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短讯

2020-01-02 07:11:36赵迎龙,赵宏校
航天器工程 2019年6期
关键词:航天卫星

中国航天即将开启“超级2020”重大工程

据《中国青年报》2019年12月12日报道,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党组副书记袁洁在《我国航天强国建设发展展望》的报告中表示,公司计划在2020年实施的五项重大工程。一是建设长期有人照料的近地载人空间站。该空间站预计在2022年左右建成,可支持3名航天员长期驻留,在轨运行10年,将向国际社会开放合作,提供全球共享的空间应用平台。二是实施探月工程三期嫦娥五号任务,实现月面无人采样返回,圆满完成探月工程三步走的总体规划目标。三是北斗导航卫星全球系统建成由30颗卫星组成的混合星座,服务范围延伸至全球。四是完成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卫星的发射与在轨应用。五是建设低轨移动互联网星座“鸿雁星座”。该星座由运行在轨道高度1000多千米的数百颗卫星构成,预计在2023年在轨部署完成。此外,航天科技集团还将实施备受关注的首次火星着陆探测任务,计划于2020年发射火星探测器,2021年实现火星软着陆,开展火星环绕探测和巡视探测,实现在深空探测领域的跨越。

高分七号卫星首批亚米级立体影像发布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影像图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网站2019年12月10日报道,当天,国家航天局发布了首批22幅亚米级立体影像产品,发布了包括北京首都机场、大兴机场,安徽泾县,广东阳春市等多个地区的正射影像图、立体核线影像、数字表面模型产品等。卫星11月3日搭载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发射升空,该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采用主被动光学复合测绘新体制,实现对地表的三维观测,主要服务于我国重大工程专项、国土规划、经济民生建设等,同时,高分七号卫星将通过数据共享促进国际高科技产业合作,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提供有力支撑。高分七号卫星总设计师曹海翊介绍,高分七号卫星是我国首颗民用亚米级高分辨率、1∶1000 0比例尺立体测绘卫星,相较以往卫星1∶5000 0比例尺有大幅提高,能够满足测绘、住建、统计等用户在基础测绘、全球地理信息保障、城乡建设监测评价、农业调查统计等方面对高精度立体测绘数据的迫切需求。卫星配置1台双线阵相机和1台激光测高仪,其中,双线阵相机可连续观测获取地面重叠影像,用于获得立体影像,实现我国民用1∶1000 0比例尺卫星立体测图;激光测高仪配置有2波束的1064 nm激光,可对地形条件复杂的地区进行测绘,在少控制点情况下,进一步提高卫星的高程定位精度。

北斗导航核心星座建成

据搜狐网2019年12月17日报道,11月5日,北斗三号第3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IGSO-3)卫星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升空。随后,卫星被送入预定轨道,太阳翼顺利展开,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至此,北斗三号IGSO轨道卫星全部发射完成,将为我国及周边地区、南北极地区提供更加精准的导航服务,对于进一步完成北斗三号全球组网、服务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具有重要意义。IGSO-3卫星首次搭载了新型原子钟,经在轨验证后,将为后续卫星时间精度的提升奠定基础。11月23日,我国长征三号乙/远征一号运载火箭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50、51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此次发射为一箭双星,是北斗三号系统组网发射收官阶段的奠基之战,意味着北斗全球组网正式进入倒计时,对于北斗向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具有重要意义。12月16日15点22分,第52、53颗北斗导航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和远征一号上面级一箭双星成功发射,随后太阳翼顺利展开,发射圆满成功。本次发射的双星为地球中圆轨道(MEO)卫星,是北斗三号工程MEO组网卫星的收官之战。卫星在基本配置状态的基础上,按照工程总体要求配置了全球报文通信、激光星间链路、电磁监测及干扰定位、轨道电子监测四种增量载荷。双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北斗三号24颗全球组网MEO导航卫星发射部署完成,对明年北斗导航系统全球组网的顺利完成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航天器总体技术专业组2019年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2019年11月7~8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航天器总体技术专业组2019学术研讨会在兰州顺利召开。会议由专业组组长林益明研究员主持,来自集团公司科技委、中国火箭运载技术研究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以及军事科学院、航天工程研究所、长春光学机精密机械研究所、北京邮电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单位的近百余名代表参加会议。会议围绕“融合创新发展的航天器总体技术”主题,邀请8位航天领域国内知名专家做了精彩的大会报告,包括“5G/6G时代的空天海一体化网络发展趋势与挑战”、“基于微小卫星平台的高性能光学载荷发展现状和趋势”、“天基通信网络的智能应用场景”、“基于智能算法的航天器设计初探”、“未来二十年新一代航天器技术发展展望”、“精致卫星的设计与研制创新”、“智能航天器”、“电推进与航天器总体融合发展”。会议分析了航天器总体技术发展面临的新态势,重点针对航天器总体设计与人工智能、软件定义、模块化、可重构等技术的融合创新发展,以及天基通信网络、飞行器在轨服务等热点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本次会议促进了对航天器总体技术的深入交流,加强了集团科技委总体技术专业委员会、航天兄弟院所及高校的对接,通过融合创新航天技术,必将助推航天器总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助推航天强国建设目标的实现。

