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奕瑕
(梅州市梅江区文化馆,广东梅州 51400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对世界文化遗产进行保护过程中而提出的相关概念,并且明确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形式与人们群众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在传承过程中也存在多种方式,包括传统表演、口头相传、节庆礼仪、民俗活动等。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人们必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加紧保护。对于梅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研究来看,梅州的传统(梅州客家山歌)、曲艺(竹板歌)、传统舞蹈(铙钹花、狮舞)等都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不可多得的宝藏。本文主要是以梅州市梅江区文化馆作为载体,谈一谈关于在文化产业发展背景下,如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更好的保护与传承[1]。
吴荣顺教授曾经对文化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别的定义与理解,将其认定为“被发明的传统”“被利用的传统”,因此可知文化产业需要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打下基础,我们当前所接触到的文化产业都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而是需要将艺术元素、传统文化等结合起来,再次进行创新与创造,包括雕塑、动画、舞蹈、音乐、电影、广告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资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将其认定为我国古老而优秀的文化,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并且经过多年的积淀,可以展现出不同地域背景、文化背景特点,随后利用多元化的形势得以流传下来,比如节庆活动、习俗仪式、社会实践、舞台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宇宙知识与实践等,并且被人们认识与记忆[2]。
对于一些新的现象、新鲜事物,都不是对过去文化的颠覆,而是需要与当前社会发展相结合,这也是必须呈现出来的内在趋势。与现在相比,过去封闭的生活环境、地理位置、特定的时间,导致人们的视野与生活方式具有单一性,随着时代高速发展,这种现象被打破,并且逐渐朝着同一化方向发展。为了与其他人进行区分,或者为了更有新意,人们开始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寻找传统的文化,当它出现在人们面前时,不一定有新的意识形式,但是他已经将现代艺术作为依托、作为母体,用其原有的艺术元素来构建新的文化,而这种文化的出现,并不是亵渎原有的艺术,而是对原有的艺术形态进行重新利用,最终创造新的事物,这也是我们所说的文化视野。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重要的文化安全危机,对非遗保护方式和路径创新方式都造成了较大限制。比如当前现代工业的成熟,能够对一些传统手工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严重冲击,传统手工技艺丧失自身文化个性,广绣、皮影都面临着这种危机。另外我国一些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部分异化也是当前遭遇的明显危机。随着外来文化的涌入,一些优秀文化遭受到了外来文化和思想的冲击,导致一些非非遗内涵受到异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尤为不利。
非物质作为我国不可多得的宝藏,具有难以复制的价值,并且其中含有的文化与艺术价值,最终也会转变成经济价值与客观的文化价值,只有经济价值的出现,才能保证非物质文化得到持久传承。对于非物质文化而言,他必须找到与社会发展相契合部分,不管是非遗传承人还是创意人,都必须主动找到其契合部分,最终开发得到的价值就是经济价值。为了保证后续的一系列活动可以顺利进行,关键一步在于传统文化可以得到保存,最终才能转变成经济效益。比如音像制品、手工艺品、纪念品、门票,同时还能带来服务业、餐饮业、旅游业等经济收入。因此从两者关系角度考虑,只有越大的存活价值,才能在社会中找到越多的契合点,同时也会挖掘出更多经济价值。因此非物质文化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核心部分在于具备的文化价值,同时更加强调传承人所拥有的精神与手工技艺,这也是我们所提到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赋予活态,在追求非物质文化经济价值的同时,只有保证其存在下来,才能在未来的日子里得到更好发展[3]。
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更好保护,两者之间形成良性循坏。在经济开发过程中,可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扩大地方财政收入,而这些地区也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同时也能加大宣传力度,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提供更加优良的保护与传承条件,使其可以更加安心从事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当中来。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传承,提高经济效益,经济开发与文化保护也形成良性互动。韩国作为一个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较好的国家,他们致力于发展本土的民族特色与文化资源,无论是电视剧、电影、综艺节目等,都能够看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传承,比如饮食、服饰、礼仪、习俗等,因此也为韩国吸引大量游客,带动旅游业更好发展。
从文化创意角度来看,通过开展多样化创意活动,可以对梅州文化产业结构进行变革,不仅能够提高人们对非遗的保护意识,同时也能提高梅州非遗的经济价值,使得非物质文化资源得到更好的创新与发展。通过开展旅游活动,可以加大对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宣传,提高梅州知名度与价值,以此提高对该地区非遗的保护。
梅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从传统文化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因此对梅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可以充分利用当地旅游产业,从非物质文化资源入手,将保护非物质文化作为主体,加强与旅游业之间的联系,以此构建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城市[4]。
3.2.1 活态产业利用模式
主动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含有的生产能力,可以有效提高其利用价值,因此梅州地区应当主动挖掘当地非物质文化所含有的发展潜力,提高其在全国市场发展中所具备的影响力,对该产业链进行全面分析,利用经济手段,加强对其的保护与利用。根据活态原则,需要对非物质文化发展场所与文化继承人展开研究,同时还需要对其未来的发展前景开展研究,在加大传承与保护的同时,利用新的载体,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动态展。在保护时,也要注重保护濒危性的文化遗产,找到出现濒危情况的具体原因,在原有基础上,建立活态发展方案,同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资源等提供保护空间。
3.2.2 利用动态陈列展览方式
