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冬雪
云南又称古滇,自古以来就自带一种神秘色彩。自两千多年前丝绸之路起,无数奇珍异宝从此经过,其优越的地理条件也诞生了很多独一无二的瑰宝,丰富的铜矿、锡矿等有色金属资源成就了云南特有的乌铜走银,早在清代《云南风土记》中就有对云南大理出产乌铜的记载。
乌铜走银是一门古老的技术,最早可追溯到200多年前的清雍正年间,据说是由滇南石屏县一岳姓铜匠所创。相传,岳姓工匠冶炼铜器时不小心将戒指掉落在铜炉中,唏嘘不已后,一气之下将周围的银、铝等金属扔入铜炉之中,待气消之后清理时发现,炉中呈现一种颜色黑亮的特殊合金铜,上面隐约呈现出金黄色和银白色的线条[1]。岳氏工匠尝试着将其打造成工艺品,在黑色金属的基础上篆刻花纹嵌入银屑,制成了最早的乌铜走银,民国时期格外盛行。
乌铜走银是典型的滇味文化下的产物,凝聚了云南手工艺人的智慧结晶,经历了时光的洗礼,是通过不断地完善一代代传承下来的独特的技术。手艺人独有的匠心情怀、纯手工打造,使得在匠人制作时需要极高的耐性和定力,体现了中华民族对高品性的追求。乌铜走银不只是一种器物,还可以作为一种载体。在传统意义上,乌铜走银制品起初被作为一种馈赠之物,馈赠者可将自己的祝福憬愿以及美好的装饰性纹样刻制在器物之上,表达对亲朋挚友的祝愿。它代表了一个地域、一个文化的特有情怀,更是人文环境下价值的体现。
乌铜走银曾与北京的景泰蓝齐名,并称“南北铜艺双绝”,奠定了它独一无二的地位。常言说“艺术源于生活”,大多民间工艺是因人们的生活需求诞生,之后逐渐上升到人们的精神生活。著名学者袁嘉谷曾经在《异龙湖歌》中提到“器精称乌铜”,所称赞的正是乌铜走银极其精美的工艺。乌铜走银价格昂贵不仅在于它的成本,还在于手工艺人对于艺术本源的极致追求。它要求手工艺人有很高的艺术素养,既懂得绘画、书法、篆刻又懂得冶炼、打磨技术等,这就使得乌铜走银集地域性独特的工艺技法以及东方特有的文化内涵于一身,是少数能将几种特有的文化艺术与技术融合较好的载体。在生活中,除了它的使用价值,还有极高的鉴赏价值,得到了很多收藏者的青睐。
乌铜走银制品成为艺术品的过程必然是艰辛的,要经历炼制、雕刻、走银、成型、打磨抛光、变色处理等步骤。《新撰云南通志》对乌铜走银有大体描述:“甲于全国乌铜器制于石屏,如墨盒、花瓶等,錾刻花纹或篆隶正书于上,以银屑铺錾刻花纹上,熔之,磨平,用手汗浸渍之,即成乌铜走银器,形式古雅,远近购者珍之。”乌铜走银制品锻打后的乌铜片为胎,匠人手工绘制出需要的图案纹样或者文字。在确保线条的流畅性的基础上,匠人再用錾子依照前者刻画,刻画的深度根据器型所需要的乌铜片厚度来定。随后,将银屑填入刻纹内,经高温加工,将银屑与乌铜片融为一体。由于铁器、铜器以及银器的熔点不同,这一烦琐的“走银”工序也是最考验匠人工艺的一个步骤。冷却后再把乌铜片进行成型处理,使其成为一件完整的器物。最后,进行抛光以及打磨处理。匠人用双手捂住红色器物,将汗液渍沁入走银处,使其氧化呈乌黑发亮的状态,透出亮银色的纹饰,呈现出黑白分明的强烈对比。现在常见的是乌铜走银的成型器物,也有少许乌铜走金。在着色上,乌铜走金借鉴了古代的“鎏金银”“错金银”,为了在技法上进行区分,后被冠以“走金银”。
乌铜走银是手工艺人的精神传承,这种传承也体现在手艺人在器物造型上的追求。乌铜走银常见的器型主要有以下三类:
1.文房四宝
陆游有一句“山复水重客到稀,文房四士独相依”,说的是文人居处偏僻无人来访问,还好有文房四宝陪伴。在这句诗中,“文房四宝”被拟人化,可见“文房四宝”在我国古人心目中的地位。“文房四宝”不仅是用来书写的摆件,还可以让人寄托情感,作为朋友来陪伴。“文房四宝”有着体现文人生存价值的至关重要地位,文人常将其赋予人的情感,如旧时称砚台为“润色先生”。南唐时,“文房四宝”特指宣城诸葛笔、徽州李廷珪墨、澄心堂纸、婺源龙尾砚,演变到现在才被统称为笔墨纸砚。自古以来,“文房四宝”就是我国独有的书写工具,无数文人才子用它留下让后人仰视膜拜的佳作。乌铜走银的产出地是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红河石屏,用乌铜走银制成的文房四宝更是别具一格,让人爱不释手。工艺与材料就已经让它有着不同凡响的地位,自身散发的古典韵味更是令人啧啧称叹。
