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型教学模式下英语即兴口语表达课程的改革

2020-01-01 10:53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18期
关键词:双语口语语言

王 达

(广西外国语学院,广西南宁 530222)

众多中国官方媒体陆续登陆国际社交平台,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新渠道,亦成为学界近年来的关注焦点。相关研究发现,中国的媒介机构账号存在产品结构单一、用户圈层封闭的问题[1],关键是缺少识别度高的意见领袖活跃在自媒体社交平台的国际传播中发挥作用,横空出世的“李子柒”,稍许改变了一下这种局面,这也对国内口语传播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当代播音主持口语传播教育在融媒体时代的背景下日趋繁荣,专业定位逐渐出现特色化、类型化的趋势。将多种语言与汉语进行复合式语言技能进行国际传播的双语播音主持,不仅有英语或法语等主要外语语种,甚至出现了诸如泰语等小语种的更多组合。播音主持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想真正做到双语特色的类型化,仅仅靠增加几门外语语言课程,拼盘式地完成双语能力叠加,效果肯定是不佳的。因此,一定要坚持“非拼盘式”双语教学模式,打造双语播音主持人才培养体系当中有机融解跨学科的“金课”,将影视教育和语言技能之间合理地相互糅杂,是国际口语传播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重点。

1 任务型教学模式下的课程综述

1.1 英语教学方面的传统优势

任务教学模式,以任务活动为核心,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解决问题、获得感受,并不断强化自身多方面的能力。我国高校的英语教学调研已历经多年,从最初的英语语言习得、教材教学任务或语言培训等依托完成目标而展开的教学活动发展到学生能独立完成课外的真实生活场景下的英语知识运用,从职业上培养应用型英语语言人才。该教学法围绕特定的英语语言环境,设计出实践性强的任务环节,打通人才的口语表达、人际交流、问题分析、信息咨询以及情况调查等环节完成语言使用的学习目标。强调在“学中做,做中学”,学生完成各种学习任务过程中,能将英语知识和技能有机结合来培养兴趣,提高学生的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2]。教师通过课堂调研,了解英语教学总体要求,从学生自身基础要求的具体差距,制定针对学生的学习计划,任务使得学生从被动到主动,教师从主导地位变为引导,形式不限于单人或小组形式。此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主动学习兴趣,并主动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和沟通协作能力,语言应用于实际生活场景,提升了英语人才培养效率,已经被证实在语言学习上的优势是很明显的。

1.2 双语播音主持教学任务的融合发展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人才教学目标和任务,因各校办学定位的不同而各有特点。无论做什么样的区分,其中都有一个为当前时代和传媒行业服务的共同特征:即熟悉音频、视频编辑与制作,主持情景模拟设计,听、说、读、写、译技能分项与综合运用,主持身份转换能力展示(陈述者、采访者、谈判者、评论者、现场即兴表达、对话、独白等)。尤其是当前自媒体平台的广泛应用前提下,专业人才的可视化出镜主持能力成为教学任务养成的关键点,而双语播音主持的人才培养,最终的呈现也将以可视化主持能力作为直观可感的教学成果。因此,流畅运用英语语言使用能力完成场景可视化的出镜主持,就是任务教学模式与播音主持专业融合的最终目标。

1.3 英语即兴口语表达课程的教学改革必要性

由于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在招生流程上的特殊性,经过短暂的艺术培训,通过艺考面试仅仅只考察了双语口头应答能力,而“重口语、轻表达”是该专业学生的共同入学特征,不能完全照搬英语专业的口语学习和考核方式对他们进行口语表达训练。如果目标任务的难度过高,单纯通过小组讨论或制作PPT演说,会折损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课程效果是无法达到预期的。所以说,结合可视化出镜主持的目标所布置的任务型教学内容,更符合当下新媒体环境的社会用人需求。同时,英语即兴口语表达的课程也必须将最后的考试考核展现也完成模式改革,设置为可视化出镜主持成果在APP端口推广的考核模式。这样会使得任务的诞生、发展、到最后的展现,这一系列过程都一气呵成。最终,语言能力伴随着播音主持专业教学融合到真实社会生活环境中,更为重要的是,突出了考核过程和结果对语言技能和专业实践的依赖。

