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英策
(武汉商学院食品科技学院,湖北武汉 430056)
我国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基于我国社会发展需求成长起来的,并且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相一致。1998年,清华大学举行首届创新创业比赛,引起巨大反响,随后各大高校创业大赛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出现,创新创业教育逐渐在我国高校中兴起,国家相继出台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持政策,逐步引导使得创新创业成为更多大学生的选择。虽然创新创业在高校中快速发展,但是存在没有形成完 整的课程教学体系,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深入,培养效果不显著等问题。需解决教育过程中出现的现实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目标。
在顺应“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大趋势下,当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相关的课程,高校积极号召学生参加各类创业大赛,创新创业在我国形成了一股风潮。但从总体上来说,通过创业解决就业依旧是大学生中是少数,在目前我国就业创业教育中,更多的是关注如何指导学生找工作,很少主动号召学生参与创业解决就业和根据所学专业指导创业。在缺乏学校有目的系统性的创新创业教育引导下,单从政策优惠、学校奖励、社会举办比赛等方面入手,创新创业只会成为部分学生平台,无法形成大规模的影响。
我国目前处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建立期,在探索创新创业课程过程中,存在着与学生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无法很好融合的情况。
首先,很多高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以选修课形式出现,这除了使得创新创业课程要求宽松,没有针对性的泛化要求,还会使得部分有创业兴趣的学生无法获得比较充足的指导,降低其学习创新创业知识的主动性。其次,创新创业课程授课内容没有结合学生专业特点,课程资源匮乏,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课并不区分学生专业背景,无法使学生获得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最后,创新创业课程教材参差不齐,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我国没有创新创业的通用教材,部分高校采用自编教材,在教材质量和编订水平上存在不足,且当前多数高校开设创新创业课没有结合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发展特点进行开设,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前后连贯性不足,随意性较强,使得学生难以通过创新创业课程提升自身创新创业能力。
从创新创业课程组织上来说,目前创新创业课程的班级组织形式多采用大班统一教学形式,合班上课人数在60人甚至更多,为了保证课程进度,大部分教师不得不采用灌输法讲授,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从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和实践的结合上来说,现有的创新创业课程多为单独设置,没有将创新创业和实习实践环节很好结合。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创新创业课程使用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没有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授课内容上分散,且有较强的授课教师个人特征。创新创业教师根据个人经验和教法安排课程,随意性较强,使得创新创业课程的授课效果收益有限,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不理想。
从在创新创业课程考核方面来说,单纯的用考试考察方式来考核学生学习成果,未能和学生学习的具体需求和特殊规律相结合,无法检验学生实践效果,学生在创业中最关键的发现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很好引导和锻炼,学习效果限制于课程本身,实效性较差。
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离不开教师的引导。“由于起步较晚,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涉及多学科、多种能力和较强的技术性等多种因素,使得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不能适应创新创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成为制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最大瓶颈。”[1]
1.3.1 创新创业教师管理部门模糊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部门多为学校招生就业处、学生工作部等行政部门。这些部门教师自身专业与进行讲授的创业创业课程不匹配,教师未接受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创新创业的经验,更多是从课本出发,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缺乏对学生创业思维方面引导,对学生创业启发不足,缺乏创业实践的指导,容易导致纸上谈兵的结果。
