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华 邢小刚
(金陵科技学院 江苏 南京 211400)
随着我国新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部全面实施了“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面向各类高校分“赛道”建设,向地方高校倾斜。在不同类型的普通本科高校建设一流本科专业,鼓励分类发展、特色发展,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服装行业的竞争日益加剧,这对我国服装行业既是新的机遇和挑战,也是中国从服装大国建设服装强国的关键。建设服装强国的根本性因素是依靠服装科技生产力的跨越式进步,实现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高。服装科技涵盖了技术与艺术两个方面,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根据行业客观现实,通过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开展技术突破和项目的研发,全面提高服装行业智能制造能力,推进产业升级。
根据教育部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精神。服装专业立足实际,聚焦创业创新,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在学科建设的基础上,推进梯队建设,构建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创新体系,以优化学科结构为主线,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分层建设。教学方向始终围绕理论与实践两条主线,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培养新型应用型人才为使命,探索才培养模式。
结合新型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根据行业加快转型升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绿色发展的背景下,在专业建设和改革中聚焦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并将行业新理念、新技术、新手段和绿色发展引入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中。充分使用办学资源,构建“以艺术为纽带、计算机科学技术等学科互为补充、互为渗透的双向互动型专业”发展格局,坚持艺术与技术融合、产教融合、学校与地方经济发展融合的“三融合”办学特色,培养服装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需要,适应“四新”对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服装专业根据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要求,以需求为导向,构建“五化一转换”的人才培养体系。
高等学校主要通过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来实现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功能。加强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有助于确立办学指导思想,建立学科与专业建设相互融合的协调机制,全面提升办学质量与效益。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一体化,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均为学科建设团队成员,形成同一化。专业建设平台与学科建设平台同步建设,统一使用。学科研究成果充分运用到专业课堂教学上。
服装专业教学中对标《设计学类教学国家质量标准》,引入行业标准,采取基本理论教学和研究性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专业课程与职业资格条件对接,吸收行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聘请行业专家参与课程建设、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引导学生在产业发展趋势下开展前瞻性研究。
坚持“开放办学、协同育人”的多元化思路,在校与校的联合、校企合作、专业与专业之间的融合、课堂与课堂之间的衔接,形成“政、产、学、研”相结合的多元化合作育人模式。开展合作探究式教学,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作冲动,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
服装专业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和承接的合作项目,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在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中进行“项目化教学”,注重学生在项目活动中能力发展的过程,提高课堂的实践性、自主性、发展性、综合性、开放性。在大幅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服务地方,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传承职业化教育的传统,以岗位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重视应用型人才的职业化素质培养,夯实学生在信息化背景下的职业素质储备。坚持人才培养和职业指导相结合的原则,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进一步拓宽并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随着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服装专业适应时代要求积极探索传统技艺与现代数字化技术的转换,在保留对传统技艺学习、传承的基础上,注重“四新”的引入,在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建立对应的体系模块;在课程建设中建立对应的课程;在实践课程中建立对应的实践环节;在教学改革研究中开设对应的研究课题。
培养或引进有影响力的教学名师和带头人,广泛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加强教师国际交流,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能力与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教研水平高,社会服务能力强的教师团队。
培养青年科技人才,青年教师是学科长远发展的生力军,承担着专业建设和教学科研的重要任务。采取激励措施鼓励参与各类高水平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动,参加省级或国家级微课比赛或者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大赛,有效激发青年教师的学术热情,开拓青年教师的学术思维。加强青年教师的培训,拓宽科研资助范围,通过进修、攻读学位、挂职锻炼等多种方式进行知识更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构建先进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鼓励应用型、创新型课程的发展,通过设立课程开发中心,为新课程的顺利设计、实施提供组织机构保障。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广泛收集、精心编写和选择教学案例,使案例典型、综合、有难度,与设计理论相关,不断更新。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研究水平,鼓励其积极参与编写工作,建设高水平教材,选用国家级规划教材或省级重点教材等优秀教材和新教材。建设精品线上课程和线下课程,建设覆盖主干课程重要知识点的微课程,参与国家级和省级各类课程建设,并实现共享。积极开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等教学资源建设。
构建功能明确、理念先进、高新技术的专业实验实习实训平台,与企事业单位等共同建设产学研平台,开展校企协同育人项目研究;建立可满足“互联网+”时代教育要求的数字化教学与信息化管理平台。
产教融合培养创新创业学生是一项探索性的新课题。虽然多年来高校和企业在教育和科研中已有了很多成功的合作,有了相应的基础。但是以往这些合作大多是高校教师和企业之间,停留在单线层面上,可持续性不强。建立产学研平台、校企协同育人平台、数字化教学管理平台,就是要促进高校和企业之间形成长期合作机制,共建产教融合中心,以提升创新应用、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功能,加快推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搭建学生科创实践平台,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参加影响力较大的创新创业竞赛、学科竞赛。实施项目化和案例教学模式,倡导以工作室模式带动高年级学生的实验教学,并将科研项目引入教学中。
项目化和案例教学是通过承接项目有条件地组织学生参与,把项目融到教学中,是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的现代设计教育模式。企业为教学提供了真题的任务,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指导,培养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在“项目化”教学的真实企业岗位上,学生感受到企业氛围,了解企业生产组织和制造流程,参与了企业的生产活动,接受了企业文化的熏陶,增强了职业意识和专业技能。同时受益的还有教师,相应地提高了专业实践能力,积累了经验,保证了教师技术应用能力的持续提高。
加强同国内外服装院校建立稳定的交流机制,以及境内外大型跨国企业的交流与合作,选拔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赴境外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访学交流,聘请国内外著名设计师担任教学工作。与国内本专业知名高校建立良好合作关系,搭建对接平台,开展专业共建,在教学计划和课程交流中借鉴国外高等服装教育发展的有益经验,对人才培养进行协同管理。
在专业建设中不断总结经验凝练特色、固化特色。以创新创业能力为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根据专业特点将艺术与技术融合、产教融合、校地融合纳入到教学体系中。积极引入企业资源,强化教学方法研究,注重课堂、课外实践教学的延伸。支持、鼓励本科生尽早尽快参与科研实践工作,提升其专业创新实践能力。
紧随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将三维技术、网络技术、数字虚拟技术等新技术、新手段融入教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建立“艺术与技术融合”的课程模块、实践环节模块;在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中开设对应的研究课题。
通过构建校企共同承担的多形式、多层次、多方向化的校内、校外“产教融合”平台;构建“走出去,请进来”的师资队伍,把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形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为一体的“产教融合”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主动对接地方,背靠行业、面向企业,服务地方、融入地方。师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创新成果被企业采用,为企业发展作出了贡献,也为服装专业教学提供了条件与支持。形成了校企互动互惠、合作共赢的佳境,践行了学校服务地方、为地方经济发展做贡献的办学宗旨。
聚焦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应坚持政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构建“五化一转换”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三融合”培养学生掌握综合知识,形成独特的专业视野,使学生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实践以及创新能力等得到进一步提升,以更扎实的专业技能解决综合、复杂的问题,为双创能力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