2 英语即兴口语表达课程的任务型教学模式使用

2.1 课程的教学设计

在融媒体时代,任务型教学重视的是本专业学生在执行双语主持任务过程中的使用语言报道能力培养和在完成可视化出镜任务过程中的参与及跨文化交际行为,强调在完成出镜主持的过程中,通过采访交流来掌握跨文化交际原则,将真实的英语语言素材引入到需要完成报道的环境中;既关注促进语言使用本身,也关注可视化出镜报道的过程和制作,把主持人的采编播一体化任务完成经历作为学习的关键要素,从而使课程的语言学习与传媒专业的实践教学做融合,这是课程模式改革的整体设计思路。

拿起手机不难发现,Vlog等短视频已经成为自媒体平台传播的主流形式。2019年,自媒体博主李子柒凭借一己之力达到了传统媒体几十年才收割到的网络关注度及流量,其在海外主流社交媒体YouTube的播放量近30亿且有800万左右的粉丝,产生了“李子柒现象”[3],也标志着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模式开始从官方转向民间,并呈现出多向跨媒体自主传播的趋势。在互联网社交平台高速发展之下,李子柒凭借着短视频的创作将“美食+中国风”的文化概念互相融入,精良短视频制作达到优化传播理念和产品的目的,独具创意地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好声画同步地展示出来。短视频在与文化创意“邂逅”,呈现出了不一样的亮点。所以说,将Vlog创作融入英语即兴口语表达课程的考核成果,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丰富课程实训案例以及教学成果的展现方式,进而提升课程的学习体验和评价机制。Vlog即视频博客(Video Blog),是一种主要在移动平台上进行制作和展播的短视频媒体形式,通过创作者个性化的拍摄和剪辑手段,制作成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记录短片,时长一般不超过5分钟[4]。鉴于中英双语播音主持专业有着双语文化及信息传播的专业任务,在制定教学设计中不能仅仅关注英语语言的使用,更应该通过对可视化出镜主持的整体话语分析教会学生将主题、语言以及技术通用融合的表达方式。在英语即兴口语表达课程教学设计中,把目标转化成计划,从而确定拍摄vlog拍摄任务的详细要求,进行有效的课程教学设计,这是课程设计的具体操作。

2.2 课程的教学目标

针对我校的双语播音主持方向学生的调查分析,英语即兴口语表达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定位于符合双语播音主持的教学要求,具体是英语知识和英语表达技能相结合,使学生能够通过视频出镜主持的情境化设计去解读并获取信息,然后完成中英双语文本和任务的转换,选择适合的双语信息呈现方式,有意识地有步骤地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可视化出镜主持的意识,引导学生在对外国际传播方面进行科学和理性的分析。

2.3 课程的教学策略

首先,师生彼此均要在学习前明确英语即兴口语表达的学习内容。教师可以通过课前测试,摸清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基础,根据其基础布置“核心任务”:了解英语即兴口语表达的总体要求,自身基础与要求的具体差距,特别是语言表达与出镜主持非语言符号运用之间的关系,对词汇量的自我要求,拟定针对性计划。通过“核心任务”,学生不但能明确用英语进行口语表达的学习目标,还对自我缺陷有了进一步了解,从而能按照需求制定个人计划。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让学生用思维构建英语口语表达,可视化信息呈现和出镜主持三者的结构比例,奠定自主学习的坚实基础。

其次,教师采用分小组方式,每组两人至三人,将学生进行自由组合,使得不同英语基础的学生可以相互搭配,由学生自主选出负责人,由负责人帮助全组完成vlog选题策划任务。分组后安排学生完成“阶段任务”:按照教学大纲的指导,每节课开展选题自由讨论和汇报,汇报内容涵盖选题的人文历史及地理环境的英语知识及语言设计策略,汇报限定以幻灯片陈述和演讲的形式。通过“阶段任务”分组后,学生能够以短视频拍摄任务为核心进行分工和合作,撰稿、出镜、拍摄、剪辑等各司其职,必要时教师不定期加入小组的头脑风暴讨论,间接协助学生完成任务,展现阶段性学习成果。教师在这一任务中逐渐从主导变为引导,学生的主体地位会激发其大量的创作热情。

最后,教师在前阶段教学任务完成后,应建立成果考核任务。在课程的最后数周,不断地对vlog半成品进行提出修改意见,并让学生去反复改正,必要时否定拍摄素材和主题,重新循环拍摄任务。建立合理的量分标准,从vlog选题、出镜口语表达、镜头拍摄、后期剪辑以及自媒体传播效果五个方面展开。细化评分标准,前四项教师打分占比70%,而自媒体传播效果可以根据实际作品上传的点赞和阅读量计分占比30%。绩效型的考核方式,会把竞争优化和推广传播意识不断带到学生的学习任务中去,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和推广效应。

