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T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

2020-01-01 03:42赵美芬刘丽华刘佳宾
中国医学装备 2019年12期
关键词:造影血流病例

赵美芬 刘丽华 丰 洁 刘佳宾

动脉瘤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动脉瘤破裂可造成颅内出血,有一定死亡及致残风险,因此,早期诊断并干预对改善动脉瘤患者预后相当重要[1]。目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仍为动脉瘤诊断金标准,但DSA检查是一种创伤性检查,有一定并发症发生风险,且其耗时长,检查费用高,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2]。

近年来,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在脑血管疾病方面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其中三维时间飞跃(three dimensional time of flight,3D-TOF)法MRA(3D-TOF-MRA)检查被用于颅内动脉瘤的筛查中,其操作容易、重复性较高,且无创伤性,较易被临床医师及患者接受[3-4]。目前已有部分研究证实,其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效能,但仍缺乏大样本数据的支持。本研究以DSA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评价3D-TOF-MR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前瞻性选择2015年8月至2018年12月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收治的79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对所有患者均行3D-TOF-MRA检查,并于两周内行3D-DSA检查。79例患者中男性52例,女性27例;年龄39~81岁,平均年龄(52.63±7.95)岁;临床症状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视力减退7例,动眼神经麻痹12例,头痛45例。所有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①疑似动脉瘤患者;②行3D-TOFMRA检查;③两周内行3D-DSA检查。

(2)排除标准:①在MRA检查之间已进行DSA检查;②因各种原因未进行DSA检查或两种检查间隔时间>2周。

1.3 仪器设备

3D-TOF-MRA检查采用Philips Achieva 3.0T型超导磁共振仪(荷兰Philips公司),线圈为标准8通道头颅线圈;DSA检查采用AXIOM Artis dTA型血管造影机(德国Siemens公司)。

1.4 检查方法

(1)3D-TOF-MRA检查:患者取仰卧位,头部先进。①扫描参数:重复时间(repetition time,TR)35 ms,回波时间(echo time,TE)7 ms,层厚0.8 mm,视野250 mm×190 mm×108 mm,反转角20°,矩阵732×1024;②扫描范围:颈内动脉颅内段、大脑前中动脉及其分支、Willis动脉环、椎-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及其分支,从正面、侧面、左斜面、右斜面、足头面及头足面等6各基本图像上分别分析血管系统,并从不同角度观察动脉瘤起源及形态特征。采用单根血管凸显法从多角度进行观察及分析,选择合适的宽窗阈值进行动脉瘤的准确诊断。

(2)DSA检查:常规局麻,采用Seldinger技术进行股动脉穿刺插管,在导丝引导下选择性插入待检测动脉,采用高压双筒注射器注射对比剂,注射完毕后进行扫描。常规DSA扫描矩阵为1024×1024,视野17 cm×17 cm;旋转DSA旋转角为200°,碘对比剂采用欧乃派克(300 mg I/ml),流率为3~4 ml/s,注射总量为15 ml。分别采用常规2D-DSA及3D-DSA从2~4个投照角度检查患者患侧及对应健侧的血管,主要包括双侧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及椎-基底动脉系统造影的2D-DSA及两组3D-DSA,旋转采集图像采用最大密度投影进行重建。

1.5 观察与评价指标

DSA动脉瘤评价标准:①血管侧壁或分叉处可见凸起,顶端无血管分支;②动脉圆锥最大直径≥3 mm。若2D-DSA及3D-DSA均未显示存在动脉瘤,则认为该患者无颅内动脉瘤。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及率(%)表示,以DSA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通过患者、动脉瘤两个方面分析3D-TOFMRA对动脉瘤的诊断价值,采用Kappa检验评估3D-TOF-MRA与DSA诊断一致性。

2 结果

2.1 DSA对动脉瘤检出情况分析

在79例患者中,经3D-DSA检查共检出77枚颅内动脉瘤,9例患者未检出动脉瘤存在(占11.39%),62例患者(占78.48%)检出1枚动脉瘤,6例患者(占7.59%)检出2枚动脉瘤,1例患者(占1.27%)检出3枚动脉瘤。77枚动脉瘤中,检出小型动脉瘤(<3 mm)25枚(占32.47%),中型动脉瘤(3~5 mm)34枚(占44.16%),大型动脉瘤(>5 mm)18枚(占23.38%)。动脉瘤位于大脑前动脉13枚(占16.88%),位于大脑中动脉8枚(占10.39%),位于颈内动脉49枚(占62.03%),位于椎-基底动脉系统7枚(占8.86%)。

