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难行易VS 知易行难

2020-01-02 12:33:56阮清和
青春期健康 2020年5期
关键词:客观规律层面过程

文/阮清和

知难行易与知易行难是传统文化意义上的经典命题,历代先贤为此发出过诸多感叹,也留下许多著名论断。在现实生活当中,知与行究竟孰难孰易,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特点都会做出不同的回答。对于一些人来说,长于思考,但缺少持之以恒的毅力,故知易行难;也有些人,悟性比较平庸,但却是很好的践行者,故知难行易。那么对于你来说,知和行到底哪个更难呢?

正方观点

知难行易

知,包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以及对事物方法的探索,是求知,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创造的过程。这与生而知之的“知”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而行,则是人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是对知的运用过程。所谓知难行易,是指求得如何行的方法难,而使用这个方法办事易。接下来,将从以下几方面阐述知难行易的论点:

第一,知是一个认识客观规律的过程,认识规律比按规律办事更难,创造知识比运用知识更难。就拿最简单的求圆的周长来说,现在我们都知道用2πr来计算圆的周长,但是在几千年前,刘徽用割圆术把圆内接正多边形的面积一直算到了正3072边形才算出了比较精确的值。可见,探索方法比运用方法更难。

第二,知是方法论的总结,我们的行动必须受到知的约束,而认识的不足,必然会导致行动的困难。就像现在许多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没有对生活产生规划意识,在学校里浑浑噩噩度日,等到就业时才发现本应充实和提高自己的时间都因无知荒废掉了。反观那些名人志士,如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和周恩来,无不是在年少时就知其志且知其如何行志,从而一步一步取得了成功。

第三,从知和行的关系分析,知是行动的指导,人们为了探索知,为了自己或下一代更好地行,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与牺牲。例如今天,人们对电灯已习以为常,可当年爱迪生试过1600多种材料,做了上万次实验,写下了两万页笔记才最终确定以碳化后的日本竹丝作为灯丝。面对这样的事实,可以看出知的艰难与不易。

第四,倡导知难行易,是要改变世人因“知易”的错误认识而产生的轻蔑学识的态度。社会需要知难行易,只有承认知难,作为开拓创新的一代,我们才能在基于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迎难而上,去开拓未知;承认行易也是在警醒自己,我们面对众多的科学知识不能浅尝辄止,学而不知,应该“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反方观点

知易行难

开篇明论,定义先行,只有正确认识了知和行的概念,才能正确地阐述辩题。按照现代汉语字典的解释:知有知道,使知道和知识的意思;行有两方面的意义:第一是探索真理,第二是实践真理。而难、易是一对反义词,即困难和容易。接下来将从以下三个层面来阐述知易行难的论点。

第一,从历史层面来看,知易行难是不断被前人所印证的。早在几千年以前,孔子就已经说过:“言知之易,行之难。”《尚书》中也提到:“非知之艰,行之惟艰也。”歌德巴赫早在1742年就提出了他的猜想,各国数学家们为了证明他的猜想,付出了几百年的努力。而在现代,众所周知,植树造林能有效防止土地沙漠化,可是地球上的一些土地还是以惊人的速度被沙化。这些例子都无一不在佐证着行动比知道方法更难。

第二,从现实层面来看,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实践时事物并不会完全如同理论所说的一样。那些因贪污而入狱的人难道不知道“君子敛财,取之有道”的道理吗?那些知法犯法者,难道不知道触犯法律的下场吗?那些闯红灯的行人难道不知道产生交通事故的后果吗?他们当然知道,但“说着容易做起来难”“道理简单过程复杂”反映出人们普遍的认知现状。大道理人人都懂,但在艰难情况下还能坚持真理的往往是少数人。

第三,从哲学层面来看,“知难行易”既不符合唯物辩证法也不符合认知规律。因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每一次再认识的前提条件,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回到实践,如此循环往复以致无穷是人类认识提升的过程,也是人类实践不断深入的过程。在这两种过程中,行既是最初起点也是最终目的,知是为了更好地行,如何行对知起决定性作用,所以行比知更重要,也更有难度。

在实际生活当中,我们不能单独看待知难行易或者知易行难。处于认知的阶段,知道是较难的,不知也就谈不上去行动,当对事情的认知以及演化的过程有了客观的认识后,具体的行动和实施就会随着客观条件的限制变得更难。只有理性看到,知与行在一件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难度是根据实际情况各有侧重的,才能不畏实践的艰辛,亦不惧探索的迷惘,才能奋勇向前,直至成功。

猜你喜欢
客观规律层面过程
江阴市三个层面构建一体化治理重大事故隐患机制
“三件大事”历史性胜利所彰显的客观规律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10
如何学好语文
高三化学复习的四个“层面”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Coco薇(2015年12期)2015-12-10 03:54:58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二)
论人民调解工作实践中的唯物论方法
世纪桥(2015年2期)2015-04-03 16:2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