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伟 李 昂
两千多年前开始,中华民族的伟大先贤穿越草原沙漠,冲破惊涛骇浪,闯出了联结亚欧、亚非的陆路和海路两条贸易通道,因主要贸易是丝绸,所以得名“丝绸之路”。从张骞的“凿空”之旅到马可波罗的游记,这些历史人物和故事都是古丝绸之路的见证者和参与者。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外国出访时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倡议,旨在跨越不同国家地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历史背景、不同文化宗教、不同风俗习惯,打造和平与和谐的“新丝绸”经济合作纽带。
有调查显示,自“一带一路”提出以来,全球舆论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情绪从2013年刚提出时的16.50%升至2017年的23.67%,特别从党的十九大以来,随着“一带一路”参与国家的深入合作,国际社会对于“一带一路”的积极情绪攀升至32.50%[1]。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影响力逐渐增强。6年来,中国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秉承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推进“一带一路”从理念转化为行动。在引领“一带一路”国家双边与多边的合作交往中,形成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一带一路”从蓝图走向了现实,从“大写意”雕琢成“工笔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至2019年,“一带一路”参与国家已达100多个,朋友圈遍布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拉丁美洲[2]。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逐步推进,多边、多元、多层次的合作机制逐渐形成。在合作交流方面,“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目前已成功召开两次,成为两年一次的国际合作交流盛会。2019年的第二届峰会,有150个国家和92个国际组织的6000余人参会[3]。在商贸平台端,中国举办了丝绸之路博览会、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亚欧博览会等大型展会,并在2018年11月首次成功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多边机制中,中国充分利用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中非合作论坛、博鳌亚洲论坛等现有多边合作机制,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积极同各国开展实质性对接合作。在建设“二轨”对话平台上,中国围绕共商共建“一带一路”开展了多样化的沟通合作方式,同沿线国家的多个领域打造了深度协作的“二轨”交往渠道,包括政党、智库、工商界、媒体、高校等。例如:中国同相关国家智库组建了“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境内外部分高校设立了“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中外媒体合作召开“一带一路”媒体论坛、开展联合摄制等。这些举措为国际社会及时了解“一带一路”带来了便利。
“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4]不同的种族、不同的肤色、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文化以及不同的社会制度构成了多元化的当今世界,各国人民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5]。在世界大家庭里,一种理念之所以应者云集,是因为“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强调平等参与、充分协商,不同意见坐下来谈,统一意见跑起来做,通过充分对话沟通找到相通点、交汇点、着力点。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6]“一带一路”建设不做零和博弈,不以意识形态划类别,不结地缘政治联盟,不搞“小圈子”文化,不是另起炉灶、推倒重来,而是实现建设对接、优势互补,重视互联互通、产能合作、贸易投资,也重视文化交流、人文交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守望相助,即使相隔万水千山,也一定能够走出一条互利共赢的康庄大道。”[7]在实现共同繁荣发展过程中,建构互联互通的渠道尤为重要。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五通”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打通各区域间的阻碍,协调各区域间的差异,联络各区域间的资源,搭建各区域间的桥梁。中国提出“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合作框架,旨在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间的互联互通。“六廊”即共建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和孟中印缅六大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六路”即建设铁路、公路、航运、航空、管道和空间综合信息网络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多国”是指一批先期合作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既要平等互利,又要尊重实际与一些国家先行合作。“多港”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建一批重要港口和节点城市,保障海上运输大通道安全畅通的合作港口,进一步繁荣海上合作[8]。近几年,中国同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发展规划进行了有效对接,包括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东盟的互联互通总体规划、俄罗斯的欧亚经济联盟、哈萨克斯坦的“光明之路”、越南的“两廊一圈”、印度尼西亚的“全球海洋支点”以及英国的“英格兰北方经济中心”等。
“一带一路”超越了地缘政治、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等因素的限制,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为不同国家提供了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机会,改变了现有国际经济合作机制对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文化、地理环境等方面的要求。发展不平衡是当今世界最大的不平衡[9]。“一带一路”通过不断的展开,为沿线国家扩展了更多发展空间和机遇,发展福利惠及当地人民。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内陆国家哈萨克斯坦在中国连云港找到了太平洋出海口,肯尼亚蒙内铁路项目为肯尼亚创造了将近5万个工作岗位,白俄罗斯打造起了自己的汽车制造业,牙买加等国实现了高速公路零的突破,斯里兰卡等国解决了困扰多年的电力紧缺问题,中老铁路、中泰铁路、雅万高铁、匈塞铁路相继开工建设,埃及的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填补了埃及国内市场的不足。
“历史发展、文明繁盛、人类进步离不开先进思想的引领。‘一带一路’倡议源自中国、属于世界。”[10]随着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召开,“一带一路”在发展质量上要求更高,在发展领域聚焦更深,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举措更细。经过各方共同努力,“一带一路”已成为广受欢迎的国际合作发展平台,一条和平、繁荣、开放、绿色、创新、文明的“新丝绸之路”映入世人眼帘。
“计利当计天下利”[11],中国自古倡导正确的义利观,从兼济天下到“真、实、亲、诚”,中国用行动诠释着公平道义。根据《“一带一路”大数据报告(2018)》的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7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增速高于中国对外贸易整体增速,与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达69756.23亿元,“一带一路”的经济效应逐渐显现[12]。
从一穷二白到伟大复兴,中华民族在艰苦卓绝的过程中历练成长,我们深知苦难的滋味,也深知和平发展的必要。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发展建设是中华儿女众望所归,中国实行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必然选择,党和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是追求和平发展的人民所期盼的。然而一段时期,西方媒体上有关“中国投资威胁论”的论调不绝于耳,甚至有西方学者把“一带一路”倡议渲染成“马歇尔计划”,主张采取“贸易与投资保护主义”措施限制中国投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过,“‘一带一路’不像国际上有些人所称是中国的一个阴谋,它既不是二战之后的马歇尔计划,也不是什么中国的图谋,要有也是‘阳谋’”[13]。非此即彼的“两极论”根深蒂固,破除固有思维是一件难事,但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或许新的发展机遇会分割一部分群体的利益,但从整体来看,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主要代表的一系列新的和平倡议必然受到多数人的欢迎。
全球化的经济需要全球化的治理,那么自然也需要全球化的共同治理平台,从共享经济到共享平台,理念不断升级,经济持续助力,合作共享正在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交流的主流理念。短短几年,一百多个国家的人民受利于“一带一路”所带来的发展,“一带一路”也正成为更多国家的选择。如果不能把握时代脉搏,历史机遇也有可能从身边错过。发展路途不免有坑洼、有沟壑、有险滩,但美好总是值得追求,也是令人向往的。经过中国和各方的共同努力,“一带一路”从倡议变为实践,从粗轮廓转为细线条,一条新的经济丝带正在托起人类的发展期望。
美国著名投资家和金融家吉姆·罗杰斯不止一次说过:“19世纪是属于英国的,20世纪是属于美国的,而21世纪则是属于中国的。”与其说归属,不如说相依,中国的强大不仅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复兴之路,更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在努力为世界人民谋求更美好的生活。时代需要什么样的责任,人民需要什么样的生活,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发展,把这些问题想清楚,一个国家、一个政党才能立得住、立得稳、立得直。如今站在新时代新起点上,世界迎来一些挑战也迎来更多契机,把握历史机遇、珍惜眼前机会,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只要世界人民携起手来,就能创造人类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