2.2 3D-TOF-MRA对动脉瘤检出情况分析

基于动脉瘤的评估,3D-TOF-MRA检查共检出81枚动脉瘤,6例患者未检出动脉瘤。以DSA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3D-TOF-MRA正确诊断动脉瘤75枚,诊断准确率为90.36%,其中6枚动脉瘤为假阳性,2枚动脉瘤未被检出。不同大小动脉瘤检出情况见表1。

表1 3D-TOF-MRA对79例患者不同大小动脉瘤检出情况分析(枚)

以DSA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3D-TOF-MRA正确诊断患者73例,误诊4例,漏诊2例,对患者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以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14%、55.56%、92.40%、94.44%和71.43%,与DSA诊断的kappa一致性为0.583。部分病例影像学结果见图1。

图1 3D-TOF-MRA诊断动脉瘤病例分析

3 讨论

MRA是一种无创性脑血管疾病检查方法,与DSA比较具有无创伤、无造影剂、价格低廉、接受度高等优点。3D-TOF是基于流入增强效应的MRA成像方法,利用血液流动效应及周围静止组织的对比达到显像目的。3D-TOF技术扫描时成像层面内静止组织经多次激发产生饱和,而流入层面的血流受激发呈现未饱和状态,继而呈现出血流信号明显高于周围组织的造影图像,从而判断血管病变情况[5-6]。3D-TOF方法与既往MRA比较,在扫描时可将较厚容积分割为多个薄层进行激发,减少激发容积厚度从而减少流入饱和效应,获得多个相邻层面的薄层图像,使得图像清晰度更高,即使血管较为细微的结构也能显示清楚。此外,3D-TOF-MRA对血流速度变化较为敏感,不仅可显示血管管腔结构,也可显示血流方式及血管功能,扫描后三维后处理技术可使颅内血管清晰可见,对动脉瘤的形态充分显示[7-8]。

本研究分别从动脉瘤和患者两个方面分析3D-TOF-MRA的诊断价值,结果提示,3D-TOFMRA对动脉瘤的诊断准确率为90.36%,对患者诊断中,与DSA诊断的Kappa一致性为0.583,提示3D-TOF-MRA对动脉瘤及患者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顾秀玲等[9]以DSA结果为对照,分析3D-TOFMRA对411例颅内动脉瘤诊断准确性,结果显示,从患者方面评估3D-TOF-MR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准确率、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7.6%、99.2%和94.4%,从动脉瘤方面评估,其诊断准确率、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6.4%、99.3%和96.1%,本研究与其研究结果类似。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诊断灵敏度较高,而特异度稍低,误诊率较高;不同大小动脉瘤检出情况分析提示,3D-TOF-MRA动脉瘤误诊病例主要集中于小型动脉瘤(<3 mm)及中型动脉瘤(3~5 mm),且小型动脉瘤更多。既往刘红阳等[10]发现,3D-TOF-MRA对于直径≤3 mm的微小动脉瘤存在一定误诊及漏诊率;林伟等[11]研究发现,3D-TOFMRA对直径>3 mm的动脉瘤诊断准确性显著高于直径≤3 mm动脉瘤。这一结果提示在进行3D-TOFMRA检查示,需特别注意微小动脉瘤的误诊及漏诊。

本研究中3D-TOF-MRA方法检查误诊的6枚动脉瘤中4枚动脉瘤为血管迂曲与大脑中动脉或颈内动脉分支血管迂曲重叠,被误诊为动脉瘤;1枚位于后交通动脉,误诊原因为圆锥顶端血管较细,在3D-TOFMRA上未能显示,误诊为动脉瘤;1枚为后交通动脉虹吸管处弯曲,导致误诊。此外,本研究有2例漏诊病例,分别位于左侧颈内动脉及后交通动脉,漏诊原因均为血流信号缺失而被误诊为圆锥,与既往报道的3D-TOF-MRA误诊病例[12-13]类似,提示小动脉的诊断及血管起始部位隆起、血管迂曲是造成误诊漏诊的主要原因。此外,3D-TOF-MRA成像时间较长,受检者需保持安静状态,依从度较差的患者往往成像质量较差;3D-TOF-MRA的成像原理为流入增强效应,因而部分血流缓慢处如大动脉周边及细小动脉较难显示,而血管转弯处等涡流影响较大,同样可造成信号丢失,导致血管充盈不全[14]。这些因素也可能是造成误诊及漏诊病例较多的重要原因。

3D-TOF-MR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方面有较高诊断效能,临床应用时应注意其在微小动脉瘤方面的诊断。

猜你喜欢
造影血流病例
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的研究进展
超微血流与彩色多普勒半定量分析在慢性肾脏病肾血流灌注中的应用
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基于系统论SPO模型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干预实践
输卵管造影疼不疼
胃肠超声造影对胃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的诊断研究
“病例”和“病历”
本土现有确诊病例降至10例以下
输卵管造影疼不疼
超声结合宫腔造影在诊断宫腔粘连中的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