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兵,芦琼莹
(武汉商学院,湖北武汉 430056)
应用型本科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教育类型,在人才培养上更具有专业性和实践性,这就需要应用型大学本科生既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又要有鲜明的政治立场、高尚的品德修养,才能符合新时代的发展要求[1]。然而,在人才培养中重智育轻德育、重专业轻思政、重科研轻教研等现象尚未根本改变,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的现象普遍存在,人才培养严重偏离“初心”,因此,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已刻不容缓。如何正确认识教学与育人、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 首要解决教育思想的问题。
世界闻名的哈佛商学院,在其本科段的课程设置是这样的:课程共分为3 类32 门,其中通识课(也可以叫核心课程)8 门、专业必修课16 门、自由选修课8 门。从重要程度看,通识课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那么,什么是通识课呢?从教学内容看,又分为3个门类。包括自然科学(从物理学和生物学中任选一门)、文学名著和西方思想制度等课程[2]。从中不难发现,文学名著和西方思想制度等课程,就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采取各种灌输方式向学生传递具有倾向性的理论、学说和观点的课程,其目的是对学生进行西方主流价值观的教育[3]。正如罗素夫斯基(哈佛商学院通识课制定者) 所说:“将共同的价值观念传输给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这表明,哈佛商学院通识课开设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意识形态的教育。
英国教育大臣妮基·摩根发表题为《知识问题很重要》的演讲,强调推动“英国核心价值观”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她要求,“必须给年轻人灌输诸如民主、法律、个人自由、包容与尊重等‘英国核心价值’”“让每个孩子懂得‘英国价值观’与学习‘数学、英语’同样重要”“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例外”[4]。按照摩根提出的标准,英国教育标准局将课程是否符合“英国核心价值”作为检查的标准,并规定凡是不符合课程设置要求的学校将无法得到政府资助。英国剑桥大学哲学系立即将所有不属于“英国核心价值观”的哲学作品删除,其中,首位被删除的哲学家便是卡尔·马克思,随后还有黑格尔、尼采等。
上述现象在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校中普遍存在,他们主要采取“隐性”的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必修的“核心课程”。因此,以西方发达国家高校并没有开设“思政课”为由,质疑我国高校开设“思想政治课”的正当性,那就大错特错了。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就是对习总书记所要求的“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重要举措,其要义是各类课程都要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作用,与思想政治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抓住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课程、学校等关键因素,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并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当前形势下,办好思政课意义重大,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让思政课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承担着最庄严、最神圣的使命,既要做学问之师,又要做品行之师,“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是抓好“课程思政”关键主体[5]。
总书记对教师素养提出“六个要”的要求:第一,政治要强;第二,情怀要深;第三,思维要新;第四,视野要广;第五,自律要严;第六,人格要正。
我们亟待培养高水平的“课程思政”教师队伍。目前专业教师承担大量的教学任务,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观念有待加强。
在教学能力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对专业课教师进行指导,通过集体备课制度、教学激励制度、示范课制度等,让教师将“课程思政”的内容变为生动的教学话语运用到教学中,提升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6]。
在教学方法上,把增强学生价值判断能力、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塑造、 审美及情趣等问题融入专业教学中,发挥“课程思政”对学生形成正确“三观”的引导作用,作为教学中传递的。课程思政是一项非常有创造性的工作,要善于运用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抓住关键、找准重点、阐明规律,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
总之,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水平直接影响着课程思政的效果。培养高素质、 专业化课程思政教师队伍,需要建立全方位、多层次课程思政教师培训体系。
2.1.1 成立专业课程思政集中备课小组
课程思政将是一项长期持续和改进的工作,需要形成特有的结对制度和常态化运行机制[7]。专业成立课程思政集中备课小组,请马克思主义学院骨干教师做“专业课程思政”的共建人,定期不定期开展思政讲堂、交流研讨、主题实践等活动,指导和帮助专业课教师转变传统育人理念、 深挖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把教书和育人贯穿于全课程。
2.1.2 提高专业骨干教师课程思政水平
教师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尤其要为专业骨干课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创造条件,因为“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是最为核心、最为关键和最难解决的部分。专业教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8]。不只做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要做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 要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牢固树立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教学理念;通过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理论方法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人文素养,不断提升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学全过程的能力。