建立陈列馆,对于加强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利用该方式,可以为人们提供观赏场所,同时也能与旅游行业更好结合起来,提高其利用价值。梅州梅江区文化馆将收录内容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传承人也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通过层次分明的整理方式,可以形成更加动态的展览模式。在这时需要做到两个方面:一方面对展览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完善,整合场馆、场所等多种场合,提高游客与非物质文化的互动性;另一方面改变游客在参展过程中被动的接受方式,加强游客与非物质文化产品之间的互动。
3.2.3 实施娱乐化战略
随着社会经济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当前精神文明建设至关重要,一些趣味轻松的体验和休闲娱乐性是当前人们对文化产业的重要标准。因此文化产业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需要实施一种娱乐化战略,结合时代特点利用先进及时,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用户产生更多交互性体验,给人们带来新颖感觉,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投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这种娱乐化战略的实施,并不是设计形式上的娱乐化,是让人们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渲染,在一些轻松氛围下感受到传统文化内涵中的趣味性。从而唤醒在民族共同心理基础上的文化认同感,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代特点,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保护中发扬光大的关键。比如一些优秀非遗文化中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民艺形式和民俗形式,都是人们回归自然并且寻找自身精神归属的关键。对这些文化实施娱乐化战略,可以让人们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明晰自己归属,在快节奏社会中有一种“慢”生活的理想,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会被更多人认可接受。
3.2.4 利用数字化方式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数字化记录与保存作为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项重点措施,通过下面方式可以实现:一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碑刻、图片、文献等实物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并且利用数字化方式进行储存,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库;二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的产品、工具、场所等利用数字化形式进行记录;三是利用数字化技术对非遗实践动态过程进行记录;四是利用微信平台、网站、体验馆、博物馆等多个平台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本馆就选择利用微信小程序方式对原有的“听山歌”平台进行改造与升级。因为我们有着丰富的山歌资源优势,利用该平台可以帮助更多热爱客家文化的人近距离接触该文化,也能满足用户对于客家山歌与乡音的需求,打破传统的社交关系链,留住传统文化,使得悠扬高亢的山歌留在客家游子心中,同时也能吸引其他地区的人们主动了解山歌文化。
3.2.5 建立非物质文化保护区
梅州地区对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利用,也需要当地群众能够主动参与其中。可以建立非物质文化保护社区,在这里集民意、民心、民智,使人们可以主动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在非物质文化社区中,可以建立与包装传统文化,为人们提供更加浓厚的文化氛围,使人们感受到传统文化就在我们的身边,对人们的情操进行陶冶,丰富人们的生活,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体验,以此使得梅州地区的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与发展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是世界范围内广受关注的难题。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点就是要尽可能维护遗产原貌,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客观来讲不可能一成不变。所以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将其“供起来”并不能做到文化产业的有效利用,只有让其“活下去”才能够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久流传[5]。文化产业视角下,只收藏一些精美手工品或者是录下传唱已久的歌曲和戏,并不能很好的传承非物质遗产文化。而是应该注重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利用文化产业中的经济支持、法律法规保护以及宣传普及等手段,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一种再造“手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通过文化产业拥有一种“造血性”,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泛传播。
产业化是一个经济概念,它代表着一个运作形式以市场为导向,实现了规模开发。产业化和资金有着密切关联,将利润最大化作为主要目的。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其有着超越经济利益的精神层面意义,所以文化产业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需要注意对其开发进行约束,避免被利益所驱使丢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价值。在这种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约束上,一是要理清文化责任,将产业化激发非遗生命力作为首要目标,不能够以市场经济利益为导向,确保非遗保护能够在文化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上,通过文化资本的不断积累和有效传承来获取更多的社会效益。二是要在正整体文化产业规划上坚持一种分类精准原则,文化产业并非适用于所以非遗项目,在具体规划上也需要根据非遗项目特点来科学布置[6]。比如对一些自身就有着产业经济属性,具有商业潜力的非遗项目,比如传统技艺和传统戏剧曲艺等,就可以通过积极地产业化运作,让其适应现代生活,重现焕发出自身的文化活力。三是要充分尊重非遗项目的独特性,非遗产业化不能照搬普通的产业化模式,而是应该在充分尊重文化技艺独特性的基础上,搭建出文化传承保护平台,对一些文化受众进行精准定位,让非遗项目在生产实践中得到积极保护。
在文化产业视角下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可以将古老的文化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创新,为其赋予新的时代意义。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不仅是我们对旧时文化与传统的保护,同时也能带来新的经济价值,激发我们创新思考,利用创新思维,带动传统文化逐渐发展成全新的文化产业,对古老文明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保护。活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关键部分,也是文化产业更好发展的手段。因此只有将文化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互平衡,共同发展,才能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过程,最终使得我国市场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达到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