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萌
(焦作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河南 焦作 454000)
太极拳历史源远流长,以中原文化为基础,自焦作市温县陈家沟村发源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普遍传播,其在文化内涵、理论、拳法等方面有着厚重的文化积累,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太极拳文化。而作为陈式太极拳的发源地-河南省焦作市在陈式太极拳的教育传承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天然的优势。
太极拳的流传度很高,习练太极拳的爱好者遍布世界各个角落,技艺精湛的太极拳教练自然有很大的市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太极拳作为国家名片,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表现,陈式太极拳开展得也越来越好,有着众多传承人,他们不仅仅习练拳法,熟悉套路,更是自动自发地对陈氏太极拳进行深化研究和教育传承。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1]。太极拳馆教育传承是陈氏太极拳的学校教育传承的重要路径。作为太极拳的发源地——焦作温县吸引了众多武术爱好者络绎不绝地来温县拜师,习练陈氏太极拳,为了满足学生学拳的需要,当地如今存在多个太极拳馆,开办于1980年的陈家沟太极拳学校是我国首家全日制传授传统太极拳的专科学校。
不少中小学及高等院校都开设有太极拳课程,特别是焦作大学,针对太极拳文化优势,学校成立了太极拳文化发展与研究中心,对太极拳进行深化研究和多重探索,同时,在全校范围内展开“太极拳+”教育教学革新,取得了突出成效。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大力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扶持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2019年6月24日,国务院公布了《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意见明确提出了细化《“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要求,实施全民健身行动。作为一项全民喜闻乐见的健身运动,陈式太极拳在更是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小视频等多种新媒体技术方法也成为陈氏太极拳教育传承的新技能。陈氏太极拳官方组织及其传承人大都通过各种新媒体手段建立了自己的网络空间。“太极拳网”“人民太极”等平台及时发布焦作市陈氏太极拳的发展历史、流派传承等信息,温县城区内的多数拳馆等教学研习机构基本上都注册成立有本机构的微信公众号,很多陈氏太极拳的爱好者也都有自己建立的微信圈子,便于沟通交流。
陈氏太极拳传承至今能够历久不衰跟技艺精湛的众多传承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但是往往在确立了传承人之后,没有专门的机构进行后续管理工作,对传承人的管理比较松散。这些分散在国内外各地的传承人相对比较独立,在传承陈式太极拳的过程中,有的传承人因时因地制宜对陈氏太极拳的部分拳理要义进行了背弃。这导致陈氏太极拳的教育传承存在一定的危机。
陈氏太极拳拳馆林立,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每家拳馆都是根据开馆拳师各自的特点进行教学。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各级学校,特别是焦作市当地的三所高校,河南理工大学、焦作大学和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都开设了相关的通识教育课程,但是他们所使用的教材也多是学校老师自行编著的。总而言之,在陈式太极拳的学校教育传承方面,普遍存在着机构设置、教学管理各自为政,教材及教学缺少统一标准的问题,造成对陈氏太极拳的认识各有偏颇。
文化传承的内涵始终向两个维度延伸着:其一,前一代人渴望永存通过文化对后一代人的“传”;其二,后一代人渴望生存发展对前一代人文化的“承”[2]。可以看出在社会教育传承方面,陈式太极拳取得了突出的成效。但是陈式太极拳文化旅游的产业链不完整。首先是缺少整体规划。好像随处都有太极拳的影子,确无法确切的感受和了解到陈式太极拳的精髓。其次是周边基础设施不齐全。陈家沟附近保留了原生态的村落文化场景,在为大家带来太极拳历史流变的自然见证的同时,也出现了无法满足大量太极拳爱好者生活需要的问题。最后是周边文化、运动产品开发不足。陈氏太极拳的产品过于单一、大众化,没有形成自己本土的特色。
首先,成立专门机构对陈氏太极拳的研究和相关传承活动进行统一规范化管理。其次,组建专门团队对陈式太极拳进行深入研究,在驾驭太极拳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开展教育传承陈式太极拳的专项活动。再次,设立传承人选拔及考核制度,科学管理传承人。要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对传承人进行规范管理。在传承人的确定上,要综合考量,科学评判,选择在陈式太极拳领域中有权威的标杆人物作为统帅,不仅要考量拳法技艺,还要对其人品道德,思想修养的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估,选拔出作为陈式太极拳这张国家名片的代表。同时要建立完整的考核体系,对选拔出来作为代表的传承人进行进一步的培养教育和规范管理,有奖有罚,这样才能促使陈式太极拳的传承常有新鲜血液,不断迸发新的生命力。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这是咱们的文化自信,在坚持这份自信的同时,应该增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互联互通。切忌故步自封,闭门造车,应该主动加强与外界的互联互通,交流协作,积极学习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长处,比如法国在太极拳合法化方面的优势、日本在太极拳整体发展规划方面的长处,以此来不断推进陈式太极拳教育传承向纵深发展。
陈式太极拳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成功表率之一,学校教育传承成效显著。针对其在学校教育传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立足焦作各级学校传承实际,应着力于将各级学校的优势资源整合起来,交由前期建立的专门机构研判,形成具有权威性的标准化教材,在整体层面上形成统一的教学基础风格,制定陈式太极拳教学方面的必修必选课。在必选必修课程之外,每个学校可以增设地方或拳师流派个人特色的选修课程。形成基调一致,资源共享,各具特色的学校教育新风尚。
陈式太极拳文化要想实现活化传承,必须将它与人民的生活生产紧密联系在一起。要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在党的十九大“健康中国,全民健身”思想的指导下,紧跟市委步伐,借助“互联网+”深挖专研其文化内涵,形成“太极+”文化产业链,树立陈式太极拳文化品牌,建设“世界太极城,中原养生地”,将文化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更好地为当地社会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