嫦娥四号任务团队获2019年度英国皇家航空学会全球唯一的团队金奖

据新华网2019年11月26日报道,11月25日,英国皇家航空学会2019年度颁奖典礼在英国伦敦举行,嫦娥四号任务团队获得本年度全球唯一的团队金奖,该奖也是英国皇家航空学会成立153年来首次向中国项目颁发的奖项。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院士率嫦娥四号任务团队代表,受邀参加了此次颁奖典礼。吴伟仁院士代表嫦娥四号任务团队,向英国皇家航空学会和奖项委员会表示感谢,并欢迎更多国家或组织与中国开展航天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助力人类太空探索与科学发现。嫦娥四号探测器(着陆器与玉兔二号巡视器)、中继星“鹊桥”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目前,嫦娥四号着陆器和玉兔二号巡视器已分别结束月夜休眠期,受光照成功自主唤醒,恢复月面工作,进入第12个月昼工作期。截至目前,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的工作时长已超过300天,远远超出设计寿命;玉兔二号巡视器克服月背复杂地形等障碍,行驶里程也已超过300 m,实现了“双三百”的突破。在新的月昼工作期,着陆器搭载的月表中子及辐射剂量探测仪、低频射电频谱仪等科学载荷将继续对月表环境开展科学探测工作;巡视器将继续按照规划路线行驶,搭载的全景相机、测月雷达、红外成像光谱仪、中性原子探测仪等科学载荷也将在不同探测点进行科学探测。嫦娥四号任务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首次月背与地球的中继通信,创造了世界探月史上新的里程碑,实践了“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中国探月精神,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英国皇家航空学会成立于1866年,最初名为大不列颠航空学会,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有国际影响力的航空航天专业学会,致力于航空航天知识技术在全球范围的普及和发展。目前,英国皇家航空学会在多个国家和地区都设有分会机构,是一个国际性、跨学科的专业组织,其下设有空气动力学、飞行模拟、航空动力、太空空间、无人驾驶飞行器等多个专家小组委员会。英国皇家航空学会每年会向具有突出贡献的个人颁发金银铜奖,自2004年开始向为航空航天研究和发展做出突出、有开创性贡献的团队颁发金奖、银奖或铜奖。

多国驻华使节和国际组织人员参观火星着陆悬停试验

据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网站2019年11月15报道,14日上午,受中国国家航天局邀请,有法国、意大利、巴西等19个驻华使馆的大使、使节,欧盟,亚太空间合作组织,非盟驻华使团的代表及中外媒体约70人来访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怀来地外天体着陆综合试验场观摩火星探测任务着陆悬停试验。随同来访的还有河北省政府、外交部、财政部一行。中国国家航天局张克俭局长、吴艳华副局长、集团公司王海波副总经理、我院赵小津书记、林益明副院长接待了代表团一行。张克俭局长首先向现场来宾致欢迎辞,他表示探索浩瀚宇宙是全人类的共同梦想,中国主张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包容发展的基础上,加强与各国的航天国际交流与合作活动,共享航天发展成果。代表团一行随后参观了我院位于河北怀来的地外天体着陆综合试验场及相关基础设施,详细了解了中国火星探测任务的项目进展情况,最后观摩了火星探测任务着陆器悬停避障试验,该试验模拟了着陆器在火星环境下悬停、避障及缓速下降的过程,在对结果进行综合验证后,吴艳华副局长宣布此次避障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此次活动为火星探测任务首次公开亮相,也代表着中国航天愿意与各国进一步务实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开放态度,增进了各国使节对中国航天的了解,为我院国际业务依托政府平台、务实后续航天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举行国际宇航联合会(IAF)“名人堂”颁奖仪式

