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晋
怎样推进现代化,发展中国家的政党都积累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所有的想法和做法,实际上都可以归结到一点,就是选择和实践什么样的国家发展道路。现代化的未来,只有通过可行有效的道路才能够把握得到;世界上任何国家的发展,都有轨迹可寻,是由道路决定的。
在一个世纪的行程中,中国共产党探索开创、坚持发展了一条很重要的道路,它的名字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时候,人们干脆就简称它为“中国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干的最大的一件事情,取得的一个根本成就。那么,中国道路是什么,它从哪里来,又是怎样不断发展的?
中国道路是什么
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从邓小平1982年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命题后,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每次党代会报告的标题,都写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几个字。其中有两句根本结论:一句是“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一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社会主义在各国的实践和理论,可谓干差万别。苏联和东欧的社会主义,在世界上曾是很有影响的模式。目前越南、朝鲜、老挝、古巴这样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其道路也各有不同。世界上约有130个政党保持着“共产党”的名称或主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其中党员人数过万的有30多个。在欧洲政坛,至今还有社会民主主义(有时叫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90多个民族独立国家中,约有半数先后宣布实行社会主义或以社会主义为目标,由此出现各种民族社会主义道路。非洲相继出现了“阿拉伯社会主义”“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村社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在拉丁美洲,至今还有“21世纪社会主义”“印第安社会主义”。
大概不会有人把中国道路和上述那些各种各样的社会主义混为一谈。中国搞社会主义,确实曾经照搬过马列主义的本本,也模仿过别国的实践,但因为吃了苦头,才走出同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有鲜明区别的道路。中国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关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有4次重大演变。第一次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社会主义实现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第二次是苏联十月革命的成功,使社会主义实现从社会思潮和理论到全面实践的飞跃;第三次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结束后,社会主义实现从~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飞跃;第四次是中国道路的开辟和发展,使社会主义实现从苏联模式到中国道路的飞跃。
总的来说,中国道路不是简单延续中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而是中国在独特的文化传统、基本国情和历史遭遇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探索,才开创和发展起来的。
中国道路的内涵,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会。
第一,从构成形态上讲,它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组成。
这里的所谓道路,是指具体的实践途径,包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等。所谓理论,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谓制度,包括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的体制。所谓文化,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第二,从宏观规定讲,它的形成和发展,有其总依据、总布局、战略布局和总任务。
所谓总依据,就是中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而不是发达阶段。所谓总布局,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要统筹推进。所谓战略布局,是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所谓总任务,就是中国道路的目标方向,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第三,从治国理政上讲,它有14条必须坚持的基本方略。
这14条基本方略是: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全面深化改革,新发展理念,人民当家作主,全面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总体国家安全观,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面从严治党。这些基本方略,体现了中国道路在治国理政方面的鲜明的时代特点。
