵盖了“舍己为家”“保家卫国”“家国同构”的社会传统。《大学》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即是对其做出的核心阐释。在当代中国,这种家国情怀的集中体现就是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这是一种超越民族和意识形态的优秀文化传统,在社会建设、国家统一、凝聚民族向心力方面具有强大的力量。“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小家”同“大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命相依。在社会主义中国,人民当家做主,家国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小家”的幸福安康离不开“大国”的繁荣昌盛,“大国”奇迹的背后也离不开无数“小家”的参与和书写。家国情怀是人世间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的立德之源、立功之本。以价值观为导向构建大学生资助体系,有利于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优势,能使受助大学生感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形成强烈的主人翁意识,使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人生理想以及世界观等更加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道德的要求,更加符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诉求,及时克服和抑制有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狭隘的个人利益和家庭利益优先观念,真正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把个人的理想与奋斗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当中。

(三)蕴含丰富的社会正能量,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价值原则

正能量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是一个能够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充满象征意义的符号,包括扶危助困、尊老爱幼、节约资源、匡扶正义等,体现了公民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大学生是青年中掌握知识多、思想观念新、富有青春朝气的群体,是民族振兴的希望所在,理应具有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价值原则。以价值观为导向构建大学生资助体系,能够有效传播社会正能量,提升受助大学生价值观水准,树立权利和义务相统一意识,既珍惜公民的权利,又自觉履行公民义务。具体来说,这能够引导受助大学生自觉践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观,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学会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能够培育受助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奋发图强,服务国家和民族;能够培育受助大学生的担当精神,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奋勇搏击。

二、现行资助体系构建过程中缺失核心价值观引领成因分析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问题,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学生资助体系,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和学校为补充的“三位一体”资助格局,建立了普惠性资助、助困性资助、奖励性资助和补偿性资助有机结合的“多元混合”资助模式。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的资助行为过于注重制度规范建设、学生权利保护以及学生物质帮扶,并没有较好融入对学生价值观的培育,从而使得现行大学生资助体系在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价值观过程中还存在着些许遗憾。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重规范建设、轻人格关爱,导致人文关怀效能缺失

人文关怀的理念始于西方人文主义传统,核心就是对人性和人的价值的肯定。目前,高校落实国家资助政策非常强调制度的规范化建设,这对提高资助效能有积极意义,但是由于过分关注规范化建设,反而忽略了对受助大学生心理、情感等人格因素的关心,以至于虽然有效解决了受助大学生遇到的经济问题,却没有及时解决受助大学生的心理需求、精神诉求,导致资助活动缺乏人文关怀。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个别受助大学生因为自尊心而不愿意公开家庭经济情况,但是学校却要求必须公开家庭经济情况后才可以进行资助,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大学生伦理和道德的关爱,影响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二是部分教育工作者过于强调受助大学生应该树立艰苦奋斗精神,以至于极端化地否定了受助大学生应该拥有生活“奢侈品”——电脑、手机等的需要,在某种程度上剥夺了受助大学生追求生活质量的权利;三是实施以奖励代替资助的奖助学金制度时,常常以成绩论英雄,只认可学习成绩及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少数优秀贫困生,而没有关爱到其他进步学生,从而使一些学习有进步或其他方面表现优秀的同学失去了奖助机会。综上所述,由于受助大学生资助活动重规范建设、轻人格关爱,导致人文关怀缺失,难以满足受助大学生的心理、情感等需求,无法达到对受助贫困生精神激励的目的。

(二)重权利保护、轻义务教育,导致育人价值内涵趋于扭曲

育人的价值就在于教化青年学生走向道德、理性、真善美。可是,由于现行大学生资助政策过于强调受助大学生的权利保护,忽略了对受助大学生应尽义务的教育,从而导致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内涵得不到积极体现,甚至导致个别受助大学生的价值目标追求扭曲。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受助大学生在享受各种奖助学金的同时,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获得贷学金及助学金的学生,应当履行相应的义务。”但是现实情况却是,我们设计的各类资助政策关注到了受助大学生应该享受的权利,却没有明确受助大学生应履行的义务,这就导致个别受助大学生较少意识到感恩与责任,从而忽视了自身应当承担的相应的道德责任,在道德行为上一味索取、冷漠接受、麻木挥霍,甚至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其他真正需要资助的同学,与还挣扎在温饱线上的同学相争,忽视应该具有同情、怜悯的道德义务,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大学生的价值目标追求。