3 任务型教学模式下英语即兴口语表达的教学原则

3.1 从实性原则

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和可操作性,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形式要尽量真实[5]。根据此要求,教师在设计可视化出镜主持的任务时,以学生的交际生活实际来设计真实任务。在选题上,要突出服务地方社会的主题,以所生活的城市经济发展和人文内涵进行主题挖掘。这个原则是整个任务型教学活动中最基础的原则,如果选题难度过高,不便于实现和多次反复拍摄,特别是事件新闻来得快去得快,学生一两次拍摄成功率较低的情况下,应当不为入选。曾有一组学生选择了当地的举办的大型国际车展作为拍摄环境对象,然而车展的持续时间是有限的,如果两三次素材都不合格也很难重复拍摄,可挖掘的内涵也比较少,作为教学过程来说,不利于成果的打磨,不推荐进入选题。

3.2 人文性原则

为了提高学生的国际传播素养及人文精神,教师在任务选择中应该充分体现出人文性。教师所选择的任务应该是一些有关于地方区域性的人情风俗、生活艺术、行为观念等文化内涵的背景材料,必须服务于人文素养教育、服务于人民意识。这些传播主题要有益于加深对祖国地域文化的认知和情感,有益于学生用英语语言表达人文的理解;从而启迪创作者的思想,丰富其生活阅历,能够提升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国际传播意识,使学生感受到传播人文精神主题的巨大魅力,养成团结协作的精神以及创新思维运用的基本方式方法;使得学生在英语即兴口语表达中得到学习语言技能、语言情感表达态度、文化学习策略和意识的全面发展。YouTube平台上对李子柒视频的评论,就在一定程度上,审思中国文化跨文化传播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可能性突破。影像视频中引发热议的认知符号是传统中国文化符号,挖掘和对外传播具有新时代特征的中国文化符号是亟需开拓的方向;积极情感表达占据绝对主导,主要建立在视频基于日常生活视域所表征的人类共通情感和价值理念上,基于视频的网络化社群构筑了极具价值的多层次对话,在线上与线下的交流互动中,实现心灵的相通,是一种更值得期待的跨文化传播力[6],由此可见人文性的原则确立的重要性。

3.3 实践性原则

在整个任务型教学活动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学生从头到尾通过完成具体的视频拍摄任务来学习镜头前的口语表达,为了特定的拍摄主题去实施特定的语言行动,并通过完成vlog制作的任务来获得和积累相应的采编播一体化的影视制作经验,享受成品公映的喜悦,从而提升中英双语播音主持的学生运用英语的实践技能,这是学习语言中系统发展和形成最重要的一点。在拍摄中,一定要提示学生反复进行前期采访和踩点的重要性,这样能够为后期剪辑提供足够的信息补充空间。为了调查南宁城市区域的发展与变迁,有一组学生选择以南宁的五象新区建筑规划发展来探视东盟会议永久举办地南宁的城市建设变迁,小组成员在拍摄之前,反复赶往新区观察楼宇风格,讨论融入航拍拍摄的方式。中期与教师商量拍摄内容,重点围绕着是否都突出商业建筑,是否需要容入城市公园等便民休闲地点。后期剪辑的思路围绕着商圈演变——城市休闲——交通设施为主线思路,不仅突出了主题而且抓住了城市新区建设几个重要呈现元素,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声画素材,也同样地较好地完成了创作任务。

4 总结

随着信息技术的升级,自媒体平台使用的更新换代会更频繁。vlog作为一个类型化的媒体作品创作样式,创作作品的浏览量和传播速度呈现出急速上升趋势,和其他媒体平台一样,将其融入到高等学校的影视教育中,对课程改革具有时代性特征,同时再辅以正确的教学法作为指引,以市场和就业需求为导向创新课程教育理念,通过任务教学法把语言传播教育和传媒艺术教育更好地进行跨学科的融合,其中呈现出的具体实践操作问题还需要教育者们更多地深入思考。

猜你喜欢
双语口语语言
口语步步高 说一说“洗”
语言是刀
酒中的口语诗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口语对对碰
我有我语言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有趣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