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霞
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所有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其主要诱因是高血压和冠心病。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剧,高血壓、冠心病等患者数量日益增加,心衰患者的“后备军”也日益壮大。心衰会导致反复住院,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数据显示,我国心衰患者平均每年住院2.4次,约69%的患者都有1年内再住院的经历;年均医疗费用近29000元,高于我国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此可见,心衰仍是目前心血管疾病领域尚未被征服的“最后战场”。
心衰的发展有4个阶段
第一阶段:前心力衰竭阶段,即患者没有心衰的症状和体征,但是已经具有诱发心衰的危险因素,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肥胖、代谢综合征、肺部疾病、酗酒、甲亢等。
第二阶段:前临床心力衰竭阶段,此时患者已有结构性心脏病变,如心室肥厚等,但是仍然没有心衰的症状和体征。
第三阶段:这时候已到临床心力衰竭阶段,此阶段的患者不仅有结构性心脏病变,且以往或目前有心衰的症状和(或)体征,比如气急、呼吸困难、乏力、运动耐量下降、水肿、腹部不适。
第四阶段:这时候已经是心衰的终末期阶段,患者有严重的心衰症状和体征,虽经优化的内科治疗,休息时仍有症状,且常需要反复住院。但也并不是说到了这一阶段的心衰患者就完全没有存活的希望,部分经过心脏移植后生活质量会有较大改善。
住院和新诊断是治疗关键期
心衰是65岁以上患者最常见的住院原因,尽管住院期间的治疗可有效缓解症状,但出院后的临床转归并不尽如人意。有研究发现,心衰住院患者出院后第1个月内全因死亡风险是未住院心衰患者的6倍。而且,患者出院后也不得不面临再住院的危机。根据中国心衰注册登记研究显示,中国住院心衰患者一年内再住院率高达69%,平均每年住院频率2.4次。因此,可将心衰住院视为患者预后不佳的重要预测因素。
另外,有研究强调,新诊断心衰时期同样也是预防和延缓心衰进展的重要时机,这时必须积极启动指南导向的药物治疗,并优化药物剂量,否则会潜在恶化进展,让患者预后更差。
所以,心衰优化治疗应紧紧抓住心衰住院和新诊断心衰这两大时间节点,积极配合医生,接受最佳药物治疗方案,以延缓心衰进展、改善预后。近些年,各国心衰专家也认识到这一点,迅速作出应对并拟定共识。《2019欧洲心脏病学会心力衰竭协会专家共识》指出:对于因新诊断心衰或失代偿性心衰住院的患者,可以考虑起始使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是近二十年来全球心衰治疗领域的突破性创新药物,能够更全面地干预神经内分泌系统,显著降低心衰患者心血管死亡风险20%,心衰住院风险21%,全因死亡风险16%。
冬日患者应警惕感冒
心衰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以目前的医疗水平难以彻底治愈,只能通过药物控制病情的恶化。患者平时在生活中注意护理和保健,对于控制病情也有积极的作用。
目前正值冬天,随着气温的逐渐降低,在寒暖交替或是流感高发时节,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要加强预防,尽量避免感冒或流感的发生,尤其是肺部感染,它也是心血管病患者发生心衰的常见诱发因素。有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的患者要及时忌烟忌酒,平时注意保持充足的睡眠,保持心态平和,情绪波动不宜过大。在饮食上要养成少食多餐、低盐的习惯,注意尽量少吃刺激性的食物。平时要严格按照医嘱服用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