(三)重物质帮扶、轻精神塑造,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缺失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以主流意识形态高效、持久地对人们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的思想品德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社会实践活动。现行受助大学生资助体系建设十分强调对受助大学生经济帮扶,但并没有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从而导致部分受助大学生理想信念淡化、政治追求迷茫、爱国情感消极、责任意识淡化、荣辱观念不强、诚信意识淡薄、人生观价值观趋于世俗。其中的突出表现就是,部分受助大学生缺乏感恩意识,存在以自我为中心、重视索取、忽视回报的错误心态,甚至还认为自己得到的帮助与关心是理所应当的;不讲诚信,甚至为了套取资助资金,不惜弄虚作假,骗取资助;不珍惜资助机会,刻意追求享乐生活,甚至拿到资助资金后购买奢侈品、互相吃请、肆意挥霍、铺张浪费;缺乏理想信念,一味“等、靠、要”,总以为获得国家资助理所当然。

三、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学生资助体系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强化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经济资助和价值育人的有机结合,是大学生资助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和使命。

(一)讲政治,树立以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资助理念

中共中央办公厅2013年12月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强调,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这是我国教育工作的总要求,也是增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时代召唤,更是大学生资助体系建设的价值理念。对此,高校要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大力弘扬我国大学生资助目标,维护教育公平,“不让一个大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2],使受助大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党和国家对受助大学生的关怀,增强国家意识。同时把思想政治教育纳入资助体系建设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受助大学生,引领受助大学生在思想上健康成长,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通过贯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将大学生资助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实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受助大学生的头脑,让他们从理想信念、思想道德、行为方式上明辨是非、经受考验,成长为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益的人。并且要坚持“扶贫先扶志”[3]理念,培养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大学生资助体系建设的根本目标与我们的育人目标是一致的,同样是为了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为此,需要把脉受助大学生的思想追求,将扶贫与扶志相结合,强化其学习动能、实践动能、思想道德的培养,促进其全面成长、成才。基于此目的,可以结合各项资助政策的特点和不同的育人功能,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融人生观、世界观教育于资助、帮扶过程中,通过奖助学金的申请、评定、发放开展励志教育。尤其要举行奖助学金颁发仪式、优秀学生事迹报告会等,充分发挥优秀大学生的引领作用,激励受助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加深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解,深化对国家意识、家国情怀的认知。

(二)促公平,构建以大数据为支撑的精准资助育人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坚持精准扶贫”,“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功夫,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唯有如此,才能促进公平教育。那么如何通过精准化资助,实现教育公平呢?建立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动态管理,是精准化资助的必行之路。具体来说,一是建立大数据实时动态分析平台,实现贫困学生认定、学生校园消费行为动态分析、学生消费行为预警与引导、学生动态关怀,从而实现线上数据分析与线下辅导员考察有机融合的学生精准资助管理体系,随时掌握受助大学生的生活情况、学习状况、思想动态,及时跟进、帮扶;二是以大数据为支撑,和相关政府部门形成联动,持续、全面搜集受助大学生可追踪的数据,精准掌握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为高校贫困生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三是结合受助大学生不同的致贫性质和贫困程度,根据受助大学生认定机制和认定办法,利用大数据对受助大学生进行科学分类,建立受助大学生差异化数据档案,通过大数据实现教育资源的精准配置,对受助大学生进行差异化帮扶。通过以上措施,可以较好实现资助公平,从而增强受助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三)抓劳动,打造以素质提升为目标的资助育人模式

劳动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学习劳动知识、提高劳动技能、开展创造性劳动和践行工匠精神,体现了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相统一的原则。《中国教育和改革发展纲要》指出:“加强劳动观点和劳动技能教育,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内容。”[4]在打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学生资助体系建设过程中,有必要建立以“能力发展、素质提升”为核心的劳动教育资助育人模式[5]。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以学业促进为动能,实现劳动育人。强化教育过程中的 “践行”观念,高举“实践出真知”的大旗,将劳动教育纳入资助体系建设中,融入课堂内外,激励受助大学生靠双手实现梦想,用劳动创造价值。尤其要以就业、创业为目标,积极鼓励受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帮助贫困大学生实现劳动就业、劳动创业,使受助大学生通过劳动解决生活困难,锤炼能力,提升素质。二是以公益服务为补充,凸显劳动育人。通过挖掘学校助教、助研、实验室、后勤服务等众多勤工助学岗位潜力,制定政策引导学有所长的受助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形成以勤工助学为主导、资助救济为依托、劳务报酬和困难补助为形式的助学渠道,使学有所长的同学能在各自擅长的领域通过劳动解决自己的生活困难,提升能力水平,提高综合素质,更好地为将来步入社会奠定基础。三是积极创造条件,深化产教融合,构建产学研联合培养机制,鼓励青年学生深入工厂、农村等劳动实践场所,认真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参与科学研究与生产劳动中发挥自身聪明才智,实现自身梦想[6]。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7]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资助体系建设,能够帮助受助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激励受助大学生珍惜学习时光,练就过硬本领,毕业后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书写绚烂、无悔的青春篇章。

猜你喜欢
资助价值观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我的价值观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