第四,从实践领域讲,中国道路是一个体系,由不同方面、不同层面的若干具体道路组成。
这个体系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文化发展道路、法治道路以及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自主创新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农业现代化道路、城镇化道路等。不同方面、不同层面的具体道路,是对中国道路实践途径的深化和拓展。
看到这里,估计一些读者头都大了。没办法,要知道中国道路到底是什么,不能不梳理‘下上述概念。中国道路之所以特别,在于它确实存在与西方不同的话语体系。事实上,每个概念和说法的背后,都有新鲜生动的实践,都是一篇大文章。
比如,中国道路的基本经济制度,是1997年确定的。其内涵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个基本经济制度,极大地释放了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2018年,改革开放后第一代民营企业家指标性人物鲁冠球去世。在最后的时光,他对接班的儿子说:这辈子我够了。鲁冠球这辈子的人生,确实足够精彩。1984年,他就把自己创办的万向企业生产的万向节卖到了美国。10年后,他又在美国成立公司,没几年销售额便达到20亿美元。如今,美国每3辆汽车中,就有1辆车上有万向集团生产的零部件。这也使得鲁冠球成为中国领导人访美经贸团的常客,创造了4年三度随国家领导人出访的纪录。
正是因为有了鲁冠球这样一大批民营企业家的精彩人生,才有了中国道路上民营经济的精彩风景。到2017年,民营经济给国家贡献着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岗位、90%以上的企业数量,撑起的何止是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
中国道路从哪里来
人们对道路的探索和选择,不会是随意而为,道路不会凭空而来。中国道路的形成和发展,有其活水源头。
中国道路由近代以来拯救和发展中国的先进道路,逐步演进而来。其演变过程,与4声炮响有关。在中国近代历史上,4声炮响改变了处于时代激变中的中国的命运,促进了中国人的道路探索和选择。
第一声炮响是英国人打的。
1840年的中国,就像一个古老易碎的青瓷花瓶,看起来硕大精美,却经不起外部世界哪怕是轻轻地一击。这一年,英国凭借坚船利炮,对中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的社会性质,由传统的封建社会进入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这声炮响,把沉睡的中国从东方帝国的迷梦中惊醒,知道要有所改变了。改什么,怎样变,中国人相继尝试了许多办法。从不乏传统农民起义色彩的太平天国,到学习西方器物技术的洋务运动;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变法改良,到清王朝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新政……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历史的进步,本质上都是为了找到一条拯救中国的道路。但由于是被动地适应时代变化,均无一例外地以失败告终。
第二声炮响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打的。
1911年(中国农历辛亥年)10月10日深夜,立意推翻清王朝的武昌起义新军炮轰清王朝的湖广总督署,不仅吓跑了总督瑞澄,也结束了延续几干年的封建专制王朝。这就是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这场革命的先行者和领导人,是一位学医出身的广东人,名字叫孙中山。
“中华民国”建立后,没有了皇帝,但封建军阀们把持中央和各地政权。在中央,有人想当皇帝;在地方,则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土皇帝。经常是“城头变幻大王旗”,都是靠枪杆子说话。民主、共和徒有虚名,局势乱得一塌糊涂,国人看不到尽头。中国依然没有摆脱衰颓的命运。
更重要的是,以上两次炮响之后,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难题:老师总是打学生。开始是一个老师打(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英国),打一次不够又打第二次,而且是两个老师一齐上(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英国和法国)。接下来,那些没有来得及开打的老师也红了眼,纷纷来打(如甲午战争中的日本),最后发展到一齐上阵的“群殴”,八国联军直接打进了首都北京城。打了后让中国赔款还不算完,阔起来的邻居日本,干脆就明目张胆地侵占中国领土了。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由此受到阻碍,屡被打断。留给中国人的,除了悲情,更有疑问,即毛泽东说的:“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
拯救和发展中国的道路究竟在哪里呢?创建“中华民国”的孙中山和他领导的当时先进政党国民党,提出了民族、民主、民生的“三民主义”,并以此作为奋斗目标。但真正要实施,却是苦闷无计。这时候,又传来了一声炮响。
第三声炮响是俄国人打的。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从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上发出的炮声,传到中国后,先进分子从炮声中捕捉到新道路的曙光。毛泽东后来讲,“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来自西方的马列主义和俄国革命,啟发了中国人的道路选择。
毛泽东还说过,“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人主动”。这里有两个关键词:一是“学会”,即结合中国实际来运用马列主义;一是“主动”,即走中国自己的路。走中国自己什么样的路呢?在革命年代,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这条道路,真的引导中国人把革命干成功了。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还不是中国人寻路的终点。随着第四声炮响的传来,新的寻路之旅开始了。