据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网站2019年11月20日报道,适逢神舟一号飞船成功发射20周年之际,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举行国际宇航联合会(IAF)"名人堂"颁奖仪式,赵小津书记、戚发轫院士、王冀莲总法律顾问及人力资源部、国际业务部、政治工作部相关领导参加了仪式。仪式上,赵小津书记作颁奖致辞,首先代表院党委、全体院领导对戚发轫院士荣获国际宇航联合会(IAF)“名人堂”奖项表示衷心的祝贺。戚发轫院士是中国知名空间技术专家和卫星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是中国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国际宇航科学院终身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适逢神舟一号飞船成功发射20周年,戚院士此次荣获该奖项,不但是对戚院士本人学术成就的肯定,更是代表了中国航天在推动世界空间技术发展历程中所做的重要贡献,以及中国在国际宇航领域重要地位的高度认可,进一步激发了我院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立足岗位、再立新功。随后,戚发轫院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感言。戚院士表示,此次获奖不仅是他个人的荣誉,更是国际宇航界对中国航天事业成就的肯定,对中国航天人的肯定,自己为能够代表中国航天获得这项殊荣感到非常的光荣。同时非常感谢院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及国际业务部、人力资源部等相关单位所做的大量工作,全力推动奖项的推荐申报工作。当前,中国航天事业在中央领导的关怀和正确指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蓬勃发展,作为老航天人,要在继续为集团公司及院相关规划做好参谋的同时,将“航天三大精神”传承好、弘扬好、宣传好,并将其当做一项重要任务来完成,为中国航天事业作出更多的贡献。据悉,2019年,国际业务部和人力资源部认真组织了奖项推荐的申报程序,院科技委李明主任向国际宇航联合会(IAF)管理层进行了推荐,同时王希季院士作为我院第一位获得"名人堂"奖项的专家向国际宇航联合会(IAF)提交了推荐信。今年6月,国际宇航联合会(IAF)官网公布了本年度获奖名单,我院戚发轫院士成功当选。在今年10月举办的国际宇航联大会上,组委会颁发了奖项。

我国一箭三星发射成功

据新华网2019年12月20日,当天,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的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4A星、天琴一号技术试验卫星、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项目—赠埃塞俄比亚微小卫星(简称:赠埃塞俄比亚微小卫星)搭乘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4A星是中国和巴西两国31年来合作的第6颗中巴资源卫星,由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抓总研制,搭载了一台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研制的2 m/8 m分辨率相机和2台巴方相机,将为中巴两国农业、林业、地质矿产、环境保护、国土普查与规划作出重要贡献。搭载了中方的宽幅全色多光谱相机、巴方的多光谱相机和宽视场相机,中巴载荷指标匹配性好。卫星高、中、低不同分辨率载荷相互搭配,可满足不同类型用户的使用要求。卫星图像数据获取效能高,重访能力强,可高效获取中巴及其他地区遥感数据。资源一号04A卫星是资源一号04卫星的后续星,目标是延续资源一号卫星遥感数据及应用,为中巴两国用户提供全球陆地资源信息,满足中巴两国用户在国土资源调查、评价、规划、监测以及应急管理,农作物估产、环境保护与监测、城市规划等多个领域的需求。赠埃塞俄比亚微小卫星由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抓总研制,是落实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关于实施“一带一路”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的重要举措。卫星基于成熟的微纳卫星平台研制,星上配置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研制的多光谱宽幅相机,将用于埃塞俄比亚农业、林业、水资源、灾害等多光谱遥感数据的获取。天琴一号技术试验卫星由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抓总研制,是天琴计划的首颗卫星。主要目标是构建高精度空间惯性基准,验证无拖曳控制等关键技术,为未来空间引力波探测项目的实施奠定技术基础。

