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俞 莹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课程游戏化可以改善幼儿园现有课程,提高幼儿的学习、生活质量。如何让幼儿自由自主游戏,成为学习的主人,如何给幼儿创造丰富多样的游戏环境,让幼儿在游戏中得到发展,获得新的经验?这都是教师需要不断探索的。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放开双手,尊重幼儿,让幼儿自己去游戏、创作。例如在开展一个新的主题前,教师可以让幼儿一起讨论主题环境的布置、主题材料的投放,问问幼儿他们喜欢的是什么,而不是一味地为了完成任务,忽略幼儿的主体性。在开始一个新游戏时,教师可以和幼儿共同商讨决定新的游戏计划、游戏玩法等,让幼儿真正爱上游戏,享受游戏,主动参与游戏,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
在幼儿游戏中,教师要提供给孩子足够的游戏时间和空间,为幼儿的自由游戏创造条件,少干预、少主导,让孩子自主选择游戏内容和方法,让他们成为游戏的主人。每一个幼儿都应该成为游戏的主人翁,而不仅仅是游戏的参与者。教师要本着这样的认识开展游戏活动,让课程游戏化的精神得以贯彻和实施。
良好的游戏环境是确保儿童学习的基础。教师要为幼儿提供获得新知识和经验的机会,让幼儿参与到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中,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并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布置环境,避免孩子的思维和创造力受到限制。例如,在“春天真的很美”主题活动中,经过孩子们的热烈讨论,我们决定用绘画、撕贴和拓印等方式布置环境。孩子们在他们的风筝上涂上自己最喜欢的颜色,撕贴风筝的小尾巴,动手搓柳条,拓印美丽的桃花。整个创作完成后,孩子们非常兴奋。这种利用儿童作品进行环境布置的形式让每个幼儿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获得了新的知识和经验,也获得了能力上的提高。
幼儿个人水平存在差异性,教师要合理设计游戏的类型、数量和规格,让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升。游戏的类型应该简单多样,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要适合幼儿的需求。另一方面,游戏设置还应满足舒适、安全等因素,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创造游戏环境,让儿童轻松玩游戏,激发儿童对游戏的兴趣。
游戏课程中最重要的是体现幼儿的自主性。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定良好的游戏规则有助于加强幼儿的规则意识,让幼儿知道在游戏中要遵守规则,要相互合作。幼儿园里有许多种游戏,游戏的规则也不同。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讨论并让他们制定游戏计划,设计游戏规则。
教师要在日常教学汇总体现游戏精神。比如教师在教幼儿认识动物时,当幼儿了解到动物之间的关系时,教师可以让幼儿自己设计游戏,越生动有趣越好,深化幼儿对动物的了解。幼儿的想象力会被调动起来,他们可以开“森林大会”,可以玩猜谜游戏,可以在游戏中认识动物,可以进行动物角色扮演等。
此外,教师要开展创造性的游戏化课程。首先,教师要对游戏内容的意义和价值有深刻的认识,既不能思维僵化,同时也不能为了创造而创造,避免失去游戏教学的目的和意义。比如在认识图形时,教师可以将“小兔子”请进图形房子,然后会有“大灰狼”来抓“小兔子”。此时,教师告诉幼儿,只有躲进三角形或者圆形的房子时,“大灰狼”才不会把“小兔子”吃掉。这个时候,幼儿的注意力就会被吸引,他们会想着去找到这个三角形或者圆形的房子来躲避“大灰狼”的追捕,这样,一个枯燥的认识图形活动就变成了孩子喜欢的游戏活动,让孩子在游戏中获得了新的知识经验。
幼儿园的课程游戏化,归根结底就是把游戏渗入课程中,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游戏,真正实现快乐学习,健康成长。课程游戏化的探索之路还在继续,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实践、探索和创新,才能更好地理解课程游戏化的理念,真正让幼儿在自由、自主的环境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