第四声炮响是中国共产党打的。
那是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上发出来的礼炮声。为昭示中国共产党成立28年来的奋斗历程,开国大典一共放了28响礼炮。
这次炮响之后,中国人所寻之路,叫作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社会主义革命,就是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件大事很快就干成了 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毛泽东时代进行了艰辛探索。毛泽东在1961年9月23日会见英国皇家元帅蒙哥马利的时候,蒙哥马利问:“在摸索前进的过程中,你们什么时候才感到走上了正确的道路?”对此,毛泽东没有作答,只是说:“大局是光明的,但是摆在面前的困难很多,遇到许多过去没有遇到的事情”,“对于搞社会主义,我们已积累了12年的经验。我们搞经济的经验还不很充分”。看来,他觉得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人还没有完全摸清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但那个时代的道路探索,毕竟为中国道路的开创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从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和理论角度讲,直接成为开创中国道路的思想资源的,有这样一些内容:社会主义还处于不发达阶段,把国家建设好大概要100年这个最大国情和历史方位的认识;走自己的路,独立自主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建设和技术革命上来;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建设方针;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遵循价值规律,发展商品经济;走中国式的工业化道路,战略目标是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等等。
邓小平说过:“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概括起来实际就是四层意思:一是把改革开放前提出来、设想过但没有去做的事情做起来;二是把改革开放前做错的事情改正过来;三是把改革开放前做得不够好,但总体上还可以去做的事情进一步完善起来;四是做改革开放前没有遇到过的新事情。
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既来源于丰富生动的改革创新实践,又体现在一幕幕治国理政实践当中。比如,为推动新时代的全面深化改革,截止到2017*10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了38次会议,审议通过了300多份各类报告、方案,平均不到40天开一次会议,平均每次会议审议文件8份以上。
到今天,全面深化改革各主要领域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主体框架基本确立,有的在实践中已经让人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它的好处。
2014年5月20日,天津市滨海新区行政审批局正式挂牌成立。这次改革,濱海新区将其下属的发展改革委员会、经济信息委员会、财政局、环保局等18个部门的216项审批职责,全部划转到行政审批局,启用行政审批专用章,实行“一颗印章管审批”。过去审批需要盖109枚印章,现在只需要盖1枚印章。
印章瘦身的背后是权力的艰难割让。改革之前,滨海新区有18个部门近600人从事行政审批,现在从事审批工作的只有130多人。这意味着400多名干部与审批权说再见。开始时,并非所有的部门和人员都痛快同意审批权划转,有人还拿出法律法规、部门规章据理力争。但这项改革却让老百姓尝到了甜头。
2014年9月11日,一位叫郭兰胜的年轻人,来到滨海新区行政审批局办事大厅注册自己的新公司。他在2008年曾注册过一个餐饮公司,因不堪忍受艰难烦琐的审批过程,专门找了一家代办公司,前后用了20多天时间,还花掉六七干块钱。有记者采访他,他说:“现在改革了,我就想先试试自个儿办,结果,真快,就一个地儿,就一天,全都力下来了!”
新时代中国还提出了建设“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5年来,中国同“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货物贸易额,累计超过5万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超过600亿美元,先后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了82个经贸开发区,为当地创造超过24亿美元的税收和20多万个就业岗位。一大批重点合作项目受到关注:中巴经济走廊、瓜达尔港、中泰铁路、匈塞铁路、雅万高铁……
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源于中国,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但有人批评说,中国在非洲投资建设,扮演着后殖民霸权角色。事情果真如此吗?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组成部分,中国帮助肯尼亚修建了全长470公里的铁路。在首都内罗毕到港口城市蒙巴萨列车的始发仪式上,肯尼亚总统肯雅塔说:“100年前英国人创造了历史,他们在这个国家搞殖民,修了一条哪也去不了的铁路,被称作‘疯狂快线……今天我们庆祝的绝不是‘疯狂快线,而是将塑造肯尼亚未来100年的‘马达拉卡快线。”“马达拉卡”,在斯瓦希里语中是“自由”的意思。
中国道路进入新时代,不是从人类学、历史学的角度讲的,不是指石器时代、青铜时代,或奴隶制时代、封建时代、资本主义时代、社会主义时代这样一些大历史变迁。进入新时代的是长期以来坚持和发展的中国道路,而不是其他。在新时代,是“续写”而不是“另写”新的篇章。