蓝箭航天公司完成5亿元人民币C轮融资

据航天爱好者网2019年12月10日报道,近日,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蓝箭航天)完成5亿元人民币C轮融资,本轮融资投资方为碧桂园创投。截至12月,蓝箭航天在2019年共完成6亿元人民币融资。本轮募集到的资金将主要用于朱雀二号液体火箭的研制、发射准备工作以及火箭重复使用技术的验证。后续,公司将会持续加强朱雀二号火箭和天鹊发动机研制及批量生产能力、核心工艺及测试保障能力,逐步开始技术迭代,保持蓝箭航天公司在民营液体火箭领域的持续领先。2019年5-11月,蓝箭航天公司圆满完成“天鹊”系列80+10两型液氧甲烷火箭发动机全系统热试车考核,标志着研制工作均取得重大突破,核心技术得到了有效验证。与此同时,朱雀二号运载火箭已经投产各分系统初样产品,未来将展开密集的地面试验工作和首飞前的各项准备。朱雀二号运载火箭是中国首款中大型液氧甲烷火箭,采用“高可靠性、通用化、低成本”的设计理念,依靠“一种推进剂组合、一个箭体直径、两型发动机”,构成运载能力从数吨到几十吨的液体运载火箭系列产品,同时,该系列运载火箭也是目前民营火箭领域运载能力规模最大的液体火箭系列产品。

波音公司将首次试飞“星际客机”

“星际客机”

新华网2019年12月14日报道,美国波音公司确认其“星际客机”载人飞船将在12月20日首次试飞,此次试验将搭载一个名为罗西的假人。“星际客机”由波音公司与NASA商业载人计划项目组共同开发,可搭载7名乘客或客货混装,完成近地轨道任务。飞行器采取无缝式结构设计,可重复利用10次,其还搭载有无线网络和可与乘客交互的平板电脑。如果此次试验成功,“星际客机”将在2020年进行第二次发射试验,届时将会载有3名航天员。2011年美国航天飞机退役后,NASA运送航天员往返“国际空间站”的任务全部依靠俄罗斯的“联盟”载人飞船。为改变这一局面,NASA大力支持商业载人航天,2014年委托波音公司和SpaceX公司分别建造“星际客机”和载人“龙”飞船,但两艘飞船的首飞时间多次推迟,载人“龙”飞船今年3月刚刚完成首次不载人飞行试验。

矢量公司申请破产保护

据《航天新闻》2019年12月13日报道,当天,根据与洛克希德·马丁空间系统公司(简称洛马公司)的协议,美国公司矢量公司向法院提出了自愿破产申请,同时提出破产保护申请还有其全资子公司加维航天器公司。按照协议,矢量公司某些与卫星相关的资产将会卖给洛马公司。此前矢量公司一直在全球小运载市场上处于领跑位置,但是今年8月份,公司主要投资方红杉资本对公司的管理方式存在担忧而撤资,矢量公司资金情况出现重大变化,导致暂停运营,并裁掉全部员工。洛马公司将为矢量公司提供50万美元的抵押贷款,并提出以不超过250万美元的价格买下矢量公司与其“银河天空”卫星项目相关的资产。

SpaceX公司将发射第3批“星链”卫星

“星链”卫星

据时代财经2019年12月13日报道,12月11日,SpaceX公司公布了“星链”任务的发射计划,12月进行第3批发射,2020年1月进行第4批发射。公司计划2020年完成24次“星链”卫星的发射,共计1000颗。今年5月,SpaceX公司成功发射了首批60颗“星链”卫星,11月完成了第2批发射。目前,经过2次发射后,“星链”计划(Starlink)已有上百颗卫星在轨运行,已能够提供小范围的卫星宽带网络接入试验。未来,“星链”计划将采用毫米波通信技术,用户只要使用一个与家庭路由器大小相当的终端,就可以与卫星直接通信、支持其它设备上网,且可以体验到比家用宽带快30~40倍的带宽。