2.茶具酒器
《茶经》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国人品茶,讲究的是礼节。“来而不往非礼也”,沏茶、敬茶是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在待客之道中不可或缺的。而国人饮酒,讲究的是气节,人们常用酒来抒发情怀,作为历史的见证,茶具酒器的产生是顺其自然的。国人不仅会喝,更在“如何喝”上颇为讲究,衍生出的载体形式更是多种多样。茶具酒器的产生不仅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是使人们在物质文化方面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承载物的造型更是值得考究。《殷周青铜器通论》中提及酒器占有24类。用乌铜走银的形式制作出的茶具酒器更为精巧,结合甚为巧妙,造型上也更值得推敲。例如李从仲设计制作的八件套酒具“山水富贵”,涵盖了传统造型的长颈酒壶以及酒盘、酒杯等,图案为以四季山水为主,以牡丹、云纹、莲花为辅,寄托了富贵、吉祥、廉洁的寓意。刻画之细腻以及微小处的谨慎,处处体现着极致的工匠精神。又如比较有代表性的传承人如袁昆林所造的“古滇神韵”乌铜走银酒具。这一套酒具在传统的工艺上进行创新,采用双层胎制,内胎用纯银打造,外胎用乌铜走银的形式打造,装饰纹样上也采用了很多狩猎场景作为装饰,颇有古滇韵味[2]。
3.烟具香炉
除了品茶饮酒抒发情怀、寄托感情,烟草也是人情世故的另一表现。自烟草传入我国以来,随之产生一系列烟枪、烟盒、烟斗、水烟壶、打火机等物件,人们的创造力无限放大。乌铜走银除了作为工艺品,另一重身份也是商品。为了适应所需,也为了自身生存,手工艺人尝试在烟具上进行创作,诞生了一件件古色古香的烟具。烟具的体型较为小巧,多数都是采用云纹、回型纹、万字纹、花鸟等简洁的装饰纹样,而场景型的纹样多数体现在大的器物上。
在诸多乌铜走银纹样的表现形式中,最常见的图案纹样有五福捧寿、梅兰竹菊、八仙过海、富贵山水鱼、三英战吕布、松鹤延年、祥龙献瑞等,不仅有生活场景表述,也有对意境的表达[3]。其表现方式又区别于传统的水墨画,需要对图案有极高的概括性,用明朗清晰的线条绘制出所要表达的含义,而且在装饰纹样和图案上都有一定的秩序和规律性。匠人对纹样的精炼、简化,主次以及虚实的体现,赋予了乌铜走银新的寓意。
对于乌铜走银未来的发展,需提及它本身的特点。乌铜走银的发展以文化传承为主,外形、纹样、种类等都相对来说比较传统、单一,在互联网时代的冲击下,缺乏了市场竞争力。乌铜走银不仅在创新改革方面要打一场硬仗,在团队运营、宣传等方面也要寻觅出新的方向。未来,乌铜走银可以积极利用互联网平台拓展宣传渠道和销售渠道,也可以制作一些精美的周边文创进行宣传推广,拉近与受众的距离。乌铜走银若想大力发展传承,就不能故步自封,加强校企合作,引进新式设计思维,达成合作共赢,平衡设计驱动力和生产力,也会是不错的发展路径。
随着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曾经非常熟悉的手工艺逐渐走向没落。从本质上讲,手工艺是一种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造物艺术,是个性与民族凝聚力的载体,如何让像乌铜走银一样的传统手工艺传承下去,值得新一代年轻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