1.3.2 创新创业教师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新发展趋势认识不足
专业学科建设和创业改革相融合是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趋势,实操性越强的专业一定程度上与创业关联性也强,诸如烹饪工艺、服饰设计等专业同创业关联程度就很高。但是目前不少教师未能认识到这种趋势,对于新的创新创业教学改革和应用型教学改革结合认识不到位,对学生自身专业知识背景和发展趋势了解不足,这也限制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展开。
1.3.3 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机制未建立
除了高校本身师资力量不足外,社会创业导师应是高校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学习的重要支持,目前多数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多数为单打独斗,部分高校邀请创新创业领域专家和知名创业者和也是进行讲座或其他浅层交流,两者的合作平台有限,缺乏长效的创新创业师资建设机制,使得创新创业教育多数在原地踏步状态。
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餐饮业分工越来越精细,食品科技的进步使得菜品的研发和研究呈现出更多可能,加上近年来的互联网技术的涌入,使得烹饪行业的营销模式发生巨大的改变。烹饪发展的大变革背景,对烹饪专业学生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激发有想法的烹饪专业学生自主创业,既是拓宽学生就业途径的需要,也是我们探索完善创新创业课程的需要。
烹饪专业与创新创业关系紧密,有赖于烹饪专业本身特点。从中国经济发展路径来看,餐饮业属于第三产业,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餐饮业有着其他产业不可替代的特点,市场需求广泛,产业门槛不高等特点。与餐饮业息息相关的烹饪专业作为实操性极强的一门学科,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社会(餐饮业)输送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从烹饪专业的设置来看,无论是烹调工艺,西餐工艺,还是面点工艺,与人民生活实际关联性强。同时,选择烹饪专业的学生,大多是抱着学习烹饪技能,或是受到了家庭背景、社会环境影响。烹饪专业学生毕业后不但可以直接进入餐饮行业工作,更可以通过一技之长自主创业。从社会支持来看,一般餐饮方面自主创业(个体经营餐厅)和小型连锁店面的所需成本不高、技术含量较低、市场前景较大。因此很多烹饪专业大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和社会环境都选择了自主创业,创业心理准备较为充足。
创业心理素质反映创业者心理状态,“心理素质的重要心理因素,与个体积极性、主动性、自律意识、自我超越意识等优秀品质密切相关,是创业者实现创业成功所必需的资本。”[2]从所学专业发展方向来看,烹饪专业学生创业的综合素质好于一般创业者。在学校除了接受专业理论学习和技能教育以外,学生会积极参与一些校企合作项目和专业技能赛事,较早的能够接触到餐饮行业发展趋势,并且以赛促学提升烹饪技能,能够培养学生的理论、技能、管理等创业所需的综合素质。除此之外,烹饪专业学生对自我角色定位较准,对所学专业认识比较充足,在长时间的烹饪技能训练中,学生对于自身专项技能掌握程度和菜肴设计创新培养有一定的认识。同时,烹饪专业学生学生具备良好耐心,这种品质会有益于解决创业中与的一些问题,使得烹饪学生在创业方面心理素质好与一般创业者。
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主要是指大学生勇于创新并敢于承担风险的一种精神状态,是大学生依据社会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所产生的创业动机和创业意愿,是创业的先导。[3]大学生创新创业主要包括自主创新精神、开拓进取精神、勇敢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踏实肯干精神、吃苦耐劳精神。通过技能创业是众多烹饪学生的选择,“在中职烹饪、高职烹饪、本科烹饪师资人才培养过程中,烹饪技能的习得都是核心概念。”[4]一定程度上,“靠手艺吃饭的思想”占据了烹饪学生创业的大多数,烹饪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价值理念、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5]。相较于其他专业学生,烹饪专业学生对社会需求认识上更为切实单一,对需通过认真学习才能掌握的烹饪专业知识及刻苦训练、相互协作才能熟练的专业技能上更加珍惜,天然的专业关联和多类别的烹饪技能大赛是烹饪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平台,而这些专业带来的优势和自身具备的核心竞争力,与创新创业精神内涵方面基本吻合,烹饪专业学生具备更为全面的创新创业精神要素。
面对复杂的就业创业环境,积极利用烹饪专业与创业的天然关联,发挥烹饪专业学生良好的创新创业心理素质和精神要素,有针对性开展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为推动学生创业实践打下基础。
从专业特点来看,烹饪专业的整体教学,脱离专业谈创业和避开创业谈专业的教学方式都会使得专业人才培养不完善。以烹饪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为目的的教育过程中,既需要考虑到专业教育的导向性,深化烹饪职业教育理念,也需要考虑到每个学生之间的差异,开展适合烹饪创业方面相关的课程。
