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段大运河文化带生态文明建设思考

2020-01-01 10:53宋晓梅熊永慧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18期
关键词:大运河江苏文明

宋晓梅 熊永慧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扬州 225000)

引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某种维度上讲,大运河是我国祖先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融合实践产物,即使在今日仍旧发挥着重要功能。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考量,江苏段大运河文化带生态文明建设,由国家政策意志决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相关课题研究备受关注。

1 对习近平思想精神的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方面的思想精神,是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根本遵循,相关学习至关重要,保证了本论文研究的科学性、先进性以及实效性。一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怀生态文明建设,并基于马列主义指引,在充分总结历届领导人核心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阶段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创新,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就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以及如何建设生态文明等系列问题进行了阐述,奠定了江苏段大运河文化带生态文明建设厚重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到,“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生态文明是我们党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的重要成绩”,同时客观指出“我们在生态环境上的欠账太多”,充分显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性和紧迫性。在《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的重要篇章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重点解决了建设什么样生态文明和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问题,具体可总结为五个体系和六项原则。其中,五个体系即是指建立健全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目标责任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安全体系。六项原则包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近平总书记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准确概括,既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阶段性特征的科学研判与精准定位,同时也凸显了强化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集中领导与顶层设计的时空诉求。[1]

2 江苏段大运河文化带生态文明建设价值

可持续发展战略视角下,生态文明建设是推动人类社会长久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工程,更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关键一环。对此,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做出明确指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而大运河是最能代表古代中华文明物质与精神价值的两大世界文化遗产之一,是与长城并列的双子星,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知名度。同时大运河文化带更是集交通运输带、城市带、经济带、文化遗产带等等于一体的综合文化带,其结构极具综合性。[2]基于党的系列政策方针指导,江苏省政府认真观察落实,并在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提出,“在南水北调沿线高起点规划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以此为主轴构筑起江淮大地的生态安全屏障。”因此,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生态长廊,是基于历史教训、时代要求和运河实际作出的战略抉择,是基于国内外发展教训的深刻总结,更是新时期我党的重要战略抉择,体现了国家意志和要求,其有效实践势在必行。长期的历史经验教训表明,环境污染的外部性、流动性和累积性,使跨流域的生态环境治理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尤其是水体的流动不息,决定了污水的迁移性,相关问题不容易被发现、溯源,[3]更进一步突出了江苏段大运河文化带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恩格斯曾经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事实上,传统经济发展模态下,以牺牲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虽然获得了短暂的利益,但随之而来的全球气候变暖、大气雾霾横行等,使得人类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并严重威胁着其生存。江苏段大运河文化带生态建设,是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最有力的回应,促进了该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补上环境的短板,同时使得古老运河重新焕发光彩。

3 江苏段大运河文化带生态文明建设方略

江苏段大运河文化带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一项庞杂的浩伟工程,应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思想精神的正确指引,结合情况,采取诸多有效践行措施,作者从以下几方面出发,提出了江苏段大运河文化带生态文明建设方略,以供参考和借鉴。

3.1 坚持绿色理念先导

思想理念是行为实践的基础,其水平表现直接决定了江苏段大运河文化带生态环境建设实效。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江苏时的重要讲话,要使绿色成为江苏发展的鲜明优势,铭记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并深刻认识到江苏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正视人民对新鲜空气、干净水和放心食物的强烈诉求,强化绿色发展理念,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放在重而又重的位置,正确处理好大运河及其沿岸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关系,进而打造强、富、美和高新发展的省级典范。基于此,江苏省要树立高远的战略格局,始终坚持习近平思想精神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基本原则,不断深化绿色发展理念认知,充分发挥本身天然优势,结合实际情况,优化顶层设计,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本,进一步丰富大运河文化带内涵,促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同时,紧紧依托现代媒体传播优势及功能,加大对“绿色发展”理念的宣传,使之深入人心,强化公众参与意识、责任意识,从而打造良好的生态文明建设格局,开启江苏段大运河文化带可持续发展新征程。

3.2 加大政策法制支持

江苏段大运河文化带是集交通运输、文化遗产、城市经济等于一体的综合文化带,在悠久的历史中稳步形成,即使在当代仍旧发挥了多重功能。依法治国战略视角下,要始终坚持党的正确领导,不断完善江苏段大运河文化带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规制,明确相关责任主体,规范系列生产实践行为,充分运用法律规制的强制性、威严性,进一步提升全民共建生态文明意识,从而打造良好的工作格局。同时,在宏观法制的规范与约束下,为了充分保障其可行性及实效性,各相关设区还需进一步加强实地调研工作,结合具体实际情况反馈,制定或修缮与江苏段大运河文化带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地方性法规,完善水环境保护立法。如,针对大运河物质文化遗产,要在强化本体修缮,推行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控清单的同时,制定明确的《江苏大运河遗产保护条例》[4];加快出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总体规划”,明确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总体规范;完善沿线城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联动建设机制,健全相关职能部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工作会商协调机制,为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有效衔接提供制度的支撑和组织的保障。[5]除此之外,面对江苏段大运河文化带生态文明建设这项浩伟的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支持,是整个社会的责任,作为重要的民生项目,应加强相关方面的政策导向与支持,集整优势资源,鼓励社会广泛参与,兼顾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平衡好各相投入关系,从而保证最大效益价值产出。

