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反哺农村:新时代农村师资建设的战略选择

2020-01-02 01:57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农村教师师资城乡

赵 璟

(郑州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郑州 45004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1]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教育事业具有战略意义的政策导向,也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关键环节。而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重点在于城市反哺农村,促进城乡师资均衡发展。

1 农村师资建设的“落寞”

近年来,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指引下,各地为缩小城乡义务教育资源的差距进行了积极的努力,但由于农村人才资源基础差、底子薄,师资资源的内生性增长能力严重不足,农村师资建设仍处于“落寞”的境地,在新时代背景下,推进城市反哺农村师资建设迫在眉睫。

1.1 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学校的凋敝

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大多转移至城市,农村生源流失,这使得农村学龄人口呈不断递减趋势。由于农村生源数量的下降,“村空心”导致农村学校日益荒芜、凋敝,农村学校和学生的数量都在逐渐减少。随着农村生源的减少,农村教育也逐步迈入“后撤点并校时代”,大批农村学校遭遇“撤并”风波。撤点并校虽然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农村学校布局,但同时也滋生出新的教育不均衡问题。一方面,撤点并校使得大量偏远农村教学点撤销,而此地区的学生不得不徒步往返乡镇的中心学校,距离的扩大导致辍学率、失学率不断提升。另一方面,由于学校距离的加大,一部分学生不得不选择寄宿,这无形中也增加了入学成本。此外,在农村学校布局的调整中,有些农村教学点反而雪上加霜,规模、资源等都大不如以前。在接受布局调整后,一些农村学校集中了一些教育资源,但原本偏远贫困地区或规模较小的学校经调整改为初小或教学点后,一些优质资源反而被带走,教学条件更为恶劣。

1.2 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城乡二元制度”

审视城乡发展差距,农村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其重要原因在于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城乡二元制度”。在计划经济时代,城乡二元结构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政治、文化、教育、思想等领域也逐一渗透。在改革开放后,虽然计划经济体制已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但在原有二元体制结构下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城乡有别的户籍政策、精英教育政策、示范学校政策、就近入学政策等一系列政策进一步导向并巩固了城乡教育二元结构。”[2]在教育领域,城乡教育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城乡分割的二元教育不容忽视。当前,无论农村教育如何追赶城市的步伐,城市和农村的教育始终有很大悬殊,城乡教育中的“马太效应”也愈演愈烈。在当前新农村建设的蓬勃发展中,师资资源的严重匮乏与农村日益提升的物质生活水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进一步造成了农村师资的“落寞”和农村教育的落后。

1.3 农村师资建设财政保障的缺乏

在城乡二元制度的影响下,城市与农村的基础教育也不可避免地呈现出二元性特征。在我国,各地基础教育投资主要由各级、各地政府承担,教育投资的份额则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密不可分,这种经济水平的差距会直接投射到对教育的投入,从而导致城乡教育水平的两极化。一方面,政府财政投入的重点放在了农村教育的硬件设施上,而对师资建设的直接投入却很缺乏。在某些地区,拖欠教师工资、教师工资被挪用现象时有发生,这都导致农村教师职业幸福感的下降和教师的不断流失。另一方面,由于教师工资偏低,住房等配套条件差,在各级政府财政预算中,农村教师的培训经费相对较少,教师教育经费不足使得农村教师质量不高,进一步导致农村教育质量的低下。

1.4 师资流动机制的壁垒

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教师的合理流动是解决当前教育资源失衡的重要举措。然而,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下,城乡之间的师资资源明显不均衡。在教师流动中,也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地方。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流动机制重重壁垒的阻碍。一方面,在编制壁垒上,农村学校编制配置失衡,在功能上存在缺位。为了使农村地区的小规模学校课程能够开齐,许多学校不得不聘用代课教师或兼职教师。但代课教师由于缺乏稳定的财政经费支持,其工资待遇低、职业幸福感差、流动性强,严重阻碍着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在管理壁垒上,教师的管理掌握权大多在各地学校手中,为了学校的长远发展,很多学校会采取各种措施限制教师的合理流动。现有的教师交流合作制度也没有形成规范的文件,这就使得交流范围仅局限于部分骨干或优秀城镇教师,其他城镇教师和农村教师并未能参与到交流之中,实效性大大降低。

2 城市反哺农村师资建设的现实困境

在“城市反哺农村”的号召下,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队伍虽有了明显的壮大与提升,但由于诸多现实困境,农村师资建设总体仍然处于薄弱的状况,城乡教师队伍依然存在较大差距。

2.1 师资反哺政策的失真

为提升农村教师水平,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近年来国家采用了一系列反哺措施,如推出“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岗计划”,还配套实施了“服务期满特岗教师免试攻读教育硕士计划”、“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等。这些政策带动了农村原有师资的教育教学水平,也为农村教育注入了活力。但在政策的具体执行过程中,与政策目标不相匹配、政策失真等问题严重。为保留学校优质师资资源,某些城镇学校在选派教师进行支教或交流时拿新任教师作为“挡箭牌”,有的则故意选派表现较差的教师进行支教以示惩罚,农村学校则成为城镇学校中不受欢迎老师的“回收站”,这些思想和做法会严重挫伤教师交流与互动的积极性,也违背了城乡教师交流制度的初衷,不利于农村师资建设的长远发展。另外,在义务教育师资配置过程中,由于县(区)政府和学校在教师初次分配和在职调动中具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为满足个人流动意愿,教师通过各种关系或金钱寻求有利“前途”,这就为某些部门提供了腐败的“温床”,权力寻租行为很容易滋生。

