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立新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 430050)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精准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明确提出,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问题。党的十九大又明确把精准脱贫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再次作出了新的部署,在2020年前全面完成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目标。特别是“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不仅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程度深,而且基础条件薄弱、致贫原因复杂、发展严重滞后、公共服务不足,脱贫难度会更大;同时需要对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进行专项治理,切实围绕工作抓作风、抓好作风促工作,全面提高扶贫工作的成效。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一鼓作气、尽锐出战、精准施策,以更有力的行动、更扎实的工作,集中力量攻克贫困的难中之难、坚中之坚,确保坚决打赢脱贫战场对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攻坚战[1]。
确保脱贫工作务实,过程扎实,结果真实,让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这正是习总书记对脱贫攻坚的高质量、高标准的要求。扶贫工作开展至今,国家投入人力之多、资金之巨,不仅仅帮助全国7亿农村贫困群众从根本上解决了吃穿住行的困难,更是大大地加速了全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而在这种大环境下,社会各界自然转换了关注点,从“数量”到了“质量”。
对于精准脱贫工作必须要求各村级“两委”组织应该严格按照“五个一批”、“六个精准”工作要求,坚持以精准识别为前提,以精准退出为目标,以产业发展为基础,以增加收入为核心,紧紧围绕贫困人口高质量脱贫和退出目标任务,从注重脱贫向脱贫和巩固提升并重转变,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开展脱贫攻坚“回头看”,全面排查“三落实、三精准、三保障”方面的问题,靶向攻坚,使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
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最基层的组织,是村级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是党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和群众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斗堡垒。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农村绝大多数基层党组织履行党的组织职能、发挥核心作用,是带领群众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领导力量,但也有极少数农村党组织没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严重影响乡村治理和乡村建设。如有些村支书没有带头履职尽责,担当作为,承担责任,发挥不了“领头雁”作用;有些村“两委”之间关系不和谐,相互对立,矛盾重重,缺乏民主议事的氛围;有些村干部缺乏对党的政策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应付了事;有些村支部疏于对党员教育与管理,服务意识淡化,责任意识缺失,缺乏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知识和本领等。而现实的农村越来越空心化,老弱病残留守村中守着一亩三分地耕作,党员队伍总体年龄偏大,后备力量缺乏,村级党组织能否吸引更多的人回归农村参与建设,带领群众发展经济、脱贫致富,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必然所在,但有些软弱涣散的基层党组织,凝聚力不够,观念陈旧,意识封闭,根本就没有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的激情与本领,也没有真正对村级贫困户精准脱贫的帮扶对策,更不谈有打赢这场意义非凡的脱贫攻坚战的顶层设计[2]。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需求,在自主的生产经营方式下,农村的各种矛盾逐渐出现,农村种植成本的增加,粮食价格的低迷,虽说国家给予了相应的补贴,减免税收,但村民仍增收不增益,导致很多农村人不愿意在家种地,出现了大量荒田。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赚钱,村中驻守的大都是老弱病残的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他们是农业生产中的主要力量,自耕自作,村民与基层组织的依赖性相对减少、影响力也减弱,村级组织成为国家政策实施与村民获得实惠的一个传话筒。