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峰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积极展开字理识字,促使学生在识字的同时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借助字理识字,学生的思维逐步从混乱变为清晰,避免了字词的混淆;由单一走向系统,学会了怎样系统化地识字;思维从浅层走向深层,尝试探究汉字的源流;课内外链接,拓展了学习的空间。这些方法都能促使学生提升字理识字的能力,发展语文思维能力。
[关键词]字理识字;语文思维能力;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31—0092—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在小学阶段,识字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内容,从一开始就要培养学生对汉字正确的感知和认识,促使学生对汉字的构造产生探究的兴趣,让学生逐步喜欢上识字和写字。然而遗憾的是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识字方式往往是死记硬背,这样学生无法感受到识字的快乐,同时也不能提升识字的效果。我在教学中尝试让学生借助字理识字,促使学生系统化地识字,进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一、由混乱引向清晰,避免混淆
学生识字的时候往往会将生字当成是笔画的简单组合,这样就将汉字的音形义割裂开来,在识记汉字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混乱的现象。针对这个问题,我鼓励学生尝试探究汉字音形义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汉字的音形义是一个整体,不能割裂开来识记。同时,我还会将一些形似的汉字或者是音近的汉字放在一起,让学生展开对比识读,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合理地区分这些汉字。这样就能避免学生的思维出现混乱,能让学生逐步清晰化地识字。
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二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二首》的《咏柳》时,有学生在写“咏”的时候写成了“泳”。这是因为“泳”和“咏”的字形相近,读音相同,因此让学生产生了混淆。为了避免学生产生混淆,我鼓励学生展开对比识读的活动。首先给学生展示两张图片,这两张图片分别画了游泳的人和歌咏的人,然后配上了相应的汉字。此后我鼓励学生展开思考:“大家注意一下‘泳和‘咏的形象有什么不同,对比图片,看看能否发现关联点。”学生发现:“‘泳是‘游泳的意思,是和水有关的,所以有三点水。‘咏是和歌咏的意思有关的字,歌咏是要用嘴巴的,所以是口字旁。”这样的辨析将字义的理解和字形的分析结合在了一起,让学生认识到了汉字是一个整体,促使学生对汉字的理解更为清晰化。
学生在写错别字的时候,往往是因为混淆了同音字或者是形似字。因此不能让学生孤立地识记每一个汉字,而应该鼓励学生将容易混淆的汉字放在一起展开整合识记。在这样的识记过程中,学生认识到了汉字音形义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了识记的效果。
二、由单一引向系统,形成体系
在小學阶段,学生要学习3500个左右的汉字,这对于学生来说难度颇大。针对这个问题,我鼓励学生尝试采用字理识字的方式,从单一的识记方式过渡到系统化的识记,在头脑中形成体系。我鼓励学生尝试了解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等汉字造字的原理,并利用一个汉字串联起一整串的汉字,这样学生的识记效果就会得到显著提升。
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二年级上册第2课《树之歌》的时候,我鼓励学生采用字理识字的方式进行辅助记忆。我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具有相同偏旁的汉字,学生发现“杨、榕、枫、梧桐”等汉字都具有相同的偏旁。此后我启发学生思考:“木字旁的汉字具有怎样的特点呢?”学生发现:“木字旁的汉字都和树木有关系。”在此基础上,我又鼓励学生进行拓展,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偏旁部首,还有什么偏旁部首是和植物有关的。学生发现:“木本的植物大多数都有木字旁,但是草本的植物就不一样了,它们没有木字旁,但是有草字头。”我鼓励学生找出这样的汉字,学生找到了“花、草、菊”等汉字,都是有草字头的汉字。在这个基础上,我又鼓励学生总结形声字的特点,说说形声字的声旁和形旁在汉字中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学生总结认为:“形旁一般就是偏旁部首,代表了汉字的意思,而声旁则表现了汉字的读音。”在这个基础上识字,学生的识字变得更成系统。
在学生识记汉字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从汉字的形体、读音和词义人手,找出汉字和汉字之间的关系,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学生就能有条理地展开识记活动,进而提升自己的识记效率。
三、由浅层引向深层,追本溯源
小学生识记汉字往往只是记忆汉字的基本意思,但是却没有重视汉字语义的演变,也没有注意到汉字的源流和发展。我在教学中充分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尝试让学生追本溯源,逐步深入下去,探究汉字的文化发展。我首先给学生展示汉字的甲骨文,然后再给学生依次展现小篆、隶书、楷书等字体,让学生对汉字形体的演变产生深刻的印象。此外,我还给学生讲解汉字的最初意思,并让学生思考汉字的字义怎样从最初的意思逐步转变成现在的意思。
在学习二年级下册第3课《“贝”的故事》的时候,我就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了教学中,促使学生追本溯源地展开学习。我首先给学生展现多媒体课件,在课件中展现了贝壳的实物,然后展示甲骨文中的“贝”,让学生说说其形象。学生发现“贝”看上去就是贝壳展开的样子。此后我又给学生展示了“贝”的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等形象,让学生看到“贝”的字形变化。在这个基础上,我告诉学生:“其实在中国古代是用贝壳作为货币的,所以有不少和金钱有关的汉字都有‘贝字旁。”我鼓励学生找出带有“贝字旁”的汉字。学生找出了“货、贫、购”等汉字。此后我又给学生展示汉字“钱”,并鼓励学生思考:“为何‘钱不是‘贝字旁的呢?”在引发学生思考后,我又展示了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钱币逐渐变成了金属制作的。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不仅认识了汉字,更理解了和其有关的文化内容。
这样识字不仅能提升识记汉字的效率,而且还能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对文本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促使学生深化阅读体验。
四、课内外链接,拓展空间
在小学阶段,学生识记汉字的过程中,主要靠的是课文的阅读,文本给学生的识记提供了良好的语境。然而,仅仅只是阅读课文的内容,学生的见识不够广博,识记汉字的量也有所不足。针对这个问题,我尝试鼓励学生将课堂内外串联在一起,联系生活中遇到的汉字,将其和学校中学到的汉字规律结合在一起,促使学生拓展识记空间。此外,学生也要通过扩展阅读的方式接触更多的文字语境,进而提升识记效果。
在指导学生学习二年级上册第1课《场景歌》的时候,我鼓励学生从课内扩展到课外,尝试接触更多的文字。以“一只海鸥,一片沙滩。一艘军舰,一条帆船”为例子,我鼓励学生在课外展开自主阅读,搜索各种和“船”有关的汉字,看看这些汉字有什么特点。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接触到更多同类的汉字,包括“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帆”,“孤舟蓑笠翁”的“舟”等汉字。此后我又鼓励学生结合学过的汉字规律展开思考,将彼此有关系的汉字结合在一起进行记忆。学生发现“舰、船”和“舟”中有共同点,那就是“舰、船”中都有“舟”作为偏旁。我鼓励学生说说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认为:“因为‘舰、船都是‘舟船的一种,所以都有舟字旁。”
在课内外链接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识记汉字对于自己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同时,在生活中识记更多的汉字也给学生的学校学习带来了便利。在生活化的课堂中,学生学到的是活的汉字,不仅掌握了汉字的字形和字义,更重要的是逐步接触到怎样在现实的语境中运用这些汉字。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积极组织学生展开字理识字的学习活动。这样的识字方法更为科学,遵循了汉字发展的规律,同时也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字理识字的帮助下,学生有条理地识记汉字,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和发展。
(责编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