3.3 调整升级产业结构

江苏段大运河文化带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注重对人类生存需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考量,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先引,调整升级产业结构,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产业优势。同时,还需要深刻的认识到,运河文化产业带是围绕“运河文化”形成的一个水系特色明显的文化经济带,是一个综合工程,其核心就是将运河文化内涵渗透到文化产业乃至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中去,实现“文化有载体,产业运营有内涵”的运河文化开发模式,实现运河沿线城市与运河的共同发展。[6]因此,在具体的践行过程中,我们需要以江苏段大运河文化带即有优势资源为依托,立足各地基础条件,善于创新创造,充分发挥经济市场需求导向功能,精心树立谋划,明确未来发展方向,探寻最适合自己的方案,将“绿色”打造为江苏段大运河文化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识。例如,合理开发江苏段大运河文化带自然生态资源,有机地将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关联在一起,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人文旅、观光农业等第三产业,增加就业岗位,带领地区人民致富,并同步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铺铸扎实的基础。某种维度上讲,江苏段大运河文化带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全新工程,需要在不断的创新式摸索中实践,继而积累经验,为下一阶段的发展奠定基础。在此过程中,要重点抓好一批试点示范,按照以点带面的思维模式,减少资源消耗,积累有效经验,继而大范围推广。

3.4 加大宣传力度

如今随着江苏段大运河文化带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逐步开展,运河沿岸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沿岸百姓在获得越来越高的生活幸福感、获得感的同时,运河之美也在吸引着更多的中外游人的目光。据相关数据分析,江苏段大运河已经成为我国游客最为青睐的景区之一。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为大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我们在大力实施大运河区域产业升级的同时,也必须走出“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老路,积极做好相关宣传推广工作,将运河之美呈现在更多的中外游人面前,为江苏段大运河文化带的发展做好积极的媒体助推宣传工作。尤其是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逐渐拓宽,新媒体信息传播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对人们的社会关注视角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此种情况下,我们在做好江苏段大运河文化带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同时,还需要通过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潜在资源,在媒体的作用下,积极打造以大运河文化为主题的相关影视作品、旅游宣传片、媒体宣传文案、课题研究等等,还可以开设专门的大运河文化带APP、专题网站、微信公众号等,以此来实现运河文化宣传推广的常态化,扩大江苏段大运河文化社会影响力,为其沿岸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添砖加瓦。

3.5 优化基础配套环境

科学研究表明,影响水质生态的因素有很多,并且其之间的相互关系错综复杂,最常见的污染源包括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整体上而言,江苏段大运河文化带的生态环境是相当脆弱的,牵一发而动全身,要注重加强对各个环节的水污染控制,深层次分析其源头所在,实施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管理,既要做好胡泊的保护工程,可通过退耕还林、退渔还湖等方法举措实现,又要整改沿线船厂、养殖场等,全面清理污染源。在此过程中,可出台系类补偿政策,激发民众参与热情,保证社会主义社会和谐。除此之外,还需进一步加强基础配套环境建设,重构污水管网,积极导入先进科技装备,大幅提升污水处理效率和质量,避免二次污染。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加大江苏段大运河文化带的景观环境建设,重新规划各项发展项目,针对违章建设、污染型企业进行综合治理,并配置相应的湿地公园、郊野公园、社区公园等,形成城市冷桥效应,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并满足人们的休闲娱乐需求。

3.6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江苏段大运河文化带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庞杂的系统化实施工程,在当前阶段的开展尚处于不成熟的探索时期,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发挥了重要的信息导向功能,确保了其科学性、实效性、针对性和持续性,是促进资源投入产出最大化的关键一环。综合来讲,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应针对两个对象开展,即生态环境评价和政务行为评价。其中,生态环境评价,要根据江苏段大运河文化带的水域特点,明确治理目标,提高污水排放标准和水质考核标准,及时发现其中存在问题,寻根溯源,尽早介入管理,以免造成更为严重的生态污染后果。在政务行为考核方面,要根据水利、交通、环保、卫生健康等各个职能部门的责任定位,强化常态化沟通,将生态环境建设纳入到政绩考核当中,全面、客观地总结其作为和不作为行为,并通过可视化数据呈现出来,一旦发现问题,责任到部门甚至个人,采取相应的惩处机制,强化其主动作为意识,驱动他们携手共建江苏段大运河文化带生态文明。

结语:总而言之,江苏段大运河文化带生态文明建设十分重要和必要,作为一项系统化实践工程,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结合实际情况,做好顶层设计规划,深入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加强政策法制支持、调整升级产业结构、完善基础配套环境,并依托完善的考核评价信息反馈,采取更多有效实践举措。

猜你喜欢
大运河江苏文明
数读江苏
请文明演绎
大运河,行走山东
数独江苏
漫说文明
数读江苏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江苏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