“新谢泼德”亚轨道飞行器再次上天

“新谢泼德”亚轨道飞行器

据航小宇2019年12月12日报道,11日,蓝色起源公司的“新谢泼德”亚轨道飞行器进行了第12次飞行试验,任务编号NS-12。此次飞行仍未载人,但装载了NASA等客户的一些试验设备和几千张少儿明信片。试验中,乘员舱在起飞约10 min后成功着陆,推进舱实现了有动力垂直着陆,乘员舱飞行到了约104.6 km的最大高度,再次越过了卡门线。这是第3台“新谢泼德”飞行器,第4台已在2018年底运抵试验场。蓝色起源公司官员表示,第4台将是真正用来载人的亚轨道飞行器,目前公司仍在继续提升“新谢泼德”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美国公司计划使用气球发射火箭

据人民网2019年12月11日消息,美国一家宇航公司正在研究一种新系统,拟从高空气球上发射火箭,向太空投放小卫星。这种发射方式颇受外界关注,使用空中平台发射火箭的做法并不少见,但以往主要以飞机为载体。气球发射方式是借助气球吊装火箭至高空后再发射,与普通飞机作载体相比,气球发射具备独特优势。一方面,使用气球发射成本更低。气球由地面供给能源,采用常规电力,不需要携带燃料,可大大节约能源成本,使用成本仅为飞机的5%,能耗降低约30%,综合费效比更高。另一方面,气球能达到更高高度。研究表明,在空气稀薄的高空发射火箭,可有效降低空气阻力和重力损失,且能让发动机喷管在最优条件下工作,进而将载荷入轨所需速度增量降低8%。此外,高空低温环境还降低了对火箭防热系统的要求。据报道,这家宇航公司正在研制的自主式高空气球代号“雷古勒斯”,计划可重复使用100次。气球上配备多台推力器保持稳定和指向,并装有专门发射三级火箭的滑轨系统。其火箭可将重量33 kg的微小卫星送入太阳同步轨道,或将质量更大一点的载荷送入椭圆轨道。另外,该公司还打算利用“雷古勒斯”和火箭开展亚轨道发射任务,将100 kg以上的微小卫星送到400 km高度。“雷古勒斯”采用卡车作为发射平台,具备机动发射能力。未来随着小型卫星发射任务增多,这一新发射方式预计将迎来发展热潮。

一网公司将在2020年1月底发射卫星

一网公司卫星

据俄罗斯卫星网2019年12月7日报道,俄罗斯航天国家集团所属宇航总局公司发言人表示,英国一网公司卫星在拜科努尔发射场的首次发射定于2020年1月底进行。这次发射中,将有34颗卫星由配备弗雷盖特-M上面级的联盟2-1b型火箭发射上天。2015年6月,俄罗斯航天国家集团同法国阿里安航天公司和一网公司签署合同,要通过21次商业发射把672颗一网卫星送入轨道。发射将采用联盟号火箭从法属圭亚那库鲁、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和俄罗斯东方发射场进行。

SpaceX火箭第46次成功回收助推器

据航天爱好者网2019年12月7日报道,6日,美国SpaceX公司成功发射了 “龙”货运飞船,执行了第19次“国际空间站”补给任务。此次发射的火箭配备了9台全新的Merlin-1D发动机。发射大约7 min后,火箭助推器B1059成功降落在无人驾驶回收船上,标志着SpaceX完成第46次助推器回收。

俄罗斯发射一颗导航卫星

据航小宇2019年12月12日报道,11日,俄罗斯联盟2-1b/弗雷盖特-M型运载火箭发射了一颗格洛纳斯-M(GLONASS-M)型导航卫星,代号宇宙-2543。卫星由信息卫星系统-列舍特涅夫公司建造,发射质量1415 kg,设计工作寿命7年。GLONASS系统需在3个轨道面各设8颗工作卫星来实现全球覆盖。截至本次发射前,该系统共有27颗在轨卫星,其中22颗在工作,3颗在做维护,1颗作为备份,另有1颗处于飞行测试阶段。本次发射的卫星拟用来接替8月份停用的一颗卫星,这是俄今年发射的第二颗导航卫星,在过去5年里,俄每年发射的导航卫星数量都不超过2颗。与此同时,GLONASS系统在轨卫星多数超期服役,由于卫星数量不足,2019年GLONASS系统多次出现故障。