2.1.3 实施青蓝结对计划
新进的专业教师是一股“活水”,更是形成专业课程思政的新鲜力量。在年轻专业教师踏上三尺讲台之际,实施“青蓝对接”计划,把思想政治过硬、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与年轻教师结成对子,通过观摩课、集中备课、教学研讨等活动,把课程思政的思想传递给新进教师,把课程思政的经验分享给他们,把课程思政的内容写进他们的教案。通过计划实施,形成专业教师从专业知识授课到专业课程思政的转变,不断积累课程思政的经验,将好的经验代代相传。
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富矿”。每一门课程都有认知、情感和知觉,都有正确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要求,这些要求就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契机”。课程建设需要处理好两个关系。
2.2.1 “专业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之间的关系
“专业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 中的“思政”,在知识选择上有区别。思政课程中的“思政”,突出理论导向,包含讲授理论体系的学理原理、基础内涵、方法导论和实践要求等核心要素。专业课程思政中的“思政”,突出价值导向,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具体化,用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文化自信、法治意识、人文关怀等价值情感和理想信念,将学科专业培养方案中所谓“高素质”“全面发展”等抽象概念细化为具体的教学内容,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知识讲授与价值认同相统一、个人发展与祖国命运相统一的育人效果[9]。
2.2.2 “课程思政”体系内部各课程之间的关系问题
这个问题需要放到具体的专业中,来梳理各门课程之间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关系。针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特点和学生思想及身心特征,利用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思政,从教学大纲、课程大纲、授课计划、案例设计等全课程,统一规划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要求和内容。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主渠道作用,重点研究专业课程思政环节,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科背景和课程特色,合理嵌入育人要素,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导给学生,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涵养品行,让课堂教育润物无声,实现育人效果最大化。特别是对专业核心课程、精品课程、优质课程、学生喜爱的课程,实施教改课程立项,发挥其在教师和学生中的影响力,起到案例示范和带动作用。还要根据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特点,充分发挥专业实验中心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功能,将课程思政教学与专业实验、实践、顶岗实习相结合,提升课程思政教育的引领力,形成课程内外全程育人的联动效应。
一堂打到点上、激起共鸣的课堂,必定流淌着真情实感。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一直强调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单向讲授的方法进行教学,大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方式单一”“课程枯燥无味没新意”“脱离生活,一堆大道理”等评价,是以往不少学生对课程的评价。教师台上单打独斗,学生课下无动于衷的普遍现象,可能就要被课堂思政改变了。
因材施教,与时俱进,自主创新,多学科知识碰撞融合,根据不学生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从而摸索出教师组成丰富、教学案例多样、师生话语权平衡的全新课程模式。
学院是依托专业设置的行政单位,是专业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专业课程思政离不开学院的总体部署。例如,跨专业、跨学科的课程思政团队的建设要求、课程思政教学工作量的认定机制、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方案、课程思政纳入年度考核的评价体系、课程思政教科研申报的激励制度等,通过绩效指标向教师传递学院课程思政的要求与导向,把课程思政建设落细、落小、落实。
2.3.1 学院建立统一部署、多元参与的运行机制“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涉及全院各专业课程,需要建立起统一部署、多元参与的运行机制。学院党总支书记应切实担负起“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第一责任人,成为“课程思政”教育的责任主体。确保学院上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2.3.2 专业教研室落实“课程思政”建设任务
专业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入手,制订相适应地“课程思政”的建设任务。通过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师“课程思政”培训、强化集体备课意识、增加“课程思政”的考核内容等,明确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具体任务,确保将各门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理念和举措真正落到实处。
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首要解决的是教育思想的问题。在这个系统工程中,教师是关键主体、课程是重要载体、学院是主要阵地。通过对以上关键因素分析,结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提出了一些课程思政建设思路,供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