2.2 师资反哺地域的失衡

我国地域辽阔,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政策的引领下,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教育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提升。但值得注意的是,东部与西部地区、内陆与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仍然悬殊。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3]而在现有师资队伍上,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仍然存在,师资差距较为明显。东部地区的部分农村,经济实力和师资队伍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得到有效的调整,校际差距也逐渐缩小。而西部等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贫困山区的教育资源仍满足不了最基本的需求,由于当地政府经济教育实力也相当薄弱,自然在城镇反哺农村和农村师资的力度就会相对较弱。

2.3 师资反哺效果的失灵

城市师资反哺农村师资,把优秀师资资源吸引到农村,虽然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农村教育教学水平,但在反哺过程中,仍存在着严重的反哺“泡沫”。在城乡教师流动中,应注重反哺的效果,长远来看,城市反哺农村师资不只是简单的“输血”帮扶,而应使农村师资具有“造血”功能,促进城乡义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如支教的目的是要帮助落后农村学校提升教育水平,应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随便应付。另外,在反哺策略中,还应做到人尽其才。一些优秀大学生或其他人才资源下到基层,应充分发挥其人才效应,而不应闲置或被不恰当地使用,否则不仅是对个人能力的浪费,也是社会资源的浪费。总之,我们应深刻认识并反思师资反哺的实际效果及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否则,城市反哺农村只能是流于形式,达不到其应有的效果。

3 新时代农村师资建设的“反哺”对策

在城市师资反哺农村的进程中,应正确理解“反哺”的广泛含义,反哺不仅仅是提供给教师队伍一些补贴,而应对“农村师资建设”进行深入的改革和广泛的支持。因此,城市师资反哺农村,要注重实效,既要避免“花拳绣腿”式的形式主义,还应创新发展机制,从各个方面进行推动。

3.1 统筹城乡师资资源配置,加强师资反哺的执行力

在城市反哺农村师资建设中,为使反哺效果最优化、效益最大化,应统筹城乡师资资源配置,加强师资反哺政策的执行力。首先,为保障长效性的师资城乡均衡配置,应在政策体系中加以有效引导,通过各种城市反哺农村师资的途径如对口支援、送教下乡、教师轮岗、定期交流、义务支教等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在农村师资培训中,可开放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农村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实现农村师资的“自我造血”功能。其次,各相关执行部门如教育、编制、财政、人社等应协同合作、互相监管,保障各种反哺政策的有效实施,为城乡交流制度保驾护航。切实增加农村教师编制比重、提高农村教师福利待遇、完善农村教育配套设施等。最后,加强师范生定向培养计划,切实为农村输入优质师资资源。不断创新教师补充机制,稳定教师队伍。如对薄弱地区、薄弱学科的教师实施“精准补充”,为农村教育补充新鲜血液。

3.2 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加大师资反哺的投入力度

农村学校留不住优秀师资,让优秀人才望而却步,其原因在很大因素上取决于农村落后的经济水平和低廉的薪酬水平。因此,为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城市财政建立完善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使城市转移支付资金倾斜于贫困地区的师资资源建设,以缩小城乡之间、地方与地方之间的教育差距,合理的调节和引导财政活动,最大限度实现城乡教育公平的目标和要求。在财政转移支付中,应首先完善有效的人才激励措施,建立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保障机制,规范农村教师基本工资与津贴,保证其不低于国家基本标准,并按时发放。其次,建立农村教师各项社会保险制度,统筹社会保障水平,并将其纳入到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中。保障农村教师与当地公务员享受同等医疗待遇,按规定将符合条件的农村教师住房纳入当地住房保障范围。最后,由于大多数农村学校的公用经费严重缺乏,教师专项培训费用更是少之又少,若教师培训费用主要由教师个人来承担,则无疑会降低教师培训的积极性并加重教师自身的经济负担。因此,政府应加大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项培训经费投入,对农村现有教师中低学历、低职称的群体进行培训,从内部挖掘和培养一批优秀的农村师资队伍。

3.3 增强农村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强化师资反哺的舆论引导

在阻碍城乡教师良性流动的因素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教师对交流政策的不信任,有的教师担忧流动到农村后归城困难,有的教师担忧流动以后的待遇问题,有的教师则认为回农村支教是变相的“流放”,这些都严重阻碍着交流政策的有效执行。对此,社会各界都应加强积极的舆论引导,化解教师对政策本身的不信任感,增强对交流制度本身的认同感和对交流任务的荣誉感。此外,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角度上还应提高农村教师对于农村教育工作以及农村教师身份的认同感,这也是吸引并留住农村优秀教师的重要措施。因为只有让教师在精神观念层面认同自己的农村教师身份,认同农村教育工作,他们才有可能真正“扎根”农村,才能真正享受在农村教学的乐趣,甘心为农村教育事业奉献出自己的力量。总之,在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进程中,为激发教师流动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应通过舆论的宣传与引导,加强各界对流动教师的认同感和人文关怀,让教师认识到参与城乡流动的社会责任,认识到反哺农村并不是一种“惩罚”行为,而是一种光荣的历史使命,从而逐步唤醒和提升教师个体内在的幸福感。

猜你喜欢
农村教师师资城乡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乡村小规模学校师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在城乡互动融合中推进乡村振兴
农村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
让城乡学子同享一片蓝天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师资培训体系的构建
农村教师的课改观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报告显示:超六成农村教师希望流动到城市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