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星鑫 黄方园 叶刚 付茂忠 易军 王之盛 才冬杰*
1.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动物疫病与人类健康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611130
2.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 610066
3.四川农业大学动物营养研究所 611130
牛蹄病是牛场管理中让人最为头疼的疾病之一,该病直接影响了牛的寿命,致使淘汰率升高,使养殖户经济受到严重损失。近年来,随着以舍饲、禁牧的发展趋势,蹄病的发生也逐年递增,发病率约为5%~40%,我国每年因蹄病而被淘汰的牛占淘汰总数的15%~30%。因此,为了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亟需提高养殖户对种母牛蹄病的认识,并了解蹄病的防控技术。
1.1 遗传因素牛蹄病的遗传因素已受到人们广泛的重视,与生产性能密切相关,其中不同品种的种用母牛,发病率也不同,加拿大黑白花牛发生率较低,荷兰黑白花牛发生率较高。种用母牛的牛蹄壳的颜色也和遗传有关系,牛蹄壳的颜色不同,其坚硬程度也不一样。红色最为坚硬,黑色次之,腊黄坚硬度最差。
1.2 营养因素日粮的营养水平很大概率导致了种用母牛牛蹄病的发生。⑴饲料霉变变质可引发蹄病。⑵饲料种缺乏VA、VD、VE和烟酸,尤其是钙磷含量不足或比例不当,引起临床上骨质疏松,导致蹄病发生。⑶食入过量高精日粮,导致胃内PH低于正常,大量的革兰氏阴性菌死亡,产生的内毒素和组胺进入牛蹄的微血管,使牛蹄肿胀畸形进一步发生溃疡[2]。
1.3 环境因素
⑴种用母牛牛舍的卫生条件糟糕是蹄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如牛粪的堆积与污水混合,产生的氨对蹄壁具有腐蚀作用,极易引起趾间腐烂及蹄底腐烂[3]。⑵圈舍容积过小,运动量不足,影响了牛蹄的正常磨损从而造成了畸形蹄。⑶冰冷坚硬的水泥和结冰地面,也可增加牛患肢蹄病机会。
1.4 管理因素
⑴日常对牛蹄洗刷、药浴护蹄和季节性计划修蹄工作重视不够,使蹄病大量发生。⑵修削蹄不当也易引起感染化脓。
1.5 疾病因素种用母牛的产后疾病如产后胎衣不下、子宫内膜炎、乳房炎、酮病等引起奶牛体质差,易发生继发性肢蹄病。
2.1 蹄病脓肿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蹄趾过度的生长或者刺伤引起的蹄底和蹄壁沿白线分开。临床症状表现是无法负重,若脓肿发生在后肢外侧趾,那么病牛会叉开后肢并以内侧趾受力。慢性病例常见系部软组织肿胀和冠状带区。
2.2 局限性蹄皮炎该病多发生于蹄底三分之一处,为非化脓性坏死,此部位正好为蹄底和蹄球相结合的部位[4]。由于病变部位的角质过度生长,导致局部受力不均衡,引起挫伤和出血,进一步产生小叶层非感染性坏死。此病常发生于饲养在水泥地面或者过硬地面的牛群。症状为轻度或重度的跛行,若后肢外侧趾受到损害,运动时患病牛以内侧趾负重为主。
2.3 蹄叶炎该病发生与过量食用高精日粮或饲喂发酵迅速的碳水化合物饲料有关。急性病例症状为病蹄的局部温度升高,用器具压迫患部会异常敏感,伴随明显的跛行。慢性病例症状为病牛长时间的躺卧,进食量减少,体重降低,出现蹄轮、蹄壁的过度生长,蹄底部出血。
2.4 蹄损伤及蹄裂饲养场地出现的尖锐的硬块,牛意外接触后导致蹄壁损伤,病蹄对检蹄器敏感,挫伤部位出现蹄底出血,但是在检查前仅出现跛行的症状。
3.1 用5%的高锰酸钾(KMnO4)或5%的硫酸铜(CuSO4)进行彻底的清洗,将创内坏死组织清除,并对创口进行敷药包扎:外涂5%的碘酊溶液,撒布用磺胺粉10g、高锰酸钾20g、草木灰60g配成的药粉后用纱布包扎[5]。
3.2 对蹄深部的化脓性感染,先用新洁尔灭彻底冲洗,清除脓性分泌物和坏死组织,患部涂上抗生素软膏后用消毒液浸泡过的绷带包扎。
3.3 对蹄底溃疡、皮肤组织的过度增生,除去坏死组织切除增生物,用10%硫酸铜(CuSO4)进行腐蚀,达到止血消炎的目的,流血过多时可用传统方法烧烙进行止血,也可对创面敷以松馏油,最好套上蹄套,并肌肉注射抗生素。3.4 若患牛表现全身症状,可肌肉注射镇痛药物并搭配普鲁卡因,普鲁卡因溶液注射到病灶周围,具有消炎、加速创面愈合等多种功效,其疗法的选择点也较广泛,如病灶周围、四肢环状、痛点、穴位等处都可进行封闭治疗,也可以用氯化钙等疗法进行治疗处理。
⑴选择优良品种,剔除蹄部有缺陷的牛,减少遗传影响。⑵科学合理喂养,减少营养不均衡造成蹄病的概率。⑶优化环境,给予充分运动空间,运动场要保持干燥,排水通畅,及时清理场内石块、铁屑等异物;牛舍要及时清理粪便、尿水、污水等杂物,保持通风干燥,减少蹄病感染。⑷增强防疫管理,增牛抵抗力,防止继发蹄病。⑸科学修复牛蹄,建立修蹄标准,杜绝人为因素引起的蹄部感染。⑹定期对牛蹄进行消毒处理,又称“蹄浴”,如用硫酸铜或福尔马林对牛蹄进行定期消毒。
牛蹄病为牛的高发疾病,在种母牛中也不例外,如若处理不当将给养殖户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在牛蹄病的防治方面,切勿急于求成,应当做到持之以恒,采取综合防控措施,早发现早治疗,提升管理水准,从而延长牛的寿命,最终为养殖户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