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侯永春 叶耀辉 赵海平 严孜
(1.江西中医药大学 南昌 330004;2.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 南昌330004)
“形成性评价”是由美国教育专家斯克瑞文首先提出,并一直在西方发达国家广泛应用。它通过评价-反馈-修正-提高等阶段,对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形成性评价”以能够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帮助学生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方式和学习目的,培养与同学的合作精神,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成为评价主体和积极参与者[1]的特点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和教学管理者接受并认可,很多高校教学中开始逐步实施形成性评价。2014年11月江西中医药大学制定的《关于对课程考核实施形成性评价的指导意见》要求“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改进教学过程评价,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更好地将融知识、能力和素质为一体的教育思想真正贯穿于教学工作全过程,将以‘形成性评价’为核心逐步推进课程考核模式的改革。”为此, 2015-2017年笔者在我校中医及中医相关专业的《中药学》课程上实施形成性评价改革实验,将单一的期末终结性课程评价转变为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保留的终结性评价(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评价体系总成绩的70%,增加的形成性评价(具体实施环节)占总成绩的30%。
具体实验方法是2015-2017年每一年选取中医专业及相关专业的12个班级随机分成2组,一组为实施组,进行形成性评价;一组为未实施组,依然实施终结性课程评价。班级分配图如下。
表1 分组情况
1.1 严格考勤,确保形成性评价反馈涉及整个班级 因为高校学生都已是成年人,考勤不必实施每课必点的方式,多采取随机考勤的方法,考勤次数为5-8次,学生出勤率达到100%才可获得满分10分;占形成性评价分数的10%。
1.2 布置撰写论文,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素质 选取10个与中药学相关的论题,如李时珍“升降浮沉,在物亦在人也”的理解、中药药性理论的物质基础等等,要求学生任选1题撰写论文,字数不少于1000字,一律必须手写,同时要有文献参考。这一环节占形成性评价分数的30%。
1.3 分组制作课件,翻转课堂,增强学生全面素质 根据自我搭配的原则以6~8人为基数将班级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由同学们各自命名,增强他们小集体荣誉感。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接受某一章节或某一药物的讲解任务,同学们利用课下时间共同备课,共同收集素材,制作课件。各小组准备完毕后,组织一次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各小组以抽签的方法依次到讲台上进行内容讲解,为了杜绝小组中个别活跃分子唱主角,其他人员参与度低的问题,上台进行讲解的学生是由老师临时点名上台的,这样就要求组中的每位同学都要对讲解的内容十分熟悉,以免影响整组同学的成绩。每组学生讲解完,老师对其进行点评,对重要的知识点着重介绍。这一环节比较复杂,占形成性评价分数的40%。
1.4 组织自评,鼓励自查自学 对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养成更加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目的。经常进行实事求是的自我评价,便于总结学习中的问题,掌握自我的不足。通过自评,学生可更好地挖掘自己身上独特的可塑性优势,引导学生找到自尊和自信[2]。这一环节占形成性评价分数的10%。
1.5 实施组组互评,培养学生责任担当 组与组互评中有助于加深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学生知道评价是如何进行的,要对评价的质量承担责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大部分学生得到同伴的赞扬比老师直接评价更有成就感。这一环节占形成性评价分数的10%。
通过以上形成性评价环节的实施,良好的效果是显而易见。见表2。实施过程中,学生利用撰写论文,查阅资料的方式自主学习,教师收集论文后进行批阅、赋分,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存在困惑的地方,提出指导性意见,学生在教师批阅基础上纠正不恰当的学习方式和方法,不断地提升学习效果。同时利用翻转课堂的方式,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使学生最大身心的投入课堂教学,知识更容易被记忆,课堂组织更加活泼,最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见表3。
表2 两组期末成绩平均分
注: 实施组与未实施组比较P<0.05
表3 问卷问题答案统计
2.1 学生方面的问题 受中国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待加强,学生比较习惯填鸭式的课堂教学,自我学习,查找学习资料的学习习惯和方式很多学生不适应,同时同学们相互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实施小组协作的意识比较薄弱,制作课件的任务往往只落在个别同学身上,其他同学只是熟悉一下课件即可,好的设计在实施时大大地打了折扣。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初衷也是好的,然而学生的每门课程都实施的话,学生的新鲜感和身心投入度将减低,甚至疲于应付,不但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反而使学生厌烦这项教学设计。同时,学生缺乏正确的判断方法的引导,学生自评不客观,不真实,为了成绩故意给自己打高分,互评环节中夹杂个人的好恶情感。
2.2 教师方面的问题 设计丰富的翻转课堂活动让学生充分地展现自主学习的成果,对于教师这个导演来说,如何驾驭好这个课堂本身就是一个难题。每次这样的课堂活动都需要教师有很强的课堂控制能力,一旦出现问题,将导致极差的效果。同时,高校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投放不足,其本身存在职称晋升、科研和教学工作量的压力,实施课程的形成性评价,来自每位学生的信息都要个性化设计并及时反馈。毋容置疑,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但其待遇并没有任何提高。因此,实施过程中会出现流于形式的现象。
3.1 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学前培训 学校应该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让教师全面了解形成性评价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如何设计的形成性评价方案,如何进行建立有效的评价和反馈途径。同时,辅导员和任课教师也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增强对形成性评价的认识,提高参与评价的意识、兴趣与积极性。
3.2 开课前制定合理的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应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制定,要清楚、明了、详细、具体,同时要简单易行,具有可操作性。实施方案要有一贯性,且不可每门课程都实施。
3.3 教师与学生加强联系,切实做好形成性评价与反馈工作 及时准确的反馈在形成性评价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促进学生不断进步的根本条件。[3]学生通过教师及时的反馈信息,了解自己的学习现状和自我提高的方法和途径,掌握学习策略,逐渐成为能自我评价、自我激励的自主学习者。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反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掌握的内容与教师讲授的内容、学生的需求与教师的期望之间的差距,对自己的教学做出调整,使其更适应学生学习。
3.4 学校应设置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 形成性评价引入课程需要广大教师时间和精力的全面投入,因此需要设置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潜能,才得以较好地完成好形成性评价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