首先,从创新创业目标要求出发,开设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通识课程,将创新创业的通识意识逐步培养起来。逐步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案例分析、基本就业指导方面的课程纳入必修课程中。提升学生创业意识,培养学生开拓精神。
其次,从烹饪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开设专门烹饪创业课程。从目前烹饪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来看,充分挖掘已有创业意向和创业准备的烹饪专业学生,开设关于烹饪创业教育方面的选修课或必修课,实施课程细分下的微学分管理,使得这部分学生明确创新创业具体内容,自主把握学习过程,从而在学生具备创业意识基础上具备创业把控能力。
最后,从创新创业教育影响力出发,开设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渗透化教育课程。一方面,挖掘好已经开展创业实践的学生和创业成功校友资源,开设具备现实影响力的线下创业教育课,课程内容可以根据专业教育课程进行适时引导,既让有创业兴趣的学生初步入门,也具有创业意向和创业准备的学生的实际问题得到适时解答。另一反面,邀请烹饪行业内知名专家和创业典范,开设线上共享的视频公开课,形成具有烹饪专业特色的创业课程体系,实现烹饪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真正结合。
在餐饮行业和食品行业的发生新变革下,烹饪创新创业教学方法也应当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模板化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模式下,创新创业教育难有很好的效果。除了建立完备的课程体系之外,用合适的方法将这些课程讲授,需要改革教学方法,提升授课效果。
一方面,课堂组织上应注重小班教学。与传统大班教育相比,小班教学教师有更充足的时间和更好的课堂控制效果,更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不足,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使得学生个性能够得到更好展现。由于烹饪教学的特殊性,探索烹饪专业教师和创新创业教师共同授课,在课堂中承担不同的角色,紧密将烹饪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和创业热情相结合,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兴趣。
另一方面,改变创新创业课程考核方式,建立不同于理论课的专业技能课程色考核评价体系。在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过程,创新创业教育课应弱化学生此门课程成绩的结果性评价,探索建立创新创业课程中的过程评价体系。例如,引入诸如各类创业大赛主办方、餐饮公司和食品行业等更多评价主体,通过课程以外的各种级别的烹饪技能竞赛、创业创业大赛、小型创业模拟等方式来实现对于学生的创新创业课程考核。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否成功,一支理论知识丰富、实践水平高的教师队伍是关键。[6]高校创新创业教师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引导者,师资队伍建设更是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保障。
(1)建立统一的高校创业教育师资管理部门,从专业学科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出发,在教师挑选上应选择对于社会发展新事物理解认同程度高,知识结构新的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培训,丰富创新创业理论知识,逐步转变创新创业教师理论知识过时、经验不足的局面。
(2)利用教师分类改革的契机,“以具体学科为依托,将专业学科教学和创业教育改革相融合”。[7]教师分类改革的目的是规范教师管理、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加快推进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利用高校教师分类改革契机,将社会服务与推广型类别的教师引入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中来,既符合此类教师的社会服务和推广目标,也完成了一部分的创新创业类课程的教学任务。与此同时,利用烹饪专业与创新创业关系紧密特点,推动烹饪实践教学和创业教学相融合。
(3)建立高校创业教师和社会创业导师合作机制。加快高校创新创业教师和社会创业导师合作机制建立,一方面,在高校教师内部实行资源共享,互换到对方学院上课,这既可以打破校内创新创业教师在实践教学方面的条件限制,也可以让创新创业教师保持积极开放心态,从差距中寻找进步。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师与创新创业领域专家和知名创业者合作,从创新创业课程目标制定入手,改革创新创业课程,定期进行论坛讲座,增加高校创新创业教师的实际管理经验。
面对餐饮行业和食品行业的新变革,传统的烹饪专业教育已经逐渐失去其优势,在“新烹饪”呼之欲出的情况下,探索烹饪专业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相机和,学校教师和社会导师授课相结合,巩固提升烹饪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探索“新烹饪”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