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梅
(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 430079)
为拉动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只依赖于投资、出口、消费这三辆马车带动显然力量单一且难免由于受力不均而扭曲,要使经济健康平稳增长,还要做好供给侧改革的力量配合。所谓供给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而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的改革方案。供给侧改革主要分为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以及创新等要素。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供给高素质综合性技能人才重任的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但就目前我国人才供需现状来看,高职人才供给与企业人才需求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高职院校应当立足实际,响应国家号召,为社会培育综合型人才,使学生能够具有社会经济适应能力。解决制约高职教育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质量的短板问题,并进一步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成为推进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建设的当务之急。中国第五代领导集体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想,为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为解决高职教育的发展困境,通过强调供给侧改革提高人才供给质量来补足短板的目标预想为其提供了新视角。
高校是青年群体中优秀人才的聚集地,高职院校也因此担负着“教书育人”的光荣使命,使学生德才兼备且具有一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是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2]。而由于缺失了高职人才培养宏观指导,使得校企双方对彼此的认知尚存在偏差,学生接触到的学校课程供给与社会实际岗位需求不相符,同时由于一线教师缺乏对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综合开发并对学生的部分素养的重视和关注不够,高校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过于重视基础课程的统一而对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培养力度不够等问题,导致学生在步入工作岗位中时大批量的出现实践操作能力低下与团队意识的缺乏等问题,使得高职院校在人才质量培养方面顺应社会发展的能力不足。由此我们得出结论,高职院校的人才质量供给与企业在实际生产中的人才质量需求存在严重脱节现象,这使得高校人才供给与企业人才需求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并亟待解决。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模在日益扩大,但在人才输出上仍旧存在供需不平衡的情况。日益膨胀的建校规模,打破了校园原有的稳定格局。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存在着办学理念不清、办学定位趋本现象使得日常教学内容更趋近于基本理论课程而忽略了对于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的培养,其根本原因在于学校教育资源的匮乏与不达标导致学生操作技能普遍下降,也因此带来学校学生培养质量与方向和社会需求间存在衔接不紧密的棘手问题,导致学生初出学校时难以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而造成大批量学生毕业后面临就业难的现象[3]。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决定着我国高职院校肩负着“教书育人”的光荣使命与培养优质人才使其能够顺应并助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任。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突出成绩,但随着态势向纵深发展,供需结构性矛盾凸显的现状使得职业供需两端发生深刻变化,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必须进行改革创新以解决“新常态”所处困境。为优化我国职业供需结构以期使供需两端再次达成平衡来缓解双方日益凸显的矛盾,我国高职院校应加强对符合企业人才需求的高质人才的培养。而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经济发展,培养高度符合社会企业所需要的对口人才,提升职业供需双方拟合度而达成职业供需趋势稳定的局面,高校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也需要进行能够提升学生在意识层面上加强对所选职业的忠诚与敬业度的职业素养和思想内涵的思想培育,通过思想与技能的综合性的开发与培养,打造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4]。
2.2.1 “工匠精神”教育思想的融入为高校人才培养打造良好基础
“供给侧改革”的整体思路为高职教育提供了有益指导,政策中有关有效供给和结构性改革的部分更是为高职院校对质量人才培养的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而在这个艰难的新时期,对于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推动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以往,我国高职院校并没有意识且有计划的培育在校学生的“工匠精神”,而这种精神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个人的发展,使学生在求学过程中逐步放松了自己对于学业与日后职业发展规划的重视,从而在进入社会面临职场时,失去了于自己来说非常重要的强大心理素质与在技能方面的核心竞争力,使得部分学生在进入职场之初由于观念上缺少对自身发展的长久规划和对自身能力以及素质的精准评价与对于所从事行业的肤浅认知和薄弱的职场求生意志力而屡次被拒,导致求职结果的失败。处在教育全面变革新时期,在高职院校文化素质课程中融入对在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对社会发展以及学生个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保障,“工匠精神”也因此成为我国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推力。
2.2.2 高校对于“两能型”人才的培养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高校在人才质量培养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工匠精神”的培育对于社会的经济发展以及学生自身的素质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应在技能方面着重致力于对“两能型”人才的培养。具有较高从业能力以及创业能力的“两能型”人才的出现不仅能够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同样也是人才寻求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为培养能够顺利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两能型”人才,我国高职院校努力配合做出积极调整,为出实效,高职院校应牢牢抓住对于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从眼前所面临的困境根源处做出精准的问题诊断并制定合理统筹规划[5]。同时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教学素质以及专业文化素养及对课堂教学氛围与秩序的理解把控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高校应该有意识力求在问题源头和具体途径上助力于对问题的改良、缓解和解决。