ESA将发射系外行星望远镜

CHEOPS

据《中国科学报》2019年12月12日报道,ESA将发射一台名为“CHEOPS”(描述太阳系外行星卫星)的系外行星望远镜,旨在对太阳系外的数百颗已知天体进行详细研究。CHEOPS是目前第一台研究而非寻找系外行星的太空望远镜,质量约300 kg,轨道高度约700 km,耗资约5500万美元,计划于12月17日由联盟号火箭发射升空,升空后望远镜的主要仪器将指向地球的黑暗一侧进行观测,以保证其视野不会受到太阳光的干扰。CHEOPS将会仔细观察那些环绕恒星运转的已知系外行星,并计算出这些行星的大小,研究其中一些行星的大气,从而为研究不同系外行星的形成和演化提供重要信息。望远镜将于2020年4月开始为期3.5年的科学任务,将对300~500颗系外行星进行研究。据悉,ESA将在2028年发射大气遥感红外系外行星大调查卫星(ARIEL)。该项目将用红外线研究大约1000颗系外行星的大气层,找出它们的组成和演化过程。

日本将在希望号实验舱内开设宇宙直播站

“国际空间站”直播假想图

据《科技日报》2019年12月12日报道,近日,日本Bascule公司、SKY Perfect JSAT公司和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宣布,计划在“国际空间站”设立直播站,开拓太空媒体业务,目前已经开始进行相关准备工作。计划以“国际空间站”的“希望号”实验舱为媒体平台,促进“太空民主化”。Bascule计划在2020年执行第一阶段,即在“希望号”实验舱内开设节目直播站“希望号太空直播站”,与长期生活在“国际空间站”的航天员一起,利用太空中设置的显示器,在太空和地面之间实时通信,互动直播。直播旨在一边从太空眺望地球,一边播出一档能让不同国家、语言、年龄、性别的观众都能开心收看的节目。Bascule将利用希望号的设备,自主开通遵从“国际空间站”与地面通信线路限制的数据通信协议,以及能在短时间内启动的双向通信应用。另外,2021年前后启动的第二阶段,计划利用XR(AR/VR)进行影像发送。

印度发射雷达遥感卫星

据航小宇2019年12月12日报道,11日,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RSO)用极轨卫星运载器-QL(PSLV-QL)型运载火箭发射了雷达成像卫星-2B(RISAT-2B)系列的第二颗卫星,即RISAT-2BR1,并搭载了9颗微小卫星,其中一颗较大。这是PSLV-QL型火箭今年的第2次发射。RISAT-2BR1发射质量约628 kg,轨道高度约576 km、倾角37°。ISRO称,卫星旨在把雷达卫星全天候和全天时观测能力用于农业、林业、土壤墒情、地质、海冰、沿海监测、物体识别和洪水监测,但雷达卫星还能探测光学卫星探测不到的伪装军事装备等地物,因而可供军事和情报部门使用。此次发射搭载了日本九州宇宙先锋(QPS)研究所一颗小型雷达遥感卫星,名为QPS-SAR-1,是拟由36颗卫星组网的一个星座的先期试验卫星,质量约100 kg,能分辨1 m的物体,可识别路上的轿车。

猜你喜欢
航天卫星
我的航天梦
儿童时代(2022年4期)2022-04-19 11:14:10
航天梦,我的梦
军事文摘(2021年22期)2022-01-18 06:22:56
miniSAR遥感卫星
如何确定卫星的位置?
军事文摘(2021年16期)2021-11-05 08:48:58
2020,航天路上50年
静止卫星派
科学家(2019年3期)2019-08-18 09:47:43
逐梦航天日
Puma" suede shoes with a focus on the Product variables
航天+
航天股为何遭爆炒
太空探索(2015年4期)2015-07-12 14: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