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珊珊
虞永平教授曾经说过:幼儿园要不断持续地努力,逐步把买来的课程方案这个拐棍甩掉,形成真正适合本园儿童的课程体系。作为幼儿园的管理者,如何引导教师通过研究和实践,逐步实现课程的适宜性?如何帮助教师扫除课改路上的绊脚石呢?我认为园长要学会陪伴,陪伴着教师在课改路上款款而行。
教师的专业能力存在差异,只有认识这种差异,对不同专业发展需求的教师给予不同的课改任务,才能促进课改循序渐进、稳步前行。例如备课,我园尝试自选层级备课:一级备课要求详备,要让活动“顺”起来,能理顺半日活动每个环节,会简单反思回顾;二级备课要求精备,要让活动“活”起来,以省编教材为蓝本,基于幼儿经验调适活动(包括重点难点的突破、策略的梳理、框架重构);三级备课要求常备,要让活动“动”起来,以省编教材为蓝本,追随幼儿经验备好生成课,要体现动态化的课程推进过程。这种备课模式打破原先的年限要求,教师可按照自己的能力自主申报合适的层级备课,教研组通过检查评估,对特别优秀的教师可鼓励其跳级备课。
尊重,体现了管理者对不同专业发展需求教师的关怀,让教师在课改中量力而行。
在课改中,教师往往不知道如何规划主题课程。例如:以预设为主——课程实施前缺乏对幼儿前期经验的调查与梳理;主题随意拼盘——课程设置缺乏整体思考与系统架构;活动比重失调——课程内容的安排配比不够平衡。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我园引领教师整体规划课程主题框架,通盘考虑、统整课程内容,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三程十四步”课程推进指南》出炉了。
第一程:前期设计“着眼建构”——基于幼儿经验的全方位设想与建构。包括七步:幼儿前期经验调查及梳理,主题核心价值分析;主题目标制定,主题网络架构;挖掘多方资源(家庭、社区),开展联动教育;主题环境创设,材料收集筛选;主题涉及的核心学科和领域知识分析;主题相关的区域活动预设;课程计划与内容、游戏预设。
第二程:实施过程“追随发展”——基于幼儿经验生成推进课程。包括四步:幼儿阶段经验梳理,扩展新的课程内容;调整区域,增加幼儿感兴趣的区域;解读幼儿行为,记录点滴轶事;收集各类素材,注重日常积累。
第三程:后续整理“关注积淀”——反思梳理课改实施有效经验。包括三步:反思教学行为,研究有效策略;修整主题方案,理顺幼儿学习线索;整理主题课程资料包,撰写课程故事。
园长和教师们一起规划的课程推进指南,让教师们明确了课改必须经历的路程。
有了充分的前期规划,教师就能有条不紊、轻轻松松实施课程吗?其实,要走好课改这条路,需要管理者的全程陪伴,全程追随。如主题开展初期,教师们就碰到了一个大难题:如何梳理孩子们的问题,抓准关键经验制定精准的目标呢?我陪着教师们进行了三次梳理,现以主题“秋天新事”中的大班“玉米记”为例。
第一次:幼儿前期经验(或问题)的梳理,初定活动目标。我抛出问题:关于玉米,哪些是幼儿共性的、感兴趣的问题?教师们将问题进行梳理、归纳,初定了活动目标。
从上表中我发现,教师第一次梳理、制定的目标对于大班孩子来说比较粗浅,过于偏重认知。可见,教师们对科学核心关键经验把握不够。
第二次:基于幼儿关键经验的问题梳理,调整活动目标。我拿出《幼儿园科学领域关键经验》一书,追问教师以下问题:(1)大班幼儿关于玉米的真正有价值的问题是什么?(2)与植物相关的幼儿核心关键经验有哪些?(3)与玉米相关的其他领域目标还有哪些?(4)如何将幼儿获取经验的探究过程融入目标?教师通过研读与思考,将幼儿关键经验与前期经验进行有效链接,终于找到了最近发展区。
一轮活动实施下来,孩子们获得了新经验和新问题,此时教师对如何精准制定新目标、开展新课程又产生了迷茫。
第三次:幼儿学习经验梳理,生成新问题,再生新目标。我再次提出以下问题:(1)通过探究幼儿已经获得的经验有哪些?(2)幼儿还想知道的问题是什么?(3)这个问题有探究价值吗?(4)刚获得的经验与新经验又如何链接呢?(5)孩子们对这样的探究喜欢吗?顺着问题,教师们顺利找到了再生目标与再生活动。
这种以问题为线索的追随,能够让教师抓住课改核心,发散思维,找到突破口,精准把握目标。
将追随贯穿教师课程实施始终,“多见其行,多听其声,多亲其身”,这12个字成为我的管理习惯。例如:在一次教学观察中,我发现开展“玉米记”活动的孩子们正在采集玉米棒上的颜色,教师仅仅提供了一张纸与一些蜡笔,孩子们只会在纸上画几种颜色的玉米粒。画大玉米粒的孩子早就画好了,而画小玉米粒的孩子还在不停地画,忘记了统计的任务,科学探究变成了绘画活动。不难看出,组织活动的教师对于统计教学没有经验,对幼儿个体差异没有重视,对活动的有效性要求不高。后来我发现其他教师对统计教学也存在把握不好的现象,看来这是一个共性难题。考虑到在新课改中,统计会伴随孩子的很多探究活动,因此,我组织了“统计我来做”教师实践活动,让教师通过与多种材料互动,找到多种统计方法,并鼓励教师在班上让幼儿尝试运用,寻找到最适合孩子的统计方法。这种零距离的行为伴随,能为教师搭起解决教学难题的支架,增强教师的课改信心。
主題活动后续阶段主要是反思、提炼、总结,这也是课改不可或缺的一段路程。对理论水平并不高的教师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碰到撰写论文、案例分析等,他们时常梳理不清自己的经验,于是我又陪着他们梳理课程实施中的有效策略,挖掘亮点做法,归纳提炼撰写框架,甚至一遍一遍帮着修改。这种书写陪伴,帮助教师将实践上升到理论,再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是促进教师专业提升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追随过程中,我还重视开发温情的陪伴平台,如以“我”为核心的“严·研课改心愿站”,帮助教师轻松实现课改小心愿;以“同一主题”为纽带的“微主题共研团”,采用跨段合作与强弱互补的小团体共研形式,让教师轻松共享课改金点子。
因为陪伴,我更能想教师所想、思教师所需,让管理变得精细温情、接地气。因为陪伴,教师觉得安心踏实,有课改力量。因为陪伴,课改路上我们一起收获了无尽的快乐:春暖花开,我们相约一起遇见“最美的风景”;炎炎夏日,我们携手走进“老房子的故事”;秋意盎然,我们共同演绎“秋天新事”;冬日暖阳,我们并肩欢唱《红红的中国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