从宏观视角来看,在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下,整个产业领域的人才需求也同时发生了深刻改变。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相对单一的培育模式使得学生初出社会时无法满足且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变迁,这要求高职院校在人才质量培养方面不仅要做好对学生自身在就业模式中的发展的培养,还需同时做好对人才在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以求在德才兼备的素质培养基础上,也使得在校学生成为具备集就业能力与创业创新能力于一身的“两能型”技术人才,使其能够成功顺应且助力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2.3.1 加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必要性分析: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尤其是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培养方向要符合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不可否认的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在本质上是不同的。校园文化重在育人育才,企业文化重在通过对人的管理实现企业利润[6]。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适合于企业自身的人才培训机制和文化理念,高职院校的学生将来大部分都要走上企业生产、管理的第一线,在校园文化中融入优秀的企业文化,让他们较早地接触企业文化理念,有利于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更快地适应企业的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在学风建设、职业道德塑造等方面具有企业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在良好的校园文化熏陶下培养出的人才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必然会提升企业的文化内涵和品位,从而帮助企业打造更加优秀的企业文化。所以说,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不管是对高职院校和学生来说,还是对企业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
可行性分析:无论是校园文化还是企业文化,都是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进行的。教育属性使得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更具有人文性,但校园文化也强调组织性、纪律性。经济属性使得企业文化更多地强调效率和纪律,但企业文化仍然关注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对员工的人文关怀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有效融合成为可能。另外,在服务社会、报销国家、实现人生价值等方面,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也是相同的,共同的精神内核也为它们之间的融合提供了可能。
2.3.2 加强校企文化融合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1)保持高职院校的独立性
加强校企文化融合是十分有必要的,但是高职院校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坚持高职院校的主体地位和独立性。高职院校要眼光长远,着眼大局,切莫急功近利,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刻意迎合企业,从而丧失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办学定位。高职院校可以成为企业的培训基地,但它不仅仅是企业的培训基地。高职院校有自己的办学理念,有自己独特的教学资源,有自己的价值追求,这是高职院校实现长远发展的根本所在[7]。高职院校需要开放性和包容性,但是这种开放和包容不能以丧失自己的独立性为条件,高职院校的开放性是为了引进吸收企业的先进文化理念来促进自身发展的。
(2)高职院校要选择企业先进的企业文化进行融合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完善的,是符合于企业自身发展特点的,但是其中某些文化并一定符合高职院校。企业中的某些文化对高职院校来说甚至是负面的,如果不加选择全盘照搬,非但不能丰富校园文化,反而会阻碍高职院校的发展。所以高职院校要引进那些在价值观上与高职院校高度契合的企业文化,比如责任感、实干精神、拼搏精神、创新意识等等。
结束语: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遵循需求侧改革的思路进行整改,由于宏观政策目标的选择受力单一,导致了高等教育质量、结构、效益等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显现。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现代教育化2035》文件内容提及“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明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并创新人才培养的方式”,而这一项顶层指导方针的制定则正是基于高职供需不平衡这一严峻的社会问题起拟。供需结构性矛盾突显,倒逼着职业教育必须深化改革创新,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是推动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建设的当务之急。而基于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对于高等教育现状进行结构性调整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高职院校方面人才质量供给与企业方面对于质量人才需求的矛盾。
在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对高校文化育人方向与途径的探究中,将“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发展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的战略政策中,在一定程度和意义上顺应了供给侧改革的时代要求。同时,在人才质量培养方面,仅对学生进行单一的技能培训和“工匠精神”的灌输显然力量薄弱,要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还要求我国高职院校加强对“两能型”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从宏观角度看待,由于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影响下,对各个产业领域的人才需求也需要做好相应配合调整。细数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晰明地发现,在整个教育中,无论是顶层目标的制定,还是对于阶段步骤的实施侧重点,就业教育始终占据主导地位,而与之相对应的创业教育却少之又少。然而社会发展在变,我国国情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为了加快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为企业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新趋势新需求的高质量人才,我国高职院校对于人才质量培养的结构性调整成为教育领域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