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士凯
隋唐之际,《史记》注疏之书增多。《隋书·经籍志》“正史类”著录有3部,《旧唐书·经籍志》著录有5部,《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有14部。刘伯庄《史记音义》一书即是为《史记》作注而撰。贞观初,刘伯庄奉敕于弘文馆讲授《史记》,乃采辑南朝宋徐广、齐邹诞生、隋柳顾言三家所著之《史记音义》而撰成此书。关于该书,《旧唐书·经籍志》著录为“三十卷”,《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为“二十卷”,其卷数颇有差异,故对其作一考辨。
《史记音义》一书成书后,唐司马贞之《史记索隐》、宋高似孙之《史略》均引用过该书,可见该书在唐宋时期还可以看到。之后该书便逐渐散佚,目前仅有辑本。关于该书卷数,历代目录书籍记载不同,其流传变化如下:《日本国见在书目》[1]、《新唐书·艺文志》[2]、《史略》[3]、《玉海》[4]、《直斋书录解题》[5]、《文献通考》[6]、《宋史·艺文志》[7]均著录为“二十卷”,《旧唐书·经籍志》[8]1986著录为“三十卷”。
由上可知,关于该书卷数,主要有二十卷和三十卷两种。其中,仅《旧唐书·经籍志》著录为三十卷。针对《旧唐书》此处著录,应思考其“三十卷”是其原本著录为“三十卷”,还是后世版本流传所导致。据《旧唐书》现存版本而言,其较早版本应为“南宋初期两浙东路茶监司刊本”,但该本《经籍志》部分已亡佚,故关于《经籍志》记载的较早记载应为“明嘉靖18年闻人诠本”。按明嘉靖十八年(1539)闻人诠本[9]、武英殿本[10]、百衲本[11]、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2]、四库备要本[8]584此处均作“三十卷”,可见应为《旧唐书》原本作“三十卷”,而非后世版本流传所导致。
《史记音义》卷数在《旧唐书·刘伯庄传》中亦有记载。《旧唐书》载刘伯庄:“撰《史记音义》、《史记地名》、《汉书音义》各二十卷。”[8]4955从此处记载可以发现,《旧唐书·刘伯庄传》与《旧唐书·经籍志》记载有所不同。考其原因,主要在于两者的史料来源不同。清人赵翼《廿二史札记》载,《旧唐书》代宗以前纪传“多钞实录、国史原文也”[13]345,“会昌以后,无復底本,杂取朝报吏牍补缀成之”[13]。根据清人赵翼的研究,可知《旧唐书》代宗之前列传大多抄袭原有的实录和国史。而《旧唐书·经籍志》其史料则主要来毋煚的《四部目录》,其载:“煚等《四部目》及《释道目》,并有小序及注撰人姓氏,卷轴繁多,今并略之。”[8]584从两者的史料来源看,《旧唐书》列传多抄录实录、国史,故其记载较《经籍志》更为可信。
《史记索隐》,唐司马贞所撰,其在撰述该书时采辑了《史记音义》的部分内容,故对《史记音义》卷数有所记载。《史记索隐序》载:“贞观中,谏议大夫崇贤馆学士刘伯庄达学宏才,钩深探赜,又作《音义》二十卷。”[14]143但《史记索隐后序》载:“伯庄以贞观之初,奉敕于弘文馆讲授,遂采邹、徐二说,兼记忆柳公音旨,遂作音义三十卷。”[14]143关于此处记载之差异,前人朱东润先生在其著述中已经指出,但并未作进一步的考证。
由于《史记索隐》两序记载的不同,故先需对其文本作一考辨,方可进一步考证《史记音义》的卷数。首先考察《史记索隐序》历代版本的记载情况。按《史记》宋乾道七年(1171)蔡梦弼东塾刻本[15]1、宋淳熙三年(1176)张杅桐川郡斋刻本[15]2、宋建安黄善夫家塾刻本[15]2、明嘉靖四年(1525)汪琼刻本[16]、明嘉靖四至六年(1525—1527)王延喆刻本[17]2、明嘉靖九年国子监刻本[18]4、明嘉靖十三年秦藩刻本(嘉靖二十九年重修本)[19]、明万历九年刘维刻本[20]4、明万历二十四年南京国子监刻本[21]2、武英殿本[22]41、金陵书局刻本[23]、百衲本[24]、中华书局点校本[25]7以及《史记索隐》明汲古阁单行本[26]1,发现《史记索隐序》记载均为“二十卷”。由此可知,《史记索隐序》在版本流传过程中记载前后一致,没有出现著录不同的情况。其次,通过考察《史记索隐后序》历代版本,发现各版本记录不一。其中《史记》宋乾道七年蔡梦弼东塾刻本[15]11、宋建安黄善夫家塾刻本[15]2、元中统二年段子成刻明修本[27]、明正德十二年廖铠刻本[28]、明嘉靖四-六年王延喆刻本[17]2、百衲本[29]、中华书局点校本[25]9以及《史记索隐》明汲古阁单行本[26]6、中华书局本[25]315均作“二十卷”,而《史记》明嘉靖九年国子监刻本[18]2、明万历九年(1530)刘维刻本[20]6、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南京国子监刻本[21]3、武英殿本[22]45作“三十卷”。由上可知,《史记索隐后序》在后世流传过程中出现版本差异,故需对其各版本作一辨析。从《史记索隐后序》的版本流传可以发现,关于该书卷数之记载宋元版本均作“二十卷”;至明清时期,关于《史记音义》一书记载才出现了版本各异,清武英殿本亦沿袭了明版“二十卷”的说法。按《史记索隐序》以及宋元版本之《史记索隐后序》记载,其明清版本《史记索隐后序》所载“三十卷”应为“二十卷”之误。此外,日本学者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在考证《史记索隐》时亦注:“日本见在书目云:‘《史记音义》廿卷,唐大中大夫刘伯庄撰。二十卷诸本作三十卷,今从金陵书局本。’”[30]由上可知,《史记索隐》关于《史记音义》的卷数记载应为“二十卷”。《史记索隐》一书成书于唐开元年间,而《旧唐书·经籍志》成书于五代,故就其著录内容,《史记索隐》的记载更为可信。
综上所述,根据历代目录书籍以及《旧唐书·刘伯庄传》《史记索隐》所载,《旧唐书·经籍志》所载“三十卷”应为“二十卷”之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