有的村党组织根本没有长远的壮大集体经济的发展计划和经济创效增收的手段,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上思想不解放,安于现状,顾虑重重,信心不足,也有畏难情绪,造成村党组织在发展公益事业、提供服务等方面没有财力支撑。更有甚者,个别村党组织负责人只想从集体经济中获取个人利益,在脱贫攻坚任务中,根本没有考虑作为弱势群体的贫困户家庭,仅靠国家各项兜底政策满足其“两不愁、三保障”,没有从扶智、扶志方面作根本性的考虑,带动贫困户通过主动劳动来增加人均收益。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来,我国农村开始实行村民自治制度,随之而来的是农村宗族势力及其家族观念重新出现且有所抬头。续修族谱,翻修、扩建、重建家族祠堂,农民对宗族关系愈益重视;在婚丧嫁娶、祭祀祖先等群体活动中,宗族势力的影响力表现有所加大;在村民委员会委员直选、村民利益的获取、精准扶贫对象的准入等重大事项中,宗族势力的影响力不可忽视,家族、宗族势力在幕后操纵村干部,插手左右村内事务。由于农村根深蒂固的狭隘的家族观念在延续甚至强化,在精准扶贫工作中,造成扶贫对象识别不够精准,贫困户的贫困属性存在偏差,国家各项政策的落实有失公正等,这些给贫困户的精准退出带来了诸多的麻烦。
在农村,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的陋习由来已久,不但办婚礼讲阔气,婚宴摆上好几天,邀请表演队表演等,办丧事也讲究排场,原本是为了祭奠死人的,却成了活人的攀比,吹拉弹唱,想办法在死后风光大葬,而且家庭成员的生日宴、孩子的教育与成长等也如些。攀比之风愈来愈盛,各种明目千奇百怪,请客送礼风甚,礼金越收越高,次数也越频繁,有的甚至举债办红白喜事,使村民苦不堪言,这也极大地增加贫困户家庭的负担,脱贫之路更加艰难。
脱贫攻坚战主战场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处在治贫、扶贫、发展、小康的最前线。基层党组织作为党的神经末梢,是党的建设的“细胞”和基石,最先感受到老百姓的体会和需求。在脱贫攻坚中,要切实解决“扶持谁?”问题,必须在贫困户精准识别上下死功夫。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发挥“神经末梢”的感知作用,实现精准识别;同时也要按照“九不进”条件进行清退,做好贫困户的纳入和清退工作,杜绝出现“卡内有硬伤”、“卡外有真贫”的现象。精准脱贫既要输血又要造血,干部与群众血肉相连,相互了解,党员干部在精准扶贫中一定要发挥他们的战斗堡垒和带头作用。带头创业,结对帮扶低收入农户,带动村民共同致富,多渠道推动集体经济增收和村民致富,担任起扶贫攻坚的责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脱贫攻坚战工作中,把抓党建促脱贫作为实现贫困退出的“压舱石”。打造优秀党支部,培育致富带头人,尤其是发挥“领头雁”作用,让他们大力发展产业扶贫。吸引在外务工的青年返乡创业,吸收更多贫困户参与其中增收,这样才能带领贫困群众走上脱贫致富路。
村级党组织应坚持产业扶贫作为重中之重,把脱贫攻坚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全面实施“一户一策”精准到户扶贫政策措施。谋划好完备的顶层设计,明确产业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在增加人均收入上下功夫,把产业融合作为拓宽增收渠道的“牵引器”。利用村能人建立食用菌种植、温棚蔬菜和特色水果等产业扶贫基地,接纳力所能及的贫困户参与其中劳作,发挥这些产业在贫困退出中的“主导”作用;引进企业家建立处理具有鲜明地理标志的产品——汉南甜玉米、喜鹊湖螃蟹等扶贫车间,增加产品的增值能力,还可吸收贫困人员注入车间,发挥这些产业在贫困退出中的“支撑”作用;按区域特点和美丽乡村建设,扶持贫困户充当巡河员、村畜牧防疫员、环卫员等公益性岗位,发挥这些岗位在贫困退出中的“补充”作用。通过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等产业扶贫新模式,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保障贫困户高质量脱贫。
农村的道德教育历来是由家族来完成,宗族组织应大力倡导族人具有尊老爱幼、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等社会公德。因此,作为村级党组织应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做好党组织与宗族之间沟通与联系,在乡村治理中坚持党要管党,正确认识和应对宗族势力在基层民主选举、村民的民主决策和管理、村民的民主监督等方面影响,特别是在精准脱贫攻坚战中,根除宗族势力对村民自治中的负面效应,以公开、公正、公平的方式按国家政策和标准行使权利,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崇德向善的良好村民风俗,让贫困户高标准脱贫[3]。
为避免红白喜事铺张浪费,有效遏制婚丧嫁娶讲阔气、大排场、攀比心,村级组织应该与村民共同制定合理合规的村规,对参加人数、餐饮、礼金、车辆等均作出具体规定。村委牵头成立服务型红白理事会,弘扬婚嫁新风,形成薄葬厚养,引导村民文明节俭操办婚丧喜事,助推新时代摒弃婚嫁陋习。还对日常红白喜事操办进行监督,形成新的秩序,回归简朴之风。只有倡导移风易俗,使婚丧嫁娶简约化,才能降低贫困户家庭的日常支出,保障其有限的资金用于衣食住行和医疗保障等,才能让这一群体具有真正的幸福感。
精准脱贫工作任重而道远,为使这项利国利民的工程做好,以高标准要求贫困户出列,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是关键,产业扶贫是重点,宗族影响是方向,移风易俗是底线,这样才能切实打赢这场脱贫攻坚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