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茂中
书就是我们日常读的书,而关于读书,古今中外名人大家有很多论述,有的说读书为了出仕做官;有的说读书为了悟道修身;有的说读书可以养精医愚;有的说为了雅兴消遣;也有的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现实也的确如此,在读书上我们看到的大多是功利性,而读书的真谛都被忽略了。其实,到一定人生阶段读书致用倒在其次,读书的至境还在于养心、在于悟道、在于达到对人性的了悟与同情,达到对宇宙的洞察与皈依,以求内心的平静、豁达与从容。
在中国古代,对读书就有大雅之说,对做官只能为大俗之类,但从中国传统文化来看,大雅对大俗又是一种鞭策,一种拯救。曾国藩就是一个例子,据说他一生都是半天办公,半天读书,即使是在战事激烈的军旅之中也不废此例。以至他写下的《曾国藩家书》,对于今天的社会依然发挥着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俗对大雅,也是一种成就吧。
在读书上,我们常常能听到这样一句流行语:“读书改变命运”,至于读书改变什么?读书改变多少?暂姑且不论。若再问读哪一本书可以改变人生?恐怕谁也说不清楚。再说读书是一个过程,它需要潜移黙化,润物无声,在博览群书中反省自知,所以古人才说“读万卷书”。当然在“读万卷书”的同时,读经典更为重要,对于经典的意义,曲黎敏教授说的特别有见地:“我们现所学的很多东西,对应的都有变化,可是,变化的东西就不是经典,这点像女人爱整容,说句实在话,你再怎么整来整去,也总有衰老的那一天,所以,你看那些整容的人到最后,反而缺乏了那种自然的状态,脸部都是僵硬的。”她还说:“人,生老病死是无法抵抗的,不变的是你美丽的心灵!”内化于心也许就是这个道理。
说到经典,如《论语》,就是一部好读的书,并不是一部高深的著作,直白地说它是一部回忆对话录,有情节、有场景、文字生动活泼,是孔子和学生之间的对话,是学生记老师言行的笔记。有些是无心记下的见闻,像“子见南子,子路不悦”,估计是嘀咕了一些难听的话,孔子就挂不住了,发誓说自己没有别的心思,否则“无厌之”。这个细节让我们感到《论语》是可信的,对孔子那些听来调子很高的夸奖大概也是写实的。《论语》笔调,平和自然,悠哉悠哉,一读就读进去了,两千多年了依然像是面对面,在跟孔老夫子周游列国似的,仿佛就是当下的师生。
读书的意趣和妙处,对于一个真正读书的人自有他的体悟。有时,读书就像品尝到一家“风味小吃”,心满意足又倍感惬意;有时,读书就像进一家百货商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有时,读书就像旅途中的一位邻座,为了消除旅途的寂寞而找一位听众,来消磨一下时间。
在我们手捧这本《论语》的时候,不得不沉思,这都是两千多年前的事了,今天依然还能听到他们的“谈笑风生”。这样说来,不论是今是昨非,还是